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章末测评验收卷(二)(课件 练习,共2份) 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 章末测评验收卷(二)(课件 练习,共2份) 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资源简介

章末测评验收卷(二) 固体与液体(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四幅图中有关固体和液体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
图甲中实验现象说明薄板材料是晶体
图乙中液体和管壁表现为不浸润
图丙中液晶显示器是利用液晶光学性质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制成的
图丁中水黾静止在水面,说明其受到的表面张力等于重力
2.(2024·陕西渭南高二期末)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液晶是液体和晶体的混合物
发生毛细现象时,细管中的液体只能上升不会下降
液晶的物理性质在外界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改变
单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多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如图所示是某种晶体加热熔化时,它的温度T随时间t的变化图线,由图可知 (  )
图线中有平坦的一段,说明这段时间晶体不吸收热量
这种晶体的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是6 min
A、B点对应的物态分别为固液共存状态、液态
在图线中的AB段,吸收的热量增大了分子势能
4.如图所示,把玻璃管的裂口放在火焰上烧熔,它的尖端就变钝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玻璃是非晶体,熔化再凝固后变成晶体
玻璃是晶体,熔化再凝固后变成非晶体
熔化的玻璃表面分子间表现为引力使其表面绷紧
熔化的玻璃表面分子间表现为斥力使其表面扩张
5.气体、固体、液体是分子的三种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不同状态对应于不同的物理性质。人类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是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封闭在注射器中的气体难以再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给庄稼松土的目的是破坏土壤中的毛细管,从而减少土壤内部水分蒸发
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玻璃管裂口尖端非常尖锐,若将其在火焰上燃烧,冷却后尖端变钝。该现象说明玻璃在烧熔时由晶体转化为非晶体
6.合格的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内侧所用材料对水都是不浸润的,如图为一滴水滴在某一次性防护口罩内侧的照片,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照片中的口罩一定为不合格产品
照片中附着层内的分子比水的内部稀疏
照片中附着层内的分子比水的内部密集
水对所有材料都是不浸润的
7.(2024·福建厦门市期末)下列四幅图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中,说法正确的是 (  )
图甲中,温度T1>T2
图乙中,分子间引力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斥力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增大
图丙中,在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因此产生表面张力
图丁中,A为非晶体
8.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成功制备出世界上最长、单根长度达半米以上的碳纳米管,并在碳纳米管耐疲劳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碳纳米管有着极高的拉伸强度σb(大于105 N/mm2),其单位质量上的拉伸强度是钢的276倍,远远超过其他材料,其熔点是已知材料中最高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碳纳米管是非晶体
1 N/mm2=102 Pa
拉伸强度可用公式表示为σb=FS,其中F为材料拉断时所承受的拉力,S为材料原始横截面积
若在地球与同步卫星之间搭建一座天梯,碳纳米管是最佳材料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9.(2024·福建福州高二期末)对下列几种固体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有 (  )
食盐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食盐是晶体
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蜂蜡是晶体
天然石英表现为各向异性,是由于该物质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不规则
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组成它们的物质微粒排列结构不相同
10.下列现象中,可用液体的表面张力解释的是 (  )
用细管蘸肥皂水,向空中吹出球形的肥皂泡
打湿的鞋不容易脱下来
熔融的玻璃可制成各种玻璃器皿
油在水面上会形成一层油膜
11.关于下列四幅图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
图甲为水中某小颗粒每隔一段时间位置的连线图,连线表示该小颗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
图乙中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距变大,分子势能变小
图丙中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说明,方解石是各向异性的晶体
图丁中的酱油与左边材料浸润,与右边材料不浸润
12.一种液体,滴在固体A的表面时,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况;当把毛细管B插入这种液体中时,液面又出现如图乙所示的情况。若固体A和毛细管B都很干净,则 (  )
固体A和毛细管B可能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
固体A和毛细管B一定不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
固体A的分子对液体附着层内的分子的引力比毛细管B的分子对液体附着层内的分子的引力小些
图乙是液体对毛细管B的浸润现象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3.(6分)如图甲所示是一晶体在某一平面上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图中三条等长线AB、AC、AD上物质微粒的数目不同,由此得出该晶体具有    (3分)(选填“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如图乙所示,液体表面层的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的平衡距离r0,因此表面层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这些力的宏观表现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方向与液面    (3分)(选填“平行”或“垂直”)。
14.(10分)图甲是某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值。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的温度/ ℃ 40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    (2分)。
(2)在1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温度为    (2分) ℃。
(3)由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海波是    (2分)(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由实验知,海波熔化需要的条件是①        (2分);②继续吸收热量。
(5)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2分)(填字母)。
A.烧杯中的水少
B.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
C.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D.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
15.(12分)(1)图甲吹出的肥皂泡的无规则运动    (1分)(选填“是”或“不是”)布朗运动;布朗运动    (1分)(选填“是”或“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    (1分)(选填“明显”或“不明显”)。肥皂泡都近似球形,是表面张力的作用,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表面层分子之间的距离    (1分)(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内部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    (1分)(选填“引力”或“斥力”),使得表面总有收缩到面积最小的趋势。
(2)如图乙,肥皂水在玻璃容器中的液面如图所示,与容器壁接触处的液面高于中央处液面,是因为发生了    (1分)(选填“浸润”或“不浸润”)现象,这是由于玻璃分子对接触层分子的吸引力    (1分)(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肥皂水内部分子对接触层分子的吸引力;如图丙,把细塑料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细塑料管中的液面低于管外的液面,在细管中发生的这种现象叫作    (1分)(选填“浸润”或“不浸润”)现象。
(3)如图丁,冬天的雪片会呈现规则的六角形状,原因是微观上具有        (1分)结构,这类固体我们叫作晶体,单晶体通常会呈现各向    (1分)性。多晶体和非晶体都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区分它们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12分)把一根如图所示的金属丝悬挂在灵敏弹簧测力计的下端,然后将盛着液体的容器放在金属丝下面,使金属丝垂直地浸入液体中,这时如果把灵敏弹簧测力计慢慢地向上移动,让金属丝水平地从液体里露出来,就可以看到金属丝和液面之间出现了一层液体的薄膜,同时金属丝本身也被薄膜包围着,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薄膜向下拉引金属丝,而使测力计的弹簧伸长,继续移动测力计,直到金属丝和液面之间的薄膜刚要断开为止。设此时测力计的读数为F,金属丝的重量为mg,求薄膜每一面上平行于金属丝的分界线上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17.(12分)食盐晶体的结构可以用钠离子和氯离子空间分布的示意图表示(如图),图中相邻离子的中心用线连起来了,组成了一个个大小相等的立方体。现在要估算相邻两个钠离子中心的距离,除了知道食盐的密度ρ为2.17×103 kg/m3外,还要知道哪些数据 请用字母表示这些已知数据,推导出相邻两个钠离子中心距离的表达式。
提示:图中最小立方体的个数与离子数目相等。
章末测评验收卷(二) 固体与液体
1.C [题图甲中实验现象说明薄板材料具有各向同性,则薄板材料不是单晶体,可能是多晶体也可能是非晶体,A错误;题图乙中液体和管壁表现为浸润,B错误;题图丙中液晶显示器是利用液晶光学性质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制成的,C正确;题图丁中水黾静止在水面,说明其受到水面的支持力等于重力,表面张力是水平的,D错误。]
2.C [液晶并不是液体和晶体的混合物,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故A错误;发生毛细现象时,如果浸润,则细管中的液体会上升,如果不浸润,则细管中的液体会下降,故B错误;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液晶的物理性质在外界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改变,故C正确;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即单晶体和多晶体都有确定的熔点,故D错误。]
3.D [AB段图线水平,是晶体熔化的过程,时间为4 min,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晶体吸收热量,吸收的热量转化为分子势能,A、B错误,D正确;晶体在A点时刚开始熔化,晶体还处于固态,在B点时晶体已全部熔化,变为液态,C错误。]
4.C [玻璃是非晶体,熔化再凝固后仍然是非晶体,故A、B错误;玻璃裂口尖端放在火焰上烧熔后尖端变钝,是表面张力的作用,而表面张力具有减小表面积的作用,即使液体表面绷紧,故C正确,D错误。]
5.B [封闭在注射器中的气体难以再被压缩,是气体压强增大的缘故,故A错误;给庄稼松土的目的是破坏土壤中的毛细管,使土壤内部的水分不会快速通过毛细管上升到土壤表面而蒸发,故B正确;晶体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C错误;玻璃是非晶体,高温熔化冷却凝固后仍然是非晶体,故D错误。]
6.B [题图中的水没有浸润到口罩内部,所以照片中的口罩可能为合格产品,A错误;小水滴为球形是由于液体存在表面张力,照片中附着层内的分子比水的内部稀疏,表面张力具有使液体表面绷紧(即减小表面积)的作用,B正确,C错误;浸润与不浸润现象是相对的,所以水不是对所有材料都是不浸润的,D错误。]
7.C [题图甲中,T2温度下,气体平均动能较大,则T1<T2,故A错误;题图乙中,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均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故B错误;题图丙中,在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因此产生表面张力,故C正确;题图丁中,A有固定的熔点,为晶体,故D错误。]
8.D [碳纳米管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故A错误;由1 Pa=1 N/m2可知,1 N/mm2=106 Pa,故B错误;由拉伸强度的单位可知,材料拉伸强度等于其所受到的拉力与横截面积的比,故C错误;因为碳纳米管单位质量上的拉伸强度是钢的276倍,远超其他材料,故它是最适合制作天梯的材料,故D正确。]
9.AD [食盐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熔点一定,说明食盐是晶体,故A正确;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云母片是晶体,故B错误;天然石英表现为各向异性,是由于该物质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规则,故C错误;组成石墨和金刚石的化学元素是相同的,都是碳原子,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结构不同,故D正确。]
10.AD [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各部分间相互吸引的力,肥皂泡是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A正确;打湿的鞋不容易脱下来是分子力作用的结果,不是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B错误;熔融的玻璃制成的各种玻璃器皿是非晶体,而非晶体本身不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可以按照人们的要求制成各种玻璃器皿,C错误;油滴在水面上扩张主要是依靠重力和水面的表面张力的作用,D正确。]
11.CD [题图甲为水中某小颗粒每隔一段时间位置的连线图,但连线不表示该小颗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故A错误;题图乙中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距变大,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大,故B错误;光在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就是光学各向异性的表现,所以题图丙中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说明方解石是晶体,故C正确;不浸润液滴因为表面张力呈球形,所以题图丁中的酱油与左边材料浸润,与右边材料不浸润,故D正确。]
12.BCD [由题图所给现象可知该液体对固体A不浸润,对毛细管B浸润,故A、B不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故B、D正确,A错误;题图甲现象说明附着层内的液体分子受到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题图乙现象说明附着层内的液体分子受到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所以甲图中附着层内的液体分子受到固体分子的引力更小,故C正确。]
13.各向异性 平行 [沿不同方向,物质微粒的数目不同,使得该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表面张力的方向与液面平行。]
14.(1)停表 (2)42.0 (3)晶体 (4)温度达到熔点 (5)C [(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需要测量温度和时间,则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停表。
(2)如题图乙,温度计的读数为42.0 ℃。
(3)由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海波在固定的温度开始熔化,熔化时温度不变,因此海波是晶体。
(4)通过实验可知,海波熔化需要达到48 ℃,熔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加热,由此可知海波熔化需要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5)烧杯中的水少,不会影响温度计的示数,故A错误;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试管中海波受热更加均匀,不可能出现题述情况,故B错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因为烧杯中水的温度高于海波的温度,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故C正确;海波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15.(1)不是 不是 明显 大于 引力 (2)浸润 大于 不浸润
(3)规则的几何点阵 异 有固定熔点的为多晶体,没有固定熔点的为非晶体 [(1)题图甲吹出的肥皂泡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肥皂泡都近似球形,是表面张力的作用,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表面层分子之间的距离大于内部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使得表面总有收缩到面积最小的趋势。
(2)肥皂水在玻璃容器中的液面如题图乙所示,与容器壁接触处的液面高于中央处液面,是因为发生了浸润现象,这是由于玻璃分子对接触层分子的吸引力大于肥皂水内部分子对接触层分子的吸引力;把细塑料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细塑料管中的液面低于管外的液面,在细管中发生的这种现象叫作不浸润现象。
(3)冬天的雪片会呈现规则的六角形状,原因是微观上具有规则的几何点阵结构,这类固体我们叫作晶体,单晶体通常会呈现各向异性。多晶体和非晶体都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区分依据为有固定熔点的为多晶体,没有固定熔点的为非晶体。]
16.(F-mg)
解析  设液体表面张力为F1,
由平衡条件有mg+2F1-F=0
解得F1=(F-mg)。
17.见解析
解析 在一个小立方体(固体的立方体分子模型)内有4个Na+,和4个Cl-,而每个Na+和每个Cl-又为8个小立方体共有,所以每个小立方体对应0.5个NaCl。
设每个小立方体的边长为a,有
ρa3NA=M
解得a=
则相邻两个钠离子中心距离的表达式为
d=a=1.41
由上可知,还需要知道食盐的摩尔质量M和阿伏伽德罗常数NA。(共37张PPT)
章末测评验收卷(二)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2章 固体与液体
C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四幅图中有关固体和液体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实验现象说明薄板材料是晶体
B.图乙中液体和管壁表现为不浸润
C.图丙中液晶显示器是利用液晶光学性质具有各向
异性的特点制成的
D.图丁中水黾静止在水面,说明其受到的表面张力
等于重力
解析 题图甲中实验现象说明薄板材料具有各向同性,则薄板材料不是单晶体,可能是多晶体也可能是非晶体,A错误;题图乙中液体和管壁表现为浸润,B错误;题图丙中液晶显示器是利用液晶光学性质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制成的,C正确;题图丁中水黾静止在水面,说明其受到水面的支持力等于重力,表面张力是水平的,D错误。
C
2.(2024·陕西渭南高二期末)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晶是液体和晶体的混合物
B.发生毛细现象时,细管中的液体只能上升不会下降
C.液晶的物理性质在外界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改变
D.单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多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解析 液晶并不是液体和晶体的混合物,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故A错误;发生毛细现象时,如果浸润,则细管中的液体会上升,如果不浸润,则细管中的液体会下降,故B错误;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液晶的物理性质在外界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改变,故C正确;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即单晶体和多晶体都有确定的熔点,故D错误。
D
3.如图所示是某种晶体加热熔化时,它的温度T随时间t的变化图线,由图可知 (  )
A.图线中有平坦的一段,说明这段时间晶体不
吸收热量
B.这种晶体的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是6 min
C.A、B点对应的物态分别为固液共存状态、液态
D.在图线中的AB段,吸收的热量增大了分子势能
解析 AB段图线水平,是晶体熔化的过程,时间为4 min,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晶体吸收热量,吸收的热量转化为分子势能,A、B错误,D正确;晶体在A点时刚开始熔化,晶体还处于固态,在B点时晶体已全部熔化,变为液态,C错误。
C
4.如图所示,把玻璃管的裂口放在火焰上烧熔,它的尖端就变钝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玻璃是非晶体,熔化再凝固后变成晶体
B.玻璃是晶体,熔化再凝固后变成非晶体
C.熔化的玻璃表面分子间表现为引力使其表面绷紧
D.熔化的玻璃表面分子间表现为斥力使其表面扩张
解析 玻璃是非晶体,熔化再凝固后仍然是非晶体,故A、B错误;玻璃裂口尖端放在火焰上烧熔后尖端变钝,是表面张力的作用,而表面张力具有减小表面积的作用,即使液体表面绷紧,故C正确,D错误。
B
5.气体、固体、液体是分子的三种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不同状态对应于不同的物理性质。人类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是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封闭在注射器中的气体难以再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B.给庄稼松土的目的是破坏土壤中的毛细管,从而减少土壤内部水分蒸发
C.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D.玻璃管裂口尖端非常尖锐,若将其在火焰上燃烧,冷却后尖端变钝。该现象说明玻璃在烧熔时由晶体转化为非晶体
解析 封闭在注射器中的气体难以再被压缩,是气体压强增大的缘故,故A错误;给庄稼松土的目的是破坏土壤中的毛细管,使土壤内部的水分不会快速通过毛细管上升到土壤表面而蒸发,故B正确;晶体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C错误;玻璃是非晶体,高温熔化冷却凝固后仍然是非晶体,故D错误。
B
6.合格的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内侧所用材料对水都是不浸润的,如图为一滴水滴在某一次性防护口罩内侧的照片,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片中的口罩一定为不合格产品
B.照片中附着层内的分子比水的内部稀疏
C.照片中附着层内的分子比水的内部密集
D.水对所有材料都是不浸润的
解析 题图中的水没有浸润到口罩内部,所以照片中的口罩可能为合格产品,A错误;小水滴为球形是由于液体存在表面张力,照片中附着层内的分子比水的内部稀疏,表面张力具有使液体表面绷紧(即减小表面积)的作用,B正确,C错误;浸润与不浸润现象是相对的,所以水不是对所有材料都是不浸润的,D错误。
C
7.(2024·福建厦门市期末)下列四幅图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温度T1>T2
B.图乙中,分子间引力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斥力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增大
C.图丙中,在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因此产生表面张力
D.图丁中,A为非晶体
解析 题图甲中,T2温度下,气体平均动能较大,则T1<T2,故A错误;题图乙中,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均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故B错误;题图丙中,在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因此产生表面张力,故C正确;题图丁中,A有固定的熔点,为晶体,故D错误。
D
8.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成功制备出世界上最长、单根长度达半米以上的碳纳米管,并在碳纳米管耐疲劳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碳纳米管有着极高的拉伸强度σb(大于105 N/mm2),其单位质量上的拉伸强度是钢的276倍,远远超过其他材料,其熔点是已知材料中最高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碳纳米管是非晶体
B.1 N/mm2=102 Pa
C.拉伸强度可用公式表示为σb=FS,其中F为材料拉断时所承受的拉力,S为材料原始横截面积
D.若在地球与同步卫星之间搭建一座天梯,碳纳米管是最佳材料
解析 碳纳米管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故A错误;由1 Pa=1 N/m2可知,
1 N/mm2=106 Pa,故B错误;由拉伸强度的单位可知,材料拉伸强度等于其所受到的拉力与横截面积的比,故C错误;因为碳纳米管单位质量上的拉伸强度是钢的276倍,远超其他材料,故它是最适合制作天梯的材料,故D正确。
A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9.(2024·福建福州高二期末)对下列几种固体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有(  )
A.食盐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食盐是晶体
B.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蜂蜡是晶体
C.天然石英表现为各向异性,是由于该物质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不规则
D.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组成它们的物质微粒排列结构不相同
解析 食盐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熔点一定,说明食盐是晶体,故A正确;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说明云母片是晶体,故B错误;天然石英表现为各向异性,是由于该物质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规则,故C错误;组成石墨和金刚石的化学元素是相同的,都是碳原子,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结构不同,故D正确。
AD
10.下列现象中,可用液体的表面张力解释的是(  )
A.用细管蘸肥皂水,向空中吹出球形的肥皂泡
B.打湿的鞋不容易脱下来
C.熔融的玻璃可制成各种玻璃器皿
D.油在水面上会形成一层油膜
解析 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各部分间相互吸引的力,肥皂泡是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A正确;打湿的鞋不容易脱下来是分子力作用的结果,不是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B错误;熔融的玻璃制成的各种玻璃器皿是非晶体,而非晶体本身不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可以按照人们的要求制成各种玻璃器皿,C错误;油滴在水面上扩张主要是依靠重力和水面的表面张力的作用,D正确。
CD
11.关于下列四幅图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为水中某小颗粒每隔一段时间位置的连线图,连线表示该小颗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
B.图乙中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距变大,分子势能变小
C.图丙中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说明,方解石是各向异性的晶体
D.图丁中的酱油与左边材料浸润,与右边材料不浸润
解析 题图甲为水中某小颗粒每隔一段时间位置的连线图,但连线不表示该小颗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故A错误;题图乙中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距变大,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大,故B错误;光在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就是光学各向异性的表现,所以题图丙中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说明方解石是晶体,故C正确;不浸润液滴因为表面张力呈球形,所以题图丁中的酱油与左边材料浸润,与右边材料不浸润,故D正确。
BCD
12.一种液体,滴在固体A的表面时,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况;当把毛细管B插入这种液体中时,液面又出现如图乙所示的情况。若固体A和毛细管B都很干净,则(   )
A.固体A和毛细管B可能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
B.固体A和毛细管B一定不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
C.固体A的分子对液体附着层内的分子的引力
比毛细管B的分子对液体附着层内的分子的引力小些
D.图乙是液体对毛细管B的浸润现象
解析 由题图所给现象可知该液体对固体A不浸润,对毛细管B浸润,故A、B不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故B、D正确,A错误;题图甲现象说明附着层内的液体分子受到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题图乙现象说明附着层内的液体分子受到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所以甲图中附着层内的液体分子受到固体分子的引力更小,故C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3.(6分)如图甲所示是一晶体在某一平面上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图中三条等长线AB、AC、AD上物质微粒的数目不同,由此得出该晶体具有________(选填“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如图乙所示,液体表面层的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的平衡距离r0,因此表面层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这些力的宏观表现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方向与液面________(选填“平行”或“垂直”)。
答案 各向异性 平行
解析 沿不同方向,物质微粒的数目不同,使得该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表面张力的方向与液面平行。
14.(10分)图甲是某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值。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的温度/ ℃ 40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________。
(2)在1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 ℃。
(3)由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海波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由实验知,海波熔化需要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继续吸收热量。
(5)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烧杯中的水少
B.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
C.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D.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
答案 (1)停表 (2)42.0 (3)晶体 (4)温度达到熔点 (5)C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需要测量温度和
时间,则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停表。
(2)如题图乙,温度计的读数为42.0 ℃。
(3)由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海波在固定的温度开
始熔化,熔化时温度不变,因此海波是晶体。
(4)通过实验可知,海波熔化需要达到48 ℃,熔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加热,由此可知海波熔化需要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5)烧杯中的水少,不会影响温度计的示数,故A错误;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试管中海波受热更加均匀,不可能出现题述情况,故B错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因为烧杯中水的温度高于海波的温度,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故C正确;海波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15.(12分)(1)图甲吹出的肥皂泡的无规则运动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布朗运动;布朗运动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________(选填“明显”或“不明显”)。肥皂泡都近似球形,是表面张力的作用,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表面层分子之间的距离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内部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_(选填“引力”或“斥力”),使得表面总有收缩到面积最小的趋势。
(2)如图乙,肥皂水在玻璃容器中的液面如图所示,与容器壁接触处的液面高于中央处液面,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选填“浸润”或“不浸润”)现象,这是由于玻璃分子对接触层分子的吸引力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肥皂水内部分子对接触层分子的吸引力;如图丙,把细塑料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细塑料管中的液面低于管外的液面,在细管中发生的这种现象叫作________(选填“浸润”或“不浸润”)现象。
(3)如图丁,冬天的雪片会呈现规则的六角形状,原因是微观上具有________结构,这类固体我们叫作晶体,单晶体通常会呈现各向________性。多晶体和非晶体都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区分它们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是 不是 明显 大于 引力 (2)浸润 大于 不浸润 (3)规则的几何点阵 异 有固定熔点的为多晶体,没有固定熔点的为非晶体
解析 (1)题图甲吹出的肥皂泡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肥皂泡都近似球形,是表面张力的作用,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表面层分子之间的距离大于内部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使得表面总有收缩到面积最小的趋势。
(2)肥皂水在玻璃容器中的液面如题图乙所示,与容器壁接触处的液面高于中央处液面,是因为发生了浸润现象,这是由于玻璃分子对接触层分子的吸引力大于肥皂水内部分子对接触层分子的吸引力;把细塑料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细塑料管中的液面低于管外的液面,在细管中发生的这种现象叫作不浸润现象。
(3)冬天的雪片会呈现规则的六角形状,原因是微观上具有规则的几何点阵结构,这类固体我们叫作晶体,单晶体通常会呈现各向异性。多晶体和非晶体都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区分依据为有固定熔点的为多晶体,没有固定熔点的为非晶体。
16.(12分)把一根如图所示的金属丝悬挂在灵敏弹簧测力计的下端,然后将盛着液体的容器放在金属丝下面,使金属丝垂直地浸入液体中,这时如果把灵敏弹簧测力计慢慢地向上移动,让金属丝水平地从液体里露出来,就可以看到金属丝和液面之间出现了一层液体的薄膜,同时金属丝本身也被薄膜包围着,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薄膜向下拉引金属丝,而使测力计的弹簧伸长,继续移动测力计,直到金属丝和液面之间的薄膜刚要断开为止。设此时测力计的读数为F,金属丝的重量为mg,求薄膜每一面上平行于金属丝的分界线上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解析 设液体表面张力为F1,
17.(12分)食盐晶体的结构可以用钠离子和氯离子空间分布的示意图表示(如图),图中相邻离子的中心用线连起来了,组成了一个个大小相等的立方体。现在要估算相邻两个钠离子中心的距离,除了知道食盐的密度ρ为2.17×103 kg/m3外,还要知道哪些数据?请用字母表示这些已知数据,推导出相邻两个钠离子中心距离的表达式。
提示:图中最小立方体的个数与离子数目相等。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在一个小立方体(固体的立方体分子模型)内有4个Na+,和4个Cl-,而每个Na+和每个Cl-又为8个小立方体共有,所以每个小立方体对应0.5个NaCl。
设每个小立方体的边长为a,有
由上可知,还需要知道食盐的摩尔质量M和阿伏伽德罗常数N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