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 课件(共6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 课件(共64张PPT)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
类型 选材 题目 命题点
2024年新课标Ⅰ卷 徐则臣《放牛记》 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4分) 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6分) 理解关键句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024年全国甲卷 周蓬桦《霜降夜》 8.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6分) 9.乌乡霜降夜,作者“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理解关键句
理解作品主旨
近几年散文考查情况
近几年散文考查情况
2023年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
2022年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
2022年新高考II卷《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
2021年新高考II卷《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
2020年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于坚)
2020年全国III卷《记忆里的光》(蒋子龙)
考查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本题考查目标集中于对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之美的体会和鉴赏。
近几年高考散文设题特点
(1)近几年散文阅读考查回归到文体本位,以考查是否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内涵为主。
(2)命题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稍有变化。一是题型还是主客两型,但赋分增加;二是在注重散文本位考查的同时,尝试选用“散文+其他文本”组合成双文本。
(3)考查重点有散文结构思路、线索分析,形象、语言(词句含意的理解),技巧的赏析,情感、标题的把握等。
教材散文篇目
散文特征
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也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提示:文化游记散文是近年来的热门题材,应当特别重视。【文化游记散文,“游”(行踪)是契机,“见”(景象)是触点,“思”(情)是文脉,“悟”(理)是升华。所以,阅读文化游记散文,重中之重是触摸作者的“情思”,体味作者对历史、人生、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读懂散文的基本方法
1.找散文要素。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理散文顺序。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
3.抓散文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
4.品散文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
5.析散文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
必修上第七单元导语
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学习提示
阅读《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慢慢读,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看看作品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些特点的。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再想想,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的美?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
阅读《荷塘月色》,应该多朗读,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学习时要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味。如《故都的秋》开头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荷塘月色》善用叠词,语言朴素典雅、准确传神、贮满诗意。阅读时应多加体会。
常见考点
考点一: 分析作品结构思路
考点二: 鉴赏表达技巧
考点三: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四: 散文的形象
考点五: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考点六: 概括主题、情感
考点七: 标题意蕴或作用
散文常见考点
散文结构思路、线索分析
分析结构思路与线索,主要是分析文章围绕什么展开,具体写了什么,段与段、层与层构成怎样的逻辑关系。命题既可考查全文的行文脉络、选材特点、线索作用、思路结构,又可考查局部句段的作用、写作意图。
整体构思 结构 安排 ①相承关系。包括承接和递进关系,常表现为:由叙事/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②相并关系。包括并列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③相属关系。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把握线索 ①从时间上/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②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③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
④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构思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作用题
1.指出《荷塘月色》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明线:游踪(带上门--—塘上月色——月下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中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一思乡愁——不宁静)。
①结构上: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使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②内容上,全文写景为抒情服务,而贯串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是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利于情感的抒发。
2.《荷塘月色》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上:此是文章的文眼,统摄全篇,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②内容上:“颇”字表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读者感受上:引起读者对其“颇不宁静”的原因的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024·苏州期初 《江边夜话》(李广田)】
8.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内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符合生活实际,行文有条不紊。“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早晨七点半”,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
②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双方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对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
【2020·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蒋子龙)】
9.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答案】
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
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
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开头句段 结构:照应标题;引出下文;统领全文
内容:①叙述了…内容;②点明主旨;③奠定全文感情基调;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为后文某某情节做了铺垫、埋下伏笔;⑥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
注:开头是环境描写,要考虑其作用。写景句多是勾勒环境,交代……背景(原因),渲染/营造了……气氛/氛围
中间句段 结构: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内容:①叙述了…的内容;②承接上文…内容,引起下文…内容;③由……过渡到/转而写到……;④照应开头/标题,或照应结尾;⑤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⑥对上文思想内容的强化、突出;⑦为后文某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
结尾句段 结构: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照应标题;照应前文
内容:①叙述了…的内容;②点明(深化)全文…的主旨;③呼应上文……内容;④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空间(画面描绘);⑤(引用诗句)增加诗情画意;⑥产生共鸣,强化了读者印象;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2022·北京卷《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谢冕)】
18.作者在文章第六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①这段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也提示了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来源。
②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与前文“心灵和情感的阻隔”形成了呼应。
③这段文字侧重写风物情调,上接饮食生活,下通历史底蕴,是全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的中段。
④很好地烘托了“融入”和“再造”这一主题。
散文的形象
散文 形象 指散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物象。欣赏包括两点:
1.形象的特点以及塑造方法和作用;
2.形象的内涵、意义。
命题 特点 1.命题文体上偏重选择咏物和写人散文(都包含人物形象和物象)。
2.考查重点放在“物象”上,考查主要物象、次要物象的内涵和作用。3.人物形象考查主要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品格、品质、精神、思想等,尤其注意从细节、对话方面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2023·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
8.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
①工人是机械的操控者、管理者、指挥者,是机器背后的灵魂;
②机器的创造,本质上还是人的创造,在人的控制下,机械的力量才是完美的;
③对机械力量的赞美,实则是对人能力的肯定。
【2023 四省联考《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茅盾)】
9.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印象 请概括分析。(6分)
【答案】
①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态度却从容不迫;
②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
③得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主体物象作用 内容主旨作用 中心物象是散文主旨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首先看它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通常,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艺术构思作用 ①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穿串在一起;
②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
次要物象作用 结构形式 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内容主旨 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②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彰显主要形象 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备考锦囊
重要词句 规范引导
结构句 联系语境,勾连上下文
含蓄句 紧扣主旨,从“句表意”出发,联系语境,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
修辞句 先确定修辞格;再“还原”。只有探本穷源,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内容。
主旨句 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又要联系主旨,特别注意对感情、观点态度的把握。
品味散文精彩的语言
备考锦囊
局 部 语 言 赏 析 词语选用 口语、书面语、文言语、方言、成语、引用古诗文
句式选用 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
修辞手法 (主要角度)
语言特色 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等
语言之美 (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声调平仄相间朗朗上口,叠词妙用,押韵等声韵美和情韵美
整体语言赏析 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2021·新高考II卷《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
8.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案】
①照应前文对“猖”的解释,即“‘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 ;
②跑是放猖的高潮,文章使用多个“跑”,写出了这一过程的喧闹与纷乱;
③连用多个“跑”,节奏较为急促,写出了参与者的兴奋感。
表现手法 广义 与“表达/表现/写作特色、艺术手法”概念同义。
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技巧等
狭义 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描写手法。
语言艺术 包括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风格等。
命题特点 角度 1.小处设题。(考查某一句/段的表达特色)
2.大处设题。(考查全篇文章的艺术表达特色)
鉴赏通常要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多角度同时切入分析,既要辨识表达技巧,又要具体解释其手法及表达效果。
散文手法技巧
备考锦囊
比喻 ①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深入浅出,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 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夸张 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②制造气氛,表达感情更强烈;
③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增强联想。
对偶 ①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②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排比 ①一气呵成,节奏鲜明;②突出强调,长于抒情;③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①写景抒情感染力强;②承上启下,分清层次;③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情感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相生
01
02
情景描述方式: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03
04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特征,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蕴含含蓄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名题旨
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象征:引申事理,形象含蓄,意义普遍
铺垫:制造气氛,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形象鲜明
抑扬:印象强烈,增强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白描:突出事物神韵
虚实结合:凸显事物,景物特点,集中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含而不露,意境悠远
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衬托或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反映事物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感人并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悬念: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伏笔: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联想想象:形象丰满增添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对比:突出特点,形象鲜明
分析表现手法
《我与地坛》学习提示
地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地的重要场所,如今是一个公园。这样的地方会和“我”发生怎样的关系呢?最好能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节选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史铁生的人生感悟是独特的,这和他承受着因残疾而导致的苦难有关,但他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包括对生与死,都有深邃的思考。学习时要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文章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这可以作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口,阅读时要重点关注。要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文中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体会其中的母爱,想想为何作者怀有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史铁生的思考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这正是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注意欣赏文章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感情的。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
(1)勤劳节俭,自强不息(2)求同务实,谦和持中(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4)伦理为纲,尊卑有序
2.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
(1)爱国爱家,关心社会(2)义利兼顾,礼貌文明(3)勤奋朴实,勇敢谦和(4)标新立异,敬业乐群
3.人文精神
(1)人性:人的尊严,即广义的人道主义(2)理性:对真理的追求,即广义的科学精神(3)超越性: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价值判断:时代精神,人文情怀,道德情操
审美取向: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摒弃,对正义光明的歌颂,对黑暗邪恶的批判,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者的憎恶
单元学习任务
一、平时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自然景物?哪些景物曾经激起你心灵的涟漪,引发你对生命的感悟?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都表现了作者眼中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完成下列任务。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2.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单击添加标题
二、本单元的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讨。
1.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三、同是写景抒情,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把全班的习作编辑成册,拟定书名,撰写序言,作为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以下题目供参考,也可以自拟题目。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为题,写一篇散文。2.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
中国风
选择性必修下 第二单元单元导语
研习本单元,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风景谈》学习提示
《风景谈》写于1940年底。茅盾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不得不在写作中运用曲笔。他回忆自己在延安参观、讲学时的见闻,怀着对延安的热爱,借谈“风景”向国统区人民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陕甘宁边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讴歌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研读时要把握本文以风景为“形”、以政治为“神”的特点,在欣赏写景技巧、分析“景”“人”关系的基础上,体会每幅风景的精神内涵,探究风景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茅盾《在抗战逆流中》)的。
《秦腔》学习提示
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欣赏时要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散文标题往往质朴纯真,但也往往意蕴深厚,所以所以阅读散文时,要仔细品味耐人寻味的标题。
1.散文标题的含义(内涵)
散文标题的含义包含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即在文章中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包括比喻义或者象征义,要透过字面的意思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关键词来分析。
2.散文标题的作用(好处)
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②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写作态度;③贯串全文的线索或者表明作者的写作思路;④凸显文章主旨;⑤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散文阅读,要在把握作者情思上下工夫,真正走近作品 ,了解作品独特意蕴,体悟作者真情,从而获得真切情感体验。抓文章标题,抓作者,抓关键句,抓人、景、物、事等方法,可帮助我们快速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情感、态度。
情感、标题的把握
标题考查方向 答题技巧
标题的作用 从内容、结构、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
①联系内容。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内容。
②联系结构。文章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或吸引读者兴趣。
③联系手法。还原手法(象征、一语双关、比喻、拟人、引用、仿辞等),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
④联系情感和主旨。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标题的意蕴 ①表层义(标题字面含义+文中主要内容)
②语境义(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作者情感、主旨)
标题的优劣 比较 ①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的作用。
②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人物XX形象。
③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XX主题。
④替代的题目有XX缺点。
标题的意蕴或作用
散文艺术技巧赏析
赏析表达技巧,设题范围可以是赏析一句、一段,也可以是一层、全篇;设题角度很多,主要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大类。
要了解一些术语,主要注意下列术语:
(1)叙述人称。注意:运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2)修辞手法:重点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4)语言,包括句式,如整散结合、长短结合等。
(5)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先抑后扬,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联想想象,引用等。
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 ①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②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 ①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②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③面对面沟通,便于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第三人称 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公正客观展现内容。
人称作用:
分 析 艺 术 或 写 作 特 色 整体鉴赏 ①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
②关注表达方式。主要看它以哪种方式为主(一般是记叙描写),以及几种方式的互相结合;
③可以考虑构思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一般不予考虑)
局部赏析 ①局部重点看修辞手法。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②描写方法。人物描写要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景物描写要考虑其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方面描写;调动多种感觉,使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
③表现手法。多是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不大涉及对整篇文章赏析用的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④语言表达。除非该段文字语言有特色,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绘;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
3.动静结合;
4.正侧描写;
5.虚实结合;
6.细节描写。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细节描写,指对人物活动、语言、肖像等方面具有个性、意蕴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
解题技巧:从细节探求人物的性格、心理,分析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把握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等。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
关于意蕴
发掘散文意蕴,意味着“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个别表现一般,深入到理性的精神层面”。一篇散文的意蕴如果不具备这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无法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也就不可能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因此,在发掘散文的意蕴时,要逐层揭示出其中内隐的个体哲思、时代特质、社会共识等主旨。对散文语句的深刻理解也能准确探究散文的主旨意蕴。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设题角度主要有:意蕴式探究、标题式探究、体验式探究等。
9.两个文本都提到了“马”对战死或受伤的主人不离不弃的场面,深切动人。同学们准备要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在撤退的过程中,父亲爬山时从马上摔下来,腿摔伤站不起来,“白马围着他打转”在与土匪的战斗中,巴图、却吉、杜楞扎那、东山四名蒙古族战士牺牲,战斗结束后他们的战马找不到主人,“慌慌张张地在队伍里钻来钻去,见到人就闻腿闻胳膊,鬓毛如乱发撒在脖子上”人与马之间生死相依。
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不离开主人。他说:“战争啊,比电影看到的残酷。”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马不离开自己的主人。我父亲说:“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马!”
一、写景抒情类散文·衔接考题
9.两个文本都提到了“马”对战死或受伤的主人不离不弃的场面,深切动人。同学们准备要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一、写景抒情类散文·衔接考题
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1年天津卷方龄贵《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的L》)
相关语句 形象概括
“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等,直接交代了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通过“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可以看出,他对祖国怀有深厚感情,愿意为了祖国牺牲自我。 友人L是一个爱国的革命者
二、写人记事类散文·衔接考题
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1年天津卷方龄贵《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的L》)
相关语句 形象概括
友人和“我”先是到了北京,后来又到了南京,“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训练班去了” 友人不恋安逸,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
二、写人记事类散文·衔接考题
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1年天津卷方龄贵《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的L》)
相关语句 形象概括
后来“七七”事变,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 友人隐忍坚毅
二、写人记事类散文·衔接考题
三、文化哲理类散文·衔接考题
9.作家王必胜认为散文要有“活趣”,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活趣”的理解。(6分)(2024·吕梁高三一模)《风把人刮歪》刘亮程
答案 ①内容有趣味,本文描写了很多富有趣味的生活场景,如风把麦捆吹回墙根,村人开会决定不让云停留。
②情感有真趣,本文情感表达真切细腻,如我对风的惶恐、对铃铛刺的厌恶和感激。
③主旨有理趣,本文蕴含哲理,寄寓着对生命、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④语言有妙趣,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如以戏谑夸张的笔调写风把歪长的树刮直、把人吹走。
(2024·贵阳一中二模)《心中的倩影》王充闾
9.有评论家指出王充闾的散文具有“深邃冷峻”“清醇雅致”的风格。请从“深邃冷峻”和“清醇雅致”两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为这篇散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拟写其要点,要求先扼要阐释“深邃冷峻”或“清醇雅致”的内涵,然后从文本思想内涵、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三方面综合进行评说。(6分)
答案 示例一:①“深邃冷峻”是说王充闾散文讲究由表及里的深度开掘,探寻对物态人情的独特理解,内含冷静庄严的哲思。②《心中的倩影》叙述若干在记忆中保留倩影的故事,抒发珍惜美好、珍重韶华、珍重真情挚意的感悟,含蕴深挚。③《心中的倩影》在叙述、描写中穿插简洁、精警的议论,有哲思,有理趣,耐人寻味。
示例二:①“清醇雅致”是说王充闾散文注重意境的隽永、情感的丰富与语言的典雅、精致。②《心中的倩影》写秦淮胜景、少年芳华、青春恋情,纯真诚挚,给人以清新、醇厚之感。③《心中的倩影》旁征博引,巧妙熔铸古今诗文,极具书卷气息,语言典雅别致,含蕴隽永,启人深思。
小说化散文与散文(诗化)化小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