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6张PPT)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课标要求知识点1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1)种类:______________等。(2)实例①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______,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________。阳光、温度、水郁闭度光照强度②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为新的植株,这主要是受________的影响。③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这主要是受________的影响。④对于东亚飞蝗来说,________正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气温升高气温降低气候干旱1.(P13-14“思考·讨论”)林木郁闭度相同时,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同(3)途径①非生物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生物的细胞代谢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其死亡率。②非生物因素通过影响其生殖(如长日照植物,干旱条件下蝗虫受精卵容易孵化等)进而影响其出生率。(4)特点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______的。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这是气温升高、日照延长、降水增多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综合性2.生物因素(1)种群内部因素:随着种群的增长,________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2)种群外部因素:在自然界,任何一个种群都与其他种群有着密切的关系。如:①除顶级捕食者外,每种动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________,如果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②森林中不同植物____阳光和养分,草原上非洲狮与猎豹____猎物,这也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变化。③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种内竞争捕食对象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竞争竞争出生率和死亡率(3)制约因素类型种类 作用强度 举例密度制约因素 种群密度越高,制约作用强度就____ 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____非密度制约因素 制约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____ 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越大越大无关(1)若单独培养草履虫时,可推测两种草履虫都能正常生长,且呈________增长。(2)若混合培养时,最后(第24 d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请分析影响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S”形(2)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因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2.(P17“拓展应用”)1930~1943年驼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可能的原因中,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提示:食物短缺或天敌的迁入 气候变化、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基于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认识,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1.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现象。 ( )2.气温、干旱、传染病等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3.引入天敌,有利于将害虫的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 )4.生物在地球上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布不同,这是由光照的不同引起的。 ( )提示:1.√2.× 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3.√4.× 生物在地球上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布不同,这是由于温度的不同引起的。图1是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选用的两种草履虫进行的实验,在同一容器中培养,培养过程中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图2是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猞猁捕食雪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草履虫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种间竞争 先增大后减少至零2.图2中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是雪兔,请说出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① ①与②相比,在变化周期中①先增加也先减少。3.除猞猁外,影响雪兔种群数量变动的生物因素有哪些?提示:其他捕食者、其他植食性动物的竞争、作为食物的植物等。[深化归纳]1.对比分析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一般情况下只涉及种群的一些个体(如捕食、寄生) 对种群中各个个体的影响基本是一致的其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 其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种群个体与密度制约因素表现出相互适应的关系 种群个体对非密度制约因素只有单方面的适应相当于生物因素,如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种内竞争等 相当于非生物因素,如火灾、地震、气温、干旱、火山爆发等2.循环因果关系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若结果2与原因1相反,则属于负反馈;若结果2比原因1程度加强,则属于正反馈。[对点练习]1.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 [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提前使它们在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合理,A、B、D不合理。]√√2.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即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如图是根据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构建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分析可知,猎物与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分别在N2、P2上下波动B.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充分体现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光照、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D.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数量和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都符合该模型D [分析题图可知,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种群数量分别在N2、P2上下波动,A正确;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分析图可知,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被捕食者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数量增加,捕食者数量增加,又会引起被捕食者数量减少,B正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分等,C正确;捕食者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有多种捕食者,都会使二者之间的制约因素受到影响,都有可能导致两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D错误。]知识点2 种群研究的应用1.保护濒危动物(1)措施:通过调查获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以及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目的:准确了解该种群的生存状态,预测该种群的数量________,进而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变化趋势2.在渔业捕捞中的应用研究表明,________的捕捞(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处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P16“旁栏思考”)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产量,请从种群的特征的角度作出解释。提示:如果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中等强度3.有害生物的防治实例环境容纳量环境污染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为什么要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提示:只有通过调查获知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以及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才能准确了解该种群的生存状态,预测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而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基于对种群研究应用的认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1.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最环保且有效的方法是物理防治。 ( )2.鱼塘养鱼要在鱼群数量达到K值时进行捕捞才能获得持续效益。 ( )3.防治鼠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降低害鼠生存的环境容纳量。 ( )4.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在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 )提示:1.× 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最环保且有效的方法是生物防治。2.× 在种群数量达到K/2后捕捞才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3.√4.× 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在种群数量未达到K/2时。材料1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大意是说,只要不违背农时、耽误百姓耕种,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网在池塘里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照时令采伐林木,木材就用不完。材料2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时,强调要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说明有哪些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提示:“农时”主要是指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季节气候和耕作时间,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数罟不入洿池”强调渔网的网目不能过密,网目紧密而细小,小鱼、小虾都会被捕捞上来,导致种群中幼年个体过少,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呈衰退型,这主要指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影响。2.既要维持某种生物资源种群数量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持续获得最大收益,对生物资源的利用要遵循什么规律?提示:中等强度的利用,即使生物资源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资源较大的产量,因为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提示:有害生物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因此不能一味地去灭绝对人类有害的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其环境容纳量,使其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3.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深化归纳]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分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1.曲线分析2.实践应用b点的应用 消灭害虫应尽早进行,将种群数量控制在加速期(b点)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加速期c点(K/2)的应用 对有害生物:严防种群数量达到该点,如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鼠害将难以控制对有益生物:黄金利用点,当资源利用后维持在该点时,将具有最强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e点(K值)的应用 对有害生物:限制生存条件,降低环境容纳量,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以限制鼠的种群数量对有益生物:改善生存条件,尽量提升K值,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对点练习]1.下列关于“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以前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D.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最可能是生物的环境容纳量D [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正确;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为0,B正确;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C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图中曲线可知,该种群的数量不能长时间维持在c点,D错误。]2.(不定项)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BD [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体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即500个时,增长速率最大,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即K/2时,增长速率最大,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故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由题意分析可知,其K值是1 000个,当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可能趋近于K值,不一定与亲体数量相等,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因此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1.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2.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到捕食、竞争等生物因素的影响。3.密度制约因素包括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气候、干旱、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是非密度制约因素。4.研究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有助于保护濒危动物和进行有害生物防治。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243题号15√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在春季复苏、在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影响上述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气温升高 B.降雨增多C.日照延长 D.动物采食D [题干所描述的草本植物种群数量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与气温、降雨、光照等有关,与动物采食无关,D符合题意。]√243题号15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下列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A.捕食关系B.种间竞争关系C.种内竞争D.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D [捕食关系、种间竞争关系、种内竞争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243题号153.种群数量特征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出生率升高的种群,种群密度一定会增加C.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D.利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可以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243题号15D [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种群密度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出生率高,如果死亡率也高的话,就不是增长型,故种群密度也不一定会增加,B错误;种内竞争导致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抑制,所以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C错误;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D正确。]243题号15√4.池塘养鱼时,为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和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 )A.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量B.大量增加鱼苗的投入量C.及时、适量的捕捞成鱼D.限制捕鱼C [在池塘中养鱼,由于食物、空间等环境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所以要及时、适量地捕捞成鱼,使数量维持在K/2,才能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243题号155.原产于我国的斑衣蜡蝉是一种多食性害虫,近几年入侵到美国,由于缺少天敌,它们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然而,科研人员最近监测到斑衣蜡蝉突然大量死亡,研究发现其致死原因是受到了两种北美真菌的感染。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坐标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数量增长的坐标曲线图是根据调查结果建立的____________模型,图中曲线____________符合斑衣蜡蝉入侵到美国初期的增长趋势。数学Ⅰ243题号15(2)决定斑衣蜡蝉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菌感染属于影响斑衣蜡蝉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3)在我国境内,斑衣蜡蝉的种群数量增长符合曲线____。防治斑衣蜡蝉不能在曲线上的_______(用字母表示)点之后进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密度制约ⅡB该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243题号15[解析] (1)种群数量增长的坐标曲线图是数学模型,能直观显现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Ⅰ符合斑衣蜡蝉入侵到美国初期的增长趋势,即该时段因为没有天敌而表现出爆发式增长。(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斑衣蜡蝉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真菌感染属于影响斑衣蜡蝉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3)在我国境内,斑衣蜡蝉的种群数量增长符合曲线Ⅱ,即受到资源、环境和空间的制约,表现“S”形增长曲线。防治斑衣蜡蝉不能在曲线上的B点之后进行,因为该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因此对于斑衣蜡蝉的防治应该在B点之前,且越早越好。题号课时分层作业(4)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3524687910111213√题组一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很多植物的花都是白天开放,夜晚闭合;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即使在白天,花也会闭合。这个实验表明:影响植物开花的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光线C.阳光和温度 D.植物种类1415C [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形成黑暗环境(夜晚),花也会闭合,与白天不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和温度,这个实验表明:影响植物开花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和温度。]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题号21345687910111213√2.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密度制约因素有关B.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昆虫病毒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若蝗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1415题号21345687910111213D [非密度制约因素往往是随机发生的,蝗虫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A错误;天敌和昆虫病毒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1415题号32456879101112131√3.南方某湿地生态系统的燕鸥是一种主要以水生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银鸥为当地以肉食性动物为食的顶级肉食性动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燕鸥和银鸥不能称为一个种群B.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燕鸥的种群密度C.作为肉食性动物的天敌,银鸥是影响当地肉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生物因素D.南方湿地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是影响该地生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1415题号32456879101112131B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燕鸥和银鸥不能称为一个种群,A正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燕鸥的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B错误;银鸥是当地以肉食性动物为食的顶级肉食性动物,作为肉食性动物的天敌,银鸥是影响当地肉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生物因素,C正确;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南方湿地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是影响该地生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D正确。]1415题号42356879101112131√4.下列关于环境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描述,错误的是(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B.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C.气候湿润是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D.寒温带地区种子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受气温上升的影响1415题号42356879101112131C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正确;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这种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B正确;气候干旱是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C错误;寒温带地区种子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是由于气温升高,适合种子萌发,D正确。]1415题号245368791011121315.羊草是素色异爪蝗的主要食物,为研究放牧牛、羊对素色异爪蝗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某草原开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1415放牧方式 无牧 单独放牧羊 单独放牧牛素色异爪蝗多度/% 10 15 5羊草盖度/% 45 55 25注:多度与调查样地上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羊草盖度是指羊草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所占的比例,与羊草的生长状况呈正相关。题号24536879101112131A.调查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B.实验结果表明,单独放牧牛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C.羊草和牛是素色异爪蝗的密度制约因素D.根据实验数据推测羊主要采食羊草,牛不采食羊草1415√D [单独放牧羊,羊草盖度增加,单独放牧牛,羊草盖度减少,说明羊不吃羊草而牛吃羊草,D错误。]题号245368791011121316.某种食草动物侵入某草原生态系统后,该动物专以草原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甲为食物,下图为60年间两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415题号24536879101112131(1)20年前,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因素,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_____形曲线;a点对应的数量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该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环境容纳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5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或缺乏天敌且食物及生存空间充足,生存压力小)“J”不是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食草动物种群数量不能维持在a点对应的数量 题号24536879101112131(2)研究发现,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植物甲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进而影响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这说明种群数量变化受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某小组在连续阴雨和低温气候影响后,调查估算该草原植物甲的种群数量,应先采用________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与正常情况下其他区域的种群密度调查相比,在植物甲变得稀疏的情况下,调查过程中应注意将__________________。在调查获得其种群密度后,要估算整个草原中该植物的数量还应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5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样方样方面积适当扩大测量该草原的面积,用调查的种群密度乘以面积进行计算题号24536879101112131[解析] (1)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早期,由于缺乏天敌且食物及生存空间充足,生存压力小,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虽然a点对应的数量是该动物种群的最大数量,但是在该环境条件下不能维持这个数量,所以a点对应的数量不是环境容纳量。1415题号24536879101112131(2)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植物甲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进而影响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这说明温度、水这些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甲的种群数量,而甲的种群数量又作为生物因素影响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综上所述,种群数量变化既受生物因素影响也受非生物因素影响。由于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植物甲变得稀疏,所以,在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所取样方面积要比正常情况下的大。由于是要估算整个草原中该植物的数量,所以,还应测量该草原的面积,再用调查的种群密度乘以面积进行计算。1415题号24537689101112131√题组二 种群研究的应用7.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对于濒危动物的保护,要采用合理可行的方法来提高濒危动物种群的K值B.可通过减少有害生物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种群的K值,以达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C.引进灰喜鹊防治松树林中的松毛虫,既能将松毛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又不污染环境D.渔业上,高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大于K/2)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1415题号24537689101112131D [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可先行调查了解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再采取合理方法来提高濒危动物种群的K值,A正确;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可通过减少有害生物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来降低有害生物种群的K值,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B正确;灰喜鹊是松毛虫的天敌,可以捕食松毛虫,有效控制松毛虫数量,而且不会污染环境,C正确;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错误。]1415题号24538679101112131√8.某城市卫生部门组织了一次用鼠药灭鼠的活动,基本消灭了该城市居民区的褐家鼠。但灭鼠3年后,该城市又开始出现大量的褐家鼠。灭鼠后7年内该城市褐家鼠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褐家鼠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卫生部门该次灭鼠活动导致K值降低至很低水平B.该城市居民区褐家鼠的K值约为150只C.进行鼠害防治,最好在K/2时开始人为干预D.第7年后可通过硬化地面和及时清理垃圾等措施降低K值1415题号24538679101112131D [从图上看,在三年后褐家鼠的种群数量能快速上升,说明K值没有减小,只是人类活动暂时使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减小了,A错误;K值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图可知,该城市居民区褐家鼠的K值约为125只,B错误;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应该在K/2之前就进行人为干预,C错误;硬化地面和及时清理垃圾等措施都属于增大环境阻力,可以降低褐家鼠的K值,D正确。]1415题号92453867101112131√9.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的同时,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形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1415曲线上的点 N (K-N)/KS1 20 0.90S2 50 0.75S3 100 0.50S4 150 0.25S5 180 0.10题号92453867101112131C [对于“S”形增长的种群,环境阻力是从开始就存在的,A错误;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B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此时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S3,此时(K-N)/K的值为0.5,D错误。]1415题号9245386710111213110.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珍禽异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因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等变成黄沙遍地、禽兽罕至的荒漠。后又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又由11.4%提高到75.5%,被赞誉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和珍禽异兽的天堂”。1415(1)某生态小组调查塞罕坝蒙古黄芪种群动态的结果如图所示,其中Nt和Nt+1分别表示种群初始个体数和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个体数,虚线表示Nt=Nt+1,A点为现阶段蒙古黄芪所处位置。请结合调查结果分析,现阶段是否需要加大对蒙古黄芪的保护力度,并阐释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924538671011121311415需要,A点时,Nt >Nt+1,即一个繁殖周期后蒙古黄芪的种群数量减少,因此需要加大保护力度(2)为进一步调查人工引种乔木后对林下植物种类的影响,生态学家调研了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的变化,调查数据如下表:题号924538671011121311415郁闭度(%) 0 20 40 60 80 100黄花胭脂花 15.3 13.5 10.8 7.4 4.3 2.4沙芦草 10.4 9.5 6.1 5.6 3.0 1.2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在其他环境条件基本类似的情况下,随着郁闭度增加,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黄花胭脂花和沙芦草有较大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924538671011121311415光照强度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有差异[解析] (1)由题干可知,Nt和Nt+1分别表示种群初始个体数和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个体数,则Nt/Nt+1的值代表一个繁殖周期前后的增长倍数,虚线代表Nt=Nt+1,当种群处于虚线上的点时,一个繁殖期后,种群数量没有变化。虚线以下的曲线代表Nt题号924538671011121311415(2)由题表可知,随着林木郁闭度增大,林下植物获得光照强度逐渐变小,黄花胭脂花与沙芦草的种群密度逐渐减小,刺儿菜种群密度先增加后逐渐减少,在变化过程中,三者的种群密度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但是由于它们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不同,造成三者即使在同一种光照强度下,种群密度也不相同。题号924538671011121311415题号9245386710111213111.将捕食者直接捕食造成的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称为致命性影响;此外,捕食者还可导致被捕食者生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栖息地的改变,这种间接的、非致命性的捕食风险,称为非致命性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致命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惊飞距离(捕食者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通常作为测量鸟类对非致命性捕食风险耐受程度的一个指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1415题号92453867101112131A.当有天敌存在时,被捕食鸟的产卵量和雏鸟成活率下降,属于天敌对鸟的致命性影响B.当天敌数量过少时,天敌对被捕食者产生的非致命性影响可能大于致命性影响C.朱鹮繁殖期的惊飞距离显著短于非繁殖期,可能是繁殖期育雏使得觅食压力增加D.研究人类对珍稀动物的非致命性影响,有助于规划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范围1415√题号92453867101112131A [当有天敌存在时,被捕食鸟的产卵量和雏鸟成活率下降,这不是直接捕食导致鸟的数量减少,属于非致命性影响,A错误;当天敌数量过少时,天敌对被捕食者直接捕食的风险较小,产生的非致命性影响可能大于致命性影响,B正确;朱鹮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惊飞距离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期显著短于非繁殖期,推测可能是由于繁殖期育雏使得觅食压力增加,导致朱鹮繁殖期对外界干扰的耐受性较强,C正确;研究人类对珍稀动物的非致命性影响,有助于帮助人们规划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范围,减少对珍稀动物的干扰,避免其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1415题号9245386710111213114141512.为探究光照对扇形游仆虫的影响,研究者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分别培养扇形游仆虫,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题号92453867101112131141415√A.光照可抑制扇形游仆虫的增长,其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黑暗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的K值约为450C.228 h后光照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的不足或有害物质的积累D.由图推测扇形游仆虫繁殖一代的时间在光照条件下比黑暗条件下短题号92453867101112131141415B [由曲线图可知,光照环境中,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很小,判断光照抑制了扇形游仆虫的增长,即该种群密度受光照制约,光照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分析曲线图,黑暗条件下,在一定培养时间内扇形游仆虫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约为450,B正确;分析曲线图可知,228 h后黑暗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下降,可能是营养物质的不足或有害物质的积累,光照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一直较低,可能是繁殖力较低造成种群数量下降,C错误;该曲线图反映的是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无法判断繁殖一代所需时间,D错误。]题号9245386710111213113.(不定项)褐色雏蝗是一年生昆虫,它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某褐色雏蝗种群在1947—1951年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是影响褐色雏蝗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B.由图可知该褐色雏蝗种群密度变动具有年间周期性C.褐色雏蝗种群密度变化的季节性说明种群数量只受非生物因素影响D.与1949年相比,1951年该种群的种内竞争更剧烈√1415√题号92453867101112131CD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因此,食物是影响褐色雏蝗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据图可知,在1947—1951年间间隔相近的时间内某褐色雏蝗种群密度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呈现出年间周期性特点,B正确;褐色雏蝗种群密度变化的季节性可能跟其食物相关,所以其种群数量除受非生物因素影响,也受生物因素影响,C错误;与 1949年相比,1951年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更小,种内竞争相对弱,D错误。]1415题号9245386710111213114.(不定项)研究人员用需要硅酸盐合成细胞壁的两种淡水硅藻进行竞争性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定期向培养液中添加等量的硅。研究者分别测量了两物种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单独培养和共同培养的种群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415题号92453867101112131A.单独培养时,两种硅藻在前20天种群增长率均大于0B.单独培养时,硅藻A的K值大于硅藻S的K值C.共同培养时,硅藻S与硅藻A是种间竞争关系D.共同培养后期,硅藻A因所需硅不足,竞争能力弱而被排斥1415√√√题号92453867101112131BCD [单独培养时,硅藻A在前20天曲线斜率大于0,种群增长率大于0,硅藻S在10~20天期间斜率小于0,种群增长率小于0,A错误;据图显示,单独培养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硅藻A的K值大于硅藻S的K值,B正确;两物种共同培养时,硅藻A刚开始时数量增长,随着硅藻S数量增长,种间竞争加大,硅藻A竞争能力弱,种群数量逐渐减少,C正确;共同培养后期,硅藻A因所需硅不足,竞争能力弱而被排斥,D正确。]1415题号9245386710111213115.白鹤一般3~5年性成熟,是一种大型迁徙鸟类,通常在每年11月份携带幼鸟从繁殖地西伯利亚迁往我国鄱阳湖过冬,第二年春季又向繁殖地迁徙。某机构通过研究发现,在1983—2010年,鄱阳湖当年的白鹤种群数量与六年前鄱阳湖10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存在相关性,结果如下图所示,同时10月气温的高低会影响白鹤的食物——水草的生长。回答下列问题:1415题号92453867101112131(1)调查白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一般调查结果比真实值_______(填“偏小”或“偏大”),原因是白鹤被捕捉后不易再被捕捉。(2)每年鄱阳湖白鹤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这一种群特征决定的。(3)由图中数据可知,鄱阳湖当年的白鹤种群数量与六年前鄱阳湖10月的平均最低气温普遍呈________相关,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5标记重捕法偏大迁入率和迁出率正10月平均最低气温较高时,水草长势更好,白鹤的食物更丰富,幼鸟存活率提高,3~5年后这些幼鸟性成熟能成功繁殖,使得白鹤种群数量增加(或10月平均最低气温较低时,水草长势较差,白鹤的食物缺乏,幼鸟存活率降低,无法活到性成熟繁殖下一代,导致白鹤种群数量减少)题号92453867101112131[解析] (1)白鹤是大型迁徙鸟类,说明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由于被捕捉标记后,动物警觉性提高,不容易再次被捕捉,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偏少,因此计算结果比真实值偏大。(2)白鹤是每年11月份迁徙到鄱阳湖越冬,不在此地繁殖,第二年春季又向西伯利亚迁徙,因此决定白鹤在鄱阳湖的种群数量的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3)根据题意,10月气温的高低会影响白鹤的食物——水草的生长,结合所学知识,一般温度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10月最低平均气温越高,水草长得越好,能为白鹤提供更多的食物,幼鸟更容易存活,这批存活的幼鸟3~5年后性成熟,会繁殖大量幼鸟,使得六年后种群数量增加。1415课时分层作业(4)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题组一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很多植物的花都是白天开放,夜晚闭合;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即使在白天,花也会闭合。这个实验表明:影响植物开花的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光线C.阳光和温度 D.植物种类2.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密度制约因素有关B.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昆虫病毒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若蝗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3.南方某湿地生态系统的燕鸥是一种主要以水生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银鸥为当地以肉食性动物为食的顶级肉食性动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燕鸥和银鸥不能称为一个种群B.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燕鸥的种群密度C.作为肉食性动物的天敌,银鸥是影响当地肉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生物因素D.南方湿地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是影响该地生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4.下列关于环境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描述,错误的是(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B.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C.气候湿润是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D.寒温带地区种子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受气温上升的影响5.羊草是素色异爪蝗的主要食物,为研究放牧牛、羊对素色异爪蝗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某草原开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放牧方式 无牧 单独放牧羊 单独放牧牛素色异爪蝗多度/% 10 15 5羊草盖度/% 45 55 25注:多度与调查样地上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羊草盖度是指羊草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所占的比例,与羊草的生长状况呈正相关。A.调查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B.实验结果表明,单独放牧牛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C.羊草和牛是素色异爪蝗的密度制约因素D.根据实验数据推测羊主要采食羊草,牛不采食羊草6.某种食草动物侵入某草原生态系统后,该动物专以草原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甲为食物,下图为60年间两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20年前,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因素,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________形曲线;a点对应的数量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该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环境容纳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发现,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植物甲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进而影响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这说明种群数量变化受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某小组在连续阴雨和低温气候影响后,调查估算该草原植物甲的种群数量,应先采用________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与正常情况下其他区域的种群密度调查相比,在植物甲变得稀疏的情况下,调查过程中应注意将____________________。在调查获得其种群密度后,要估算整个草原中该植物的数量还应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二 种群研究的应用7.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对于濒危动物的保护,要采用合理可行的方法来提高濒危动物种群的K值B.可通过减少有害生物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种群的K值,以达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C.引进灰喜鹊防治松树林中的松毛虫,既能将松毛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又不污染环境D.渔业上,高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大于K/2)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8.某城市卫生部门组织了一次用鼠药灭鼠的活动,基本消灭了该城市居民区的褐家鼠。但灭鼠3年后,该城市又开始出现大量的褐家鼠。灭鼠后7年内该城市褐家鼠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褐家鼠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卫生部门该次灭鼠活动导致K值降低至很低水平B.该城市居民区褐家鼠的K值约为150只C.进行鼠害防治,最好在K/2时开始人为干预D.第7年后可通过硬化地面和及时清理垃圾等措施降低K值9.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的同时,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形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 N (K-N)/KS1 20 0.90S2 50 0.75S3 100 0.50S4 150 0.25S5 180 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10.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珍禽异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因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等变成黄沙遍地、禽兽罕至的荒漠。后又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又由11.4%提高到75.5%,被赞誉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和珍禽异兽的天堂”。(1)某生态小组调查塞罕坝蒙古黄芪种群动态的结果如图所示,其中Nt和Nt+1分别表示种群初始个体数和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个体数,虚线表示Nt=Nt+1,A点为现阶段蒙古黄芪所处位置。请结合调查结果分析,现阶段是否需要加大对蒙古黄芪的保护力度,并阐释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进一步调查人工引种乔木后对林下植物种类的影响,生态学家调研了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的变化,调查数据如下表:郁闭度(%) 0 20 40 60 80 100黄花胭脂花 15.3 13.5 10.8 7.4 4.3 2.4沙芦草 10.4 9.5 6.1 5.6 3.0 1.2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在其他环境条件基本类似的情况下,随着郁闭度增加,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黄花胭脂花和沙芦草有较大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将捕食者直接捕食造成的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称为致命性影响;此外,捕食者还可导致被捕食者生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栖息地的改变,这种间接的、非致命性的捕食风险,称为非致命性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致命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惊飞距离(捕食者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通常作为测量鸟类对非致命性捕食风险耐受程度的一个指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当有天敌存在时,被捕食鸟的产卵量和雏鸟成活率下降,属于天敌对鸟的致命性影响B.当天敌数量过少时,天敌对被捕食者产生的非致命性影响可能大于致命性影响C.朱鹮繁殖期的惊飞距离显著短于非繁殖期,可能是繁殖期育雏使得觅食压力增加D.研究人类对珍稀动物的非致命性影响,有助于规划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范围12.为探究光照对扇形游仆虫的影响,研究者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分别培养扇形游仆虫,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光照可抑制扇形游仆虫的增长,其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黑暗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的K值约为450C.228 h后光照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的不足或有害物质的积累D.由图推测扇形游仆虫繁殖一代的时间在光照条件下比黑暗条件下短13.(不定项)褐色雏蝗是一年生昆虫,它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某褐色雏蝗种群在1947—1951年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是影响褐色雏蝗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B.由图可知该褐色雏蝗种群密度变动具有年间周期性C.褐色雏蝗种群密度变化的季节性说明种群数量只受非生物因素影响D.与1949年相比,1951年该种群的种内竞争更剧烈14.(不定项)研究人员用需要硅酸盐合成细胞壁的两种淡水硅藻进行竞争性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定期向培养液中添加等量的硅。研究者分别测量了两物种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单独培养和共同培养的种群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单独培养时,两种硅藻在前20天种群增长率均大于0B.单独培养时,硅藻A的K值大于硅藻S的K值C.共同培养时,硅藻S与硅藻A是种间竞争关系D.共同培养后期,硅藻A因所需硅不足,竞争能力弱而被排斥15.白鹤一般3~5年性成熟,是一种大型迁徙鸟类,通常在每年11月份携带幼鸟从繁殖地西伯利亚迁往我国鄱阳湖过冬,第二年春季又向繁殖地迁徙。某机构通过研究发现,在1983—2010年,鄱阳湖当年的白鹤种群数量与六年前鄱阳湖10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存在相关性,结果如下图所示,同时10月气温的高低会影响白鹤的食物——水草的生长。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白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调查结果比真实值________(填“偏小”或“偏大”),原因是白鹤被捕捉后不易再被捕捉。(2)每年鄱阳湖白鹤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这一种群特征决定的。(3)由图中数据可知,鄱阳湖当年的白鹤种群数量与六年前鄱阳湖10月的平均最低气温普遍呈________相关,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分层作业(4)1 2 3 4 5 7 8 9 11 12 13 14C D B C D D D C A B CD BCD6.(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或缺乏天敌且食物及生存空间充足,生存压力小) “J” 不是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食草动物种群数量不能维持在a点对应的数量 (2)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样方 样方面积适当扩大 测量该草原的面积,用调查的种群密度乘以面积进行计算10.(1)需要,A点时,Nt>Nt+1,即一个繁殖周期后蒙古黄芪的种群数量减少,因此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2)光照强度 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有差异15.(1)标记重捕法 偏大 (2)迁入率和迁出率 (3)正 10月平均最低气温较高时,水草长势更好,白鹤的食物更丰富,幼鸟存活率提高,3~5年后这些幼鸟性成熟能成功繁殖,使得白鹤种群数量增加(或10月平均最低气温较低时,水草长势较差,白鹤的食物缺乏,幼鸟存活率降低,无法活到性成熟繁殖下一代,导致白鹤种群数量减少)1.C [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形成黑暗环境(夜晚),花也会闭合,与白天不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和温度,这个实验表明:影响植物开花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和温度。]2.D [非密度制约因素往往是随机发生的,蝗虫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A错误;天敌和昆虫病毒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3.B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该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燕鸥和银鸥不能称为一个种群,A正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燕鸥的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B错误;银鸥是当地以肉食性动物为食的顶级肉食性动物,作为肉食性动物的天敌,银鸥是影响当地肉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生物因素,C正确;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南方湿地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是影响该地生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D正确。]4.C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正确;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这种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B正确;气候干旱是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C错误;寒温带地区种子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是由于气温升高,适合种子萌发,D正确。]5.D [单独放牧羊,羊草盖度增加,单独放牧牛,羊草盖度减少,说明羊不吃羊草而牛吃羊草,D错误。]7.D [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可先行调查了解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再采取合理方法来提高濒危动物种群的K值,A正确;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可通过减少有害生物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来降低有害生物种群的K值,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B正确;灰喜鹊是松毛虫的天敌,可以捕食松毛虫,有效控制松毛虫数量,而且不会污染环境,C正确;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错误。]8.D [从图上看,在三年后褐家鼠的种群数量能快速上升,说明K值没有减小,只是人类活动暂时使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减小了,A错误;K值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图可知,该城市居民区褐家鼠的K值约为125只,B错误;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应该在K/2之前就进行人为干预,C错误;硬化地面和及时清理垃圾等措施都属于增大环境阻力,可以降低褐家鼠的K值,D正确。]9.C [对于“S”形增长的种群,环境阻力是从开始就存在的,A错误;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B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此时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S3,此时(K-N)/K的值为0.5,D错误。]11.A [当有天敌存在时,被捕食鸟的产卵量和雏鸟成活率下降,这不是直接捕食导致鸟的数量减少,属于非致命性影响,A错误;当天敌数量过少时,天敌对被捕食者直接捕食的风险较小,产生的非致命性影响可能大于致命性影响,B正确;朱鹮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惊飞距离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期显著短于非繁殖期,推测可能是由于繁殖期育雏使得觅食压力增加,导致朱鹮繁殖期对外界干扰的耐受性较强,C正确;研究人类对珍稀动物的非致命性影响,有助于帮助人们规划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范围,减少对珍稀动物的干扰,避免其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12.B [由曲线图可知,光照环境中,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很小,判断光照抑制了扇形游仆虫的增长,即该种群密度受光照制约,光照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分析曲线图,黑暗条件下,在一定培养时间内扇形游仆虫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约为450,B正确;分析曲线图可知,228 h后黑暗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下降,可能是营养物质的不足或有害物质的积累,光照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一直较低,可能是繁殖力较低造成种群数量下降,C错误;该曲线图反映的是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无法判断繁殖一代所需时间,D错误。]13.CD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因此,食物是影响褐色雏蝗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据图可知,在1947—1951年间间隔相近的时间内某褐色雏蝗种群密度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呈现出年间周期性特点,B正确;褐色雏蝗种群密度变化的季节性可能跟其食物相关,所以其种群数量除受非生物因素影响,也受生物因素影响,C错误;与 1949年相比,1951年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更小,种内竞争相对弱,D错误。]14.BCD [单独培养时,硅藻A在前20天曲线斜率大于0,种群增长率大于0,硅藻S在10~20天期间斜率小于0,种群增长率小于0,A错误;据图显示,单独培养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硅藻A的K值大于硅藻S的K值,B正确;两物种共同培养时,硅藻A刚开始时数量增长,随着硅藻S数量增长,种间竞争加大,硅藻A竞争能力弱,种群数量逐渐减少,C正确;共同培养后期,硅藻A因所需硅不足,竞争能力弱而被排斥,D正确。]15.(1)白鹤是大型迁徙鸟类,说明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由于被捕捉标记后,动物警觉性提高,不容易再次被捕捉,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偏少,因此计算结果比真实值偏大。(2)白鹤是每年11月份迁徙到鄱阳湖越冬,不在此地繁殖,第二年春季又向西伯利亚迁徙,因此决定白鹤在鄱阳湖的种群数量的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3)根据题意,10月气温的高低会影响白鹤的食物——水草的生长,结合所学知识,一般温度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10月最低平均气温越高,水草长得越好,能为白鹤提供更多的食物,幼鸟更容易存活,这批存活的幼鸟3~5年后性成熟,会繁殖大量幼鸟,使得六年后种群数量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件.ppt 课时分层作业(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ocx 课时分层作业(4)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