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清单(第一单元至第八单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清单(第一单元至第八单元)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至第八单元)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1 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一约公元前2070年)的阶段特征
政治上: 经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
经济上: 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文化上: 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考点2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演进
1.形成时期--夏朝
夏朝初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标志着我国从氏族社会进
入奴隶制社会。
2.发展时期--商朝
商朝疆域扩大,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繁,农业、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青铜器制造业成就突出,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一甲骨文。
3.繁荣时期--西周
西周建立了完整的统治体系,分封制和井田制不断发展、完善,农业、手工业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奴隶社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4.瓦解时期--春秋
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并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中国奴隶社会制度瓦解。
考点3 秦汉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政治上,专制集权制度创立与巩固。
(1)秦朝创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
(2)汉朝颁市推恩令、削弱丞相权力、地方设刺史,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
2.经济上,采取巩固统一措施与经济集权主义。
(1)秦朝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和直道。
(2)汉朝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
3.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1)秦朝实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
(2)汉武帝尊崇儒术。
考点4 统治思想的演变
1.商朝的天命思想
(1)中国古代的天命思想是当时生产力落后和人们敬畏大自然的产物。
(2)商朝时期,天命思想盛行,商朝人作重大决策时都要占卜天命,巫师成为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力量。
2.周朝的宗法思想
周朝以宗法血缘作为分配和继承政治权力的依据,宗法思想盛,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中国社会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祖的崇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战国至秦朝的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主张富国强兵、以法治国、专制集权,适应了战国时期列纷争的社会现实,受到各个诸侯国统治者的推崇。秦朝推崇法家想,却二世而亡,引发了人们对法家思想的反思。
4.汉代的儒家思想
(1)西汉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体系
(2)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对中国乃至东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考点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趋势
1.民族交融的趋势
蜀国诸葛亮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客观上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2.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定居的少数民族一起,推动了江南的开发。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考点2 从汉至唐的制度沿革
选官制度 中枢机构 赋税制度
汉朝 : 察举制(注重品德) 中外朝制度 编户制度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 三省制形成 租调制
隋唐: 科举制(注重才能) 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整体发展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财
考点3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的表现
项目 总体特征 具体表现
政治: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具体表现:
(1)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创新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
(2)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3)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出现
经济:
封建经济全面繁荣
具体表现
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
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思想文化:
(1)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东亚文化圈形成
具体表现:
唐诗、楷书、草书、“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文人画、造纸术外传、火药产生并运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民族关系:
(1)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外交 :
对外交往活跃
具体表现: 对外交通发达,采取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产为主转变。
考点4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趋势
1.历程
世官制: 夏商周以血缘为标准,有利于稳固贵族统治但不利于人才选拔。
军功爵制:战国到汉初以军功为标准,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制,不利于和平统治
察举制: 汉朝以德才从客观上使社会更加稳定但东汉时腐化,推举只看出身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以 出身、门第及德才为标准,早期能为国家选拔一定的人才,后期只看门第,选拔人才名不副实
科举制:隋唐到明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但明清时期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才学为主。
(2)选拔方式从举荐到统一考试,渐趋严密、科学。
(3)选官标准逐步公开、公平、客观。
(4)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后期逐渐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考点1 两宋之际中国社会的新变化
1.政治上
(1)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2)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2.经济上
(1)国家土地政策调整,由以国家土地所有制为主转变为以地主私有制为主。
(2)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
(3)商业革命: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外贸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
(4)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3.军事上: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
4.城市发展:打破市、坊的界限,草市更加普遍。商业活动不再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削弱。
5.文化上
(1)在儒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理学。
(2)普通百姓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市民文化兴起,词的创作繁荣,话本小说兴起,文人画更加强调意境,风俗画也有所发展。
6.社会习俗上
(1)科举制度开放了社会等级,各阶层流动加快。
(2)婚姻、社交打破了严格的士庶界限。
(3)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人们的活动更加自由。
考点2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规律
1.过程
(1)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于唐中叶。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社会经济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艰难,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了北方,唐朝中央政府财赋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也开始向南移动。
(2)从唐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至北宋时期越来越明显。但这一明显的趋势,不是表现在北方经济的衰落,而是表现在南方经济的迅猛发展,至北宋后期,南方户数在全国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二。总体来看,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和元朝只是进一步扩大了南北差距而已。
2.规律
(1)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内地向沿海地区逐渐转移。
(2)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割据战乱时较为明显。
(3)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性。
考点3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各种差异逐渐缩小。
4.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考点4 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折射的时代特征
1.思想
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也是外传西方的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3.文学
宋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文人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如辛弃疾等文人的词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如柳永等文人的词作。
4.书画艺术
(1)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风俗画开始盛行。
(2)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在绘画方面的反映是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也同样盛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考点1 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秦朝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宋朝的二府三司;明朝废宰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军机处。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省,设立三司。
3.注重对官员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司分管监察事务。
4.注重官员的选拔。秦朝以军功为标准并实行《试吏法》选任官员;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僵化。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尊崇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员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人民。
考点2 清朝前中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军事和政治手段并用:清朝前期,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贵族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和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并于1683年进军台湾。同时,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力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以及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
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据不同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在东北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台湾设台湾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3.充分利用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笃信的宗教,清统治者对喇嘛教领袖不断赐封,如顺治帝赐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康熙帝赐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等,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影响遍布蒙藏广大地区。
4.边疆的建设与开发: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边疆生产与经济开发的措施。
考点3 明清时期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原因 表现
市场
国内: (1)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2)沉重的封建剥削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
国际: 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资本
(1)“重租税以困辱之”,赋税繁重
(2)商业资本转向土地经营和奢华生活消费
政策 对内 重农抑商政策
对外 朝贡贸易体制、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科技 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缺乏创新突破
思想 ①程朱理学主导,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注重纲常伦理,强调道德心性
②传统儒学讲求“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
根源:腐朽的封建制度
考点4 明清市民文化发展的影响
社会风气
(1)明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
(2)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
个性解放 : 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构筑价值体系: 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
世俗文学发展: 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
市民意识觉醒: 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考点1 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1.阶段特征与影响
第一阶段:19世纪40—60年代; 两次鸦片战争;侵略国以英法为首,俄美随后;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思想上: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上: 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第二阶段: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国以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由瓜分中国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思想上: 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
外交上: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基本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和战争结果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均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这使中华民族的危机不断加深。
(3)从失败的原因看: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很难战胜新兴的强盛的资本主义。
(4)从列强侵华目的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具体体现。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6)列强侵华的“四大趋势”。
①赔款金额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由沿海沿江地区向内陆延伸。
④经济侵略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考点2 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前期的探索
1.探索历程
项目 主张 结果 影响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农民 阶 级(太平天国) 平均分配;平等外交 过于理想,与现实环境不符,未能实现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
地主阶级洋务派 “自强”“求富” 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海军,甲午战争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资产阶级维新派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1898年,开展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但遭到顽固势力阻挠而失败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主要特点
(1)广泛性: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一致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
(3)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层次,即从学器物(技术)到学政治制度。
(4)继承性:各政治派别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
(5)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考点3 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上: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政治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第一个常设的近代化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教育上:洋务运动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考点1 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
经济基础: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组织基础: 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军事基础: 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偶然性
有利时机: 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很快占领武汉三镇
考点2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经济上: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法治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治观念
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3.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和“老爷”“大人”等称呼的移风易俗的举措,使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考点3正确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政治上
(1)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
(2)各派系为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大肆出卖中华民族利益。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4)参加一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收回部分权益,挽回了部分国家主权。
2.经济上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思想文化上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考点4 理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产生与发展:先天不足(资本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发展不平衡)
诞生环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区域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产业结构: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经济地位: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主导
发展历程: 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考点5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1.历史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猛烈批判封建思想,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为新思潮传播开辟了道路,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2.历史局限性
(1)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2)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批判的简单化和绝对化,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将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其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对工农群众影响有限。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要点1 国民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比较
时期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与列强和北洋军阀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工人、农民阶级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主要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 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领导组织 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
革命主力 国共两党代表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工农大众
结果 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发生分裂,国民革命失败 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和军队,开创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但由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开始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考点2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的纲领脱离了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制定了最低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革命力量: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4.革命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6.主要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考点1 抗日战争的特点
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双重性:从战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复杂性: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艰巨性:中国抗战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14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世界性: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义性: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道多助
深远性: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考点2 解放战争
1.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根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灵魂: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3)中坚: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4)保障: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5)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