资源简介 南昌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3月考高二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题2分,共36分)1.高强度的森林大火,能破坏土壤的化学、物理性质,降低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使该林地及其低洼地的地下水位上升,引起沼泽化。另外,由于土壤表面炭化增温,还会加速火烧迹地干燥,导致阳性杂草丛生。下图是发生高强度火灾后的某地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火烧后的黑色物质会大量吸收太阳能,使土壤表面增温,但不改变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B.火灾后土壤中植物甲的繁殖体可能会加快演替的速度C.图中优势物种高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说明该地正在向森林群落演替D.森林为更多的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环境,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原2.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B. 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C. 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D. 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3.我国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简图如下,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t/(km2 a),据图判断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911.6t/(km2 a)B. 第三营养级输出的60.77t/(km2 a)能量中包含有第三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C. 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9.6%D. 上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长江口水域的群落4.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存环境恶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已对长江江豚成功实施迁地保护,并利用水下生态声学记录仪对其生活习性进行研究,发现长江江豚存在合作捕食的行为,它们会采用翻转身体的方式扩大声呐信号的探测范围来寻找更多的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凡是影响长江江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均能影响长江江豚种群的数量B.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若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则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下降C.长江江豚捕食时以翻转身体的方式给同伴传递物理信息D.长江江豚的合作捕食行为属于原始合作5.边缘效应是指发生在两个或更多栖息地的交错区,因环境条件不同,引起边界的种群或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边缘区的群落结构一般较内部更复杂,并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边缘区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较内部生态系统更高,恢复力稳定性相反B.森林的边缘效应会改变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和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C.海陆潮间带的群落交错区既有相邻两个群落的共有物种,也有其特有物种D.若捕食者和寄生虫在边缘区更加活跃,可能导致边缘区某些物种更易被攻击6.集群分布对动物种群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行为生态学家阿利氏发现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密度过高和过低对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题图是某地区雪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增加后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集群生活的动物处于最适种群密度时的年龄结构通常为增长型B. 曲线Ⅰ是死亡率,曲线Ⅱ表示出生率,二者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依据C. 该地区雪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80只,而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种群数量是20只D. 群聚会使种内竞争增加,但也会通过增加个体间的交配与繁殖以及降低被捕食率来保证种群密度稳定7.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农作物通过吸收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 “在瓜田中,又种薤十根……”,这种生产方式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C. “毋覆巢,毋杀胎夭飞鸟,毋麝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 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出生率,防止种群衰退,实现可持续发展D.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8.据研究表明入侵植物通过3种途径影响食物网:一是入侵植物能够直接被土著草食者取食,进入土著食物网;二是入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引入新的消费者形成新的食物网结构;三是入侵植物通过非营养作用影响土著生物群落和食物网结构。根据下图分析,错误的是( )A.相较途径Ⅰ,途径Ⅱ入侵植物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大B.如果食物网中食性广的消费者较多,则入侵植物更容易以途径Ⅰ影响食物网C.途径Ⅲ中显示C和P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D.“裂稃燕麦产生碎屑增加入侵地土壤湿度,从而促进土著植物生长”属于途径Ⅲ9.两名同学在观看有关恐龙的影片时,甲同学提出:“我体内的能量中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能量。”乙同学也提出:“我体内的物质中也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物质。”这两名同学的说法 ( )A.都有道理 B.都错误C.只有甲同学的说法有道理 D.只有乙同学的说法有道理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宽阔壮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B.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C.流经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蒙古马与其肠道内某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种间关系为原始合作11.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一般为1∶1,但环境因子可能会使性别比例偏离。斑子麻黄是耐贫瘠、干旱、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如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S1、S2样地的营养优越,S3、S4营养不良)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存活率可能更强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衰退型C.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D.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参考该种群的年龄结构12.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日照长短影响植物开花,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花的芬芳属于化学信息,吸引了彩蝶飞舞,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还可来自非生物环境D.植物光敏色素能够接受光信号并将信息传递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13.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林冠层的郁闭度较高,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的只是温度对种群的影响C.竞争者、寄生者等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D.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独立的、互不影响的14.Connell和Slatyer提出了3类群落演替的模型,即促进模型(a)、抑制模型(b)和忍耐模型(c)。根据这三种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促进模型(a)可知,物种取代有顺序性、可预测性B.根据抑制模型(b)可推测物种的取代是有一定顺序的C.在忍耐模型(c)中,任何物种都可以开始演替,能忍受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他物种D.不管是哪种群落演替模型,人类活动均可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1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或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诱虫器来采集土壤中小动物主要是利用了其避光、趋湿、避高热的习性B.基于预实验基础的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C.制作小生态缸时,各组分和营养级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密封后要避免阳光直射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需要另设置一组对照实验16.化感作用指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制备入侵植物薇甘菊及本地物种葛藤和鸡矢藤的叶片水提液(供体),分别处理三种植物幼苗(受体),然后计算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R=处理组干重/空白对照组干重-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化感作用存在于种内和种间B.入侵植物薇甘菊易形成集群分布C.鸡矢藤对其他物种生长均表现抑制性D.化感作用是引起群落演替的因素之一 1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然选择。生态农业园是指在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新型农业。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科研人员对某个生态农业园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单位:103 kJ/(m2·a)],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级别 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甲 未被利用的能量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第一营养级 605 128 1466 434 -第二营养级 126 44 282 A 96第三营养级 32 13 B 9 34A.由于存在有机物输入的能量,该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为倒置的金字塔B.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的数值为48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7%D.每个营养级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不会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18.某地一湖泊曾经发生了严重的水体污染,经过政府大力整治,现在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物种类丰富,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湖泊此前水体污染严重,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B.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个部分C.该湖泊发生了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持续、适量地投入物质和能量可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多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至少有2个正确答案,每题4分,共24分 )19.蝗虫是常见的农业害虫,燕鸻是有名的食虫鸟,尤其嗜吃蝗虫。下图中纵坐标、横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一年后种群数量(Nt+1)、当年种群数量(Nt),图中虚线表示Nt+1=Nt,曲线甲、乙分别表示某农场中的燕鸻、蝗虫。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曲线O~Q段表明,该农场燕鸻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B.乙曲线O~A段,该农场蝗虫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乙曲线A~S段表明,此时该农场蝗虫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D.燕鸻、蝗虫都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0.某稳定的生态系统某时刻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分别为6g/m2和30g/m2,据此形成上宽下窄的生物量金字塔。该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B.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C.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21.有一种昆虫叫“十七年蝉”,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转化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图1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的密度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率的变化,图2表示该树林中某种鸟类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的“十七年蝉”构成了一个种群,调查该地“十七年蝉”的幼虫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图1所示的“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呈负相关C.图2内a~e五个点中,d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a点D.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22.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合理利用这些地区发展生产、缩小洪灾是十分必要的。下图为某河流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区别季节性和偶然洪泛区两个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B.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的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水位变动区各种浮水植物的环境容纳量随水位的变化而波动D.该区域的所有生物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实现了物质循环23.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24.交配迷向技术是指人为在茶园中放置性信息素味源,使得茶小卷叶蛾在求偶通讯中获得错误信号,进而延迟、减少或者阻止其顺利找到异性完成交配,从而减少下一代害虫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茶园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不只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B.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交配迷向技术属于生物防治技术C.交配迷向技术通过破坏茶小卷叶蛾种群的性别比例达到防治的目的D.性信息素影响茶小卷叶蛾的交配,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5.历史上,飞蝗引起的蝗灾在全球范围内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科研人员确定了飞蝗的群聚激素。(1)影响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在群聚激素影响下,飞蝗种群由散居型可转变为群聚型,形成超大型种群,可导致蝗灾,从种群特征分析,群聚激素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2)为确定飞蝗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中,哪一种为群聚激素,科研人员分别向A区和B区通入不同物质,记录飞蝗在不同区域的停留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科研人员据此初步确定4-VA是群聚激素,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别 A区 B区通入物质 停留时间(s) 通入挥发性物质 停留时间(s)第1组 溶剂 430 苯乙腈(PAN) 170第2组 溶剂 190 4-乙烯基苯甲醚(4-VA) 410第3组 溶剂 285 苯乙醇(PhA) 315(3)为进一步确定4-VA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4-VA及其溶剂进行图1所示的室外草地诱捕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①据图1分析,本实验采用的调查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法,据图2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蝗在历史上曾造成大面积减产,但是在治理过程中不建议将其完全消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立体农业是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秧藕养鱼是一种池塘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水体的上层主要是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鲢鱼,中层主要是以沉水植物为食的草鱼,底层主要是以软体动物为食的青鱼。某秧藕养鱼立体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如图,图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植食性鱼类到肉食性鱼类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 ,该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机物的不断输入,原因是该生态系统输出及呼吸消耗的能量_______(“大于”、“等于”或“小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2)不同种鱼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 ,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3)沉水植物的“绿色”为草鱼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这表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鱼塘的人工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若种植的莲藕数量过多,会造成鲢鱼减产,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27.青藏高原是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勋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地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措施对高原龄鼠进行防治,效果如表。为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根据下表,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 。A.水平沟造林整地 B.施用药物A C.施用药物BD.施用药物C E.五月人工捕杀 F.八月人工捕杀下表为不同防治措施对高原龄鼠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单位:只/hm2)造林整地 药物治理 人工捕杀整地方式 整治前 整治后 药物种类 整治前 整治后 捕杀月份 整治前 整治后块状 70 60 药物A 62 24 5月 53.33 36.67鱼鳞状 67 55 药物B 57 34 8月 61 48.33水平沟 72 54 药物C 58 37对照 69 174 对照 54 141(2)高原勋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植物组成。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 演替。在3~6年阶段,群落内“其它一年生植物”生物量占比呈现 趋势,说明“其它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处于 。(3)为研究高原龄鼠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对某地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图2中CK(对照)、A、B、C、D表示不同土丘密度的区域,“黑点”表示土丘。图3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结果显示,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 。(4)基于上述研究及种间关系等,写出两点高原勖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题2分,共36分)ACCDB BACDB CBCBD CCA二、多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至少有2个正确答案,每题4分,共24分 )ABC ABD BD ABC BC AB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5.(每空2分,共12分)(1)生物因素 种群的空间特征(2)B区通入挥发性物质4-乙烯基苯甲醚(4-VA)后停留时间最长(3)样方 4-VA是群聚激素(4)若将飞蝗完全消灭,则会影响其天敌等其他生物,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26.(每空2分,共14分)(1)(c-n)/b×100% 大于(2) 垂直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协同进化(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由于莲藕的种间竞争使浮游植物数量下降,鲢鱼的食物减少27.(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4分)(1)ABE(2)次生 逐渐降低 劣势(3)植物的生物量和丰富度呈现增加的趋势(4)为某些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使土壤中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