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2025学年八下历史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2025学年八下历史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
【课程标准】
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核心内容和历史意义;通过分析相关史料,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运用史料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绘制理论发展时间轴,增强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保障,感受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不懈努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理解各理论成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展示内容:展示李鸿章、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的图片,以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成果。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和成果,我们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知识。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分别代表了哪些阶级的探索?他们的探索结果如何?从这些探索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回忆各阶级探索的具体内容,如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思考这些探索最终都未能改变中国命运的原因,进而得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启示。
过渡语:历史证明,只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出适合中国的建设道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0 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新课讲授
1.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初步提出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二大的相关资料,包括会议决议、邓小平讲话内容等。
教师提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什么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对中国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会议对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等方面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作用;让学生理解中共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过渡语:中共十二大之后,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在中共十三大上进一步得到完善。
(2)基本形成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十三大的相关资料,重点呈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部署。
教师提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部署是怎样的?这一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解释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内涵;分析三步走战略部署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作用;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思考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的意义。
过渡语: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诸多质疑,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发展完善
展示内容:展示当时中国面临的质疑资料,如关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关系的争论,以及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
教师提问:当时中国面临哪些质疑?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这些质疑提出了哪些重要观点?南方谈话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提取质疑的关键内容;理解南方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计划与市场关系等重要观点;从思想解放、推动改革等方面分析南方谈话的影响。
过渡语: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邓小平理论也逐渐确立了其指导地位。
(4)最终确立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的相关资料,包括会议决议中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教师提问: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确立过程中分别有什么重要举措?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什么?这一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引导:让学生明确中共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核心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党的建设的意义等方面分析其重要性。
过渡语: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十六大的相关资料,包括江泽民的讲话、“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
教师提问:“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中共十六大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意义?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如经济全球化、国内社会结构变化等方面思考背景;让学生牢记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内涵;从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推动作用分析其意义。
过渡语:“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之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科学发展观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十七大、十八大的相关资料,呈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提出背景以及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情况。
教师提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是针对哪些问题提出的?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当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分析其提出背景;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导角度分析其意义。
过渡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理论成果应运而生,那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十九大、二十大的相关资料,包括会议报告中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中心任务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述。
教师提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中共十九大和二十大在这一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分别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让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点;从思想确立、任务明确等方面分析中共十九大和二十大的意义。
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三)课堂小结
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核心内容和历史意义。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谁能说一说邓小平理论是如何确立其指导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哪些重要思想?它们分别解决了哪些问题?
提示引导: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顺序回顾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各理论成果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脉络。
总结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历程,这些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推动着中国不断向前发展。
(四)中考链接(真题练习)
1.(2023·四川南充·中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于(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八大
2.(2023·山东滨州·中考真题)“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是( )
A.马克思 B.毛泽东 C.邓小平 D.习近平
3.(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题)“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材料所阐述的思想理论是( )
A.科学发展观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2023·湖南长沙·中考真题)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年代尺,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年代尺上对应的序号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BCDD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知识点的掌握较好。然而,在讲解各理论成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点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更多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在时间把控上,小组讨论环节略显仓促,导致部分学生的观点未能充分表达。后续教学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