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 野望 课件(共21张ppt+音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唐诗五首 野望 课件(共21张ppt+音频)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1.识记“皋、徙、犊”的音形及王绩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并能够准确地背诵、默写。
3.体会诗人的孤寂惆怅和彷徨无依的心境。
学习目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唐诗五首》,领略唐诗的风采。
野 望
王 绩
“野”,指原野;“望”指看,往远处看。
标题的意思:在原野里往远处看。
王绩(585—644)
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野望》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辞官隐居东皋时所作,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写作背景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
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
野 望
王绩
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gāo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徘徊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傍晚。薄,接近。
地点
时间
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1. 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①内容:“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徙倚” 交代了诗人的心情。
②典故:曹操《短歌行》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作用:点明时间、地点,“望”字点题,又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表现出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远景 静态
近景 动态
2.颔联、颈联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颔联:层层树木都染上枯黄的颜色,起伏的山峦都
涂上落日的光芒。
颈联: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着猎
马带着猎物。
手法:运用白描的写法,由远及近,动静结合。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吟唱歌曲,怀念采薇的伯夷和叔齐了。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尾联用了什么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相传周武王灭商周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诗人最后唱《采薇》之歌,因为现实中没有人能理解他,来分担他的抑郁,表现了诗人的隐士情
怀,以及孤寂惆怅。
通过描写山野秋色,在萧瑟恬静的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概括主题
概括主题
概括主旨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随缘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 望
时间地点、彷徨无依(开篇点题)
树木山峦(远景静态)
牧人猎者(近景动态)
隐士情怀、孤寂惆怅(借用典故)
板书设计
秋日晚景
记叙抒情
描写
抒情
典故
1.东皋
“皋”是水边地。 “东皋”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 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躬耕东皋之意。
2.欲何依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3.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