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备考)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专题10: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课件)(共4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轻松备考)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专题10: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课件)(共48张PPT)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目录
高频考点精讲
练真题,悉考点
02
03
01
中考真题演练
专题10 遵守社会规则
高频考点精讲
1.犯罪必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就是犯罪。(易错点)
2.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高频考点)
3.犯罪的基本特征: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法律后果)。(高频考点)
4.预防犯罪,需要 , , ,要 0
, ,防患于未然。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杜绝不良行为
增强法治观念
依法自律
从小事
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自觉遵纪守法
5.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 、 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7.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做法)
法律
最正规
最权威
8.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 、 的观念,做到 、 、 ,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守法光荣
违法可耻
自觉守法
遇事找法
解决问题靠法
练真题,悉考点
【拉点串线】
考点1:法不可违
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P46)
(1)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2)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3)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4)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后果。(P48)
(1)含义: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分类: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②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2024兰州11)
(3)后果: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P48~56)
比较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区别 危害程度 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典型行为 欠债不还、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捡到他人财物据为己有、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等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扰乱社会治安等 拦路抢劫、殴打他人致人重伤或死亡、故意杀人等
区别 法律 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和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刑罚(刑事处罚)
相同点 ①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②二者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联系 ①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②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犯罪 注:犯罪必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就是犯罪。 启示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自我防范,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4.怎样做到遵章守法?(P51)
(1)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考点2:预防犯罪
1.刑法的作用和主要内容。(P52)
(1)作用: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主要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及法律后果。(P53~54)
(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024秋教材新表述: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3)法律后果:刑罚。
3.刑罚的含义及我国刑罚的种类。(P54)
(1)含义: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我国刑罚体系示意图
※4.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P55~56)(2024临夏11;2020省卷10)
(1)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考点3:善用法律
※1.当我们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怎样依法求助?(拓展设问: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P58~59)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通过法律服务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来维护合法权益。
(2)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受到非法侵害,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诉讼的含义、地位及适用情况。(P60)
(1)含义: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地位: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适用情况: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
3.(教材 相关链接)诉讼的分类。(P60)
民事 诉讼 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行政 诉讼 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刑事 诉讼 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4.青少年为什么要有勇有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P61)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3)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
5.青少年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P61~62)
(1)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见义“智”为)
(3)(教材 方法与技能)掌握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⑤保护好作案现场。(2023省卷7)
6.生活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应怎样尊法守法?(P62)
(1)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2)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1.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 )
改正: 0
2.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 )
改正: 0
3.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
改正: 0
×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会受到刑罚处罚。
×
犯罪必然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
×
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4.诉讼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唯一手段。( )
改正: 0
5.未成年人要不顾一切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
改正: 0
×
诉讼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
未成年人要善于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中考真题演练
法不可违
1.★(2024兰州第11题1分)下列案例与违法类别相对应的是( )
D
选项 案 例 违法类别
A 荣荣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被判有期徒刑八年。 民事违法行为
B 刘某过年期间非法存储烟花爆竹,警方给予其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刑事违法行为
C 出版社未经钱某同意发表其作品,被判赔偿钱某损失2 000元。 刑事违法行为
D 赵某看演唱会时,起哄、打闹并向场内投掷饮料瓶,公安机关给予其警告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预防犯罪
2.★(2024临夏第11题1分)2024年4月16日,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强调,审判既要成为对失足未成年人惩戒处罚的公堂,又应作为挽救教育的课堂。这则新闻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有( )
①年龄不应是违法犯罪的挡箭牌
②未成年人已不再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远离犯罪
④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善用法律
5.★全国视野 (2024福建)中学生小闽发现邻居行迹神秘,通过观察怀疑他们在实施违法行为,于是拨打报警电话,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小闽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 )
A.自己遭遇侵害时学会依法求助
B.惩恶扬善,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C.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D.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C
中考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24·连云港)下列适合在“民法典宣传月”中选用的案例是( )
①伪造身份实施网络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 ②将他人丢失的手表据为己有,被法院判令归还 ③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了其作品,被诉侵权 ④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2.(2024·天津)李某在体育馆观赛时,扰乱比赛秩序,经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效,被民警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警告处罚。李某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B
3.★(2024·烟台)为了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观念,某班开展“民事案件模拟法庭”活动。下列案件可以作为模拟法庭使用的是( )
A.高某因违反管理规定向大熊猫投掷物品,被终身禁止进入此熊猫基地参观
B.李某因超速违章,被系统拍照并曝光在电子屏上
C.段某非法搜集军事情报涉嫌犯罪,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D.王某与果农张某签订果园承包合同后,看到张某获利颇丰,王某见利眼红,私自毁约
D
4.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认识了一群社会青年后,开始抽烟喝酒并经常旷课。后来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搞钱去网吧,实施了抢劫行为,最终被判刑。这警示我们( )
①法不可违,但是小错可以不断
②只要违反法律,就要受到刑罚处罚
③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④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5.(2024·云南)下列违法行为对应的法律责任正确的是( )
A.谎报险情——刑事责任
B.破坏铁路封闭网——民事责任
C.非法出售濒危野生动物——刑事责任
D.拾得遗失物拒绝归还——行政责任
C
6.★(2024广西)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后续3名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核准追诉,检察机关表示: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作为青少年应该( )
A.面对不法侵害,不顾一切维护自身利益
B.积极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不能知法犯法
C.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D.认为自己受法律的特殊保护,因此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B
7.★(2024·临沂)近年来,一些恶性的校园欺凌案件不时刺痛人们的神经,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小明搜集到一张漫画(如下图),下列对漫画认识正确的是( )
①欺凌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
②面对校园欺凌要讲究策略、机智应对
③未成年人实施欺凌行为不用负法律责任
④欺凌者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D
8.★(2024梧州)“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是电影《第二十条》中的台词,也是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内容。刑法第二十条再次走入公众视野,是在向全社会宣告: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是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法律武器。这启示我们当权利受到侵害时( )
①掌握维权途径,求助有路 ②懂得审时度势,善于斗争 ③想尽一切办法不计后果的进行报复 ④捍卫自己权利,殊死拼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A
9.★(2024镇江)张某在工地偷电缆线时被陈某发现,见事情败露,张某跳入附近的河中。陈某担心其出事,再三要求他上岸,并当即报警。张某不听劝阻,最终溺亡。法院审理后认为,陈某追赶行为并无不当,无需担责。从这一案件中可以看出( )
A.陈某维护权利能够守程序
B.陈某勇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C.公民享有的权利具有广泛性
D.张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B
二、非选择题
10.(14分)新课标·议题式 某校道德与法治学习小组拟开展以“远离违法犯罪”为议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子议题一:警醒你我
16岁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夸他有出息,老师为他高兴,同学们都羡慕他。但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就渐渐变了。他学会了吸烟,并开始喝酒。由于经受不住不良诱惑和朋友的“逼迫”,他还经常去营业性舞厅。由于家里给的零花钱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他便开始小偷小摸,多次到超市偷拿饮料、文具,然后卖给一些小同学。为此,魏某曾被公安机关拘留。然后,魏某不思悔改,而且小偷小摸已满足不了魏某高消费的需要,于是他开始撬门破锁,盗窃钱财。
他先后七次到同学家行窃,窃得现金4 000余元和价值2 000余元的财物。一次,当他潜入一位同学家行窃时,被该同学的父亲当场抓住并扭送到派出所。最后,人民法院依法以盗窃罪判处魏某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2 000元。
子议题二:共同宣传
为了让魏某的经历发挥更大的警示作用,该小组决定围绕“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关系”出一期黑板报。
(2)请你围绕黑板报的主题列出提纲。(4分)
区别:两者违反的法律不同,社会危害性不同,受到的惩罚不同。(2分)联系: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法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但犯罪一定是违法行为。(2分)
子议题三:远离犯罪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2024年1月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和决定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36.7万人,共决定起诉76.1万人。在未成年人检察方面,1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犯罪2.7万人,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6万人;对侵害未成年决定起诉3.3万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决定起诉2.5万人;检察机关通过帮教回访、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形式对不批捕、不起诉、被判处刑罚、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不受刑事处罚等人员开展特殊预防1 600余次;开展法治巡讲7 100余次。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未成年人远离犯罪提出两点忠告。(4分)
要加强自我防范;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要杜绝不良行为;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