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自然资源及其属性,通过了解自然资源的属性,能够更好地把握自然资源的特征;其次介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本节课的内容为本章后面的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通过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特征。
2.教学难点:说明自然资源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辅助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利用课本第6页的课前案例导入,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展示《“石油”》视频
材料二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他在陕西延州(今延安)当知州期间,看到有人用石油点灯,冒出的烟把白布都熏黑了。他从中受到启发,尝试用烟灰制作墨块,结果比用松木燃烧制作的松烟墨效果更好,且可以减少松树砍伐,于是广泛推广使用。
【思考题】与北宋时期相比,现代社会石油的主要用途和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导入】我们在前面学习了自然资源的服务功能,还记得都包括什么功能么?
学生: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撑功能。
教师:那同学们还记得供给功能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教师:是的,供给服务为我们提供自然资源,那么自然资源的概念是什么?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一找它的概念。
学生: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提问】如果说自然环境就是自然资源,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要成为自然资源要达到的条件:一是要能满足某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二是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
教师: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看下列图片来了解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资源类型 含义
气候资源 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
生物资源 指生物圈中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
水资源 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有一定数量并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流水等
土地资源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矿产资源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矿物
能源资源 指自然界中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流水、潮汐、太阳能等
海洋资源 指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间等
【提问】看了这些自然资源的概念,从中你是否可以总结出自然资源有哪些作用?
学生:自然资源可作为生产原料通过生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产品,也可直接被人们消费而体现其价值。
教师:下面我们来说自然资源的属性,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一方面,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这个应该怎样解释呢?同学们是不是想到了我们开篇的导入,在北宋时,由于技术力量、市场(需求)、知识水平等的限制,石油被用来点灯照明和制墨等,需求量较小。到了现在,陕北的石油被大规模工业化开采,陕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导入】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你们说会有什么特性呢?
学生:有限性。
教师:因为是有限的,所以自然资源供给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往往东西越少更会引起人们的疯抢,所以还具有什么特性?
学生:稀缺性。
教师:我们已经想出来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为有限性和稀缺性。现在我们具体说一下有限性,你们觉得有限性只是指的资源的有限么,还包括什么有限呢?
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
1.有限性。
表现:①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有一定的数量限制;
②由于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受技术条件限制,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③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教师:现在我们来说一下稀缺性。“物以稀为贵”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当自然资源出现稀缺时,其价格往往会上涨,进步引起人类社会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良性的响应会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弥补资源稀缺所带来的限制。
三、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导入】现在我们要讲的是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提到质量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提示:你购买东西时,会想到有关质量的什么)
学生:好坏。
教师:所以衡量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的标准是什么呢?(提示:1.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只有达到某一质量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2.自然资源的概念。)
学生:用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或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来衡量。
教师:我们想一下土地资源,我国有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其中黑土地的肥力最高,红土地肥力最低,这是按照肥力差异划分的土地类型,所以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
矿石品位高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成本相对较低。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帮助人类逐渐利用那些曾经因质量 低而难以利用的资源,但相应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可能会增加。从中你可以总结出什么?
学生: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教师:看下面的图片,煤炭有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褐煤、烟煤和无烟煤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所含热量、含碳量依次增大且其中杂质的含量依次降低,具有不同的用途:褐煤通常被用于直接燃烧发电,烟煤主要用于炼焦、作燃料或化工原料等,无烟煤可用于炼铁、生产化肥等。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
四、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教师】请根据教材,小组讨论,填写下列表格。
特征 表现 举例
地带性
分布不均
【总结】
特征 表现 举例
地带性 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以种植业为主
有些自然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可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优势 中东的石油
自然资源组合较好的地区,常常得到优先开发,成为同时期人口集中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农业文明时期的文明中心
分布不均 一些资源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手段直接在不同地区与国家间进行流动。 缺水地区可以通过调水工程进行跨区域调水
有些自然资源可以通过产品贸易间接进行流动。 通过水果、粮食等农产品贸易,实现不同地区间土地、水等资源的再分配
【活动】北京和湖北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南方,受自然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水资源总量和供水量差异大如下表:
1.绘制北京、湖北水资源总量与供水总量柱状图(图1.12a),以及供水结构饼状图(图1.12b)
2 .比较北京、湖北水资源总量、供水总量与人均水资源量的差异
与湖北相比,北京水资源总量少,供水总量少,人均水资源量少。
3. 北京供水总量为什么超出当地的水资源总量?
①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总量少,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水资源总量少;
②北京是我国首都,人口多且密度大;
③经济水平高,产业发达;
④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于当地水资源总量,缺水严重;
⑤由于国家采取跨流域调水向北京供水,所以北京供水总量大于水资源总量。
4 .为什么湖北的人均用水量比北京高得多?
①湖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能满足当地用水需求;
②气温高,蒸发量大;
③湖北农业用地多且多为水田,耗水量大;
④无缺水之忧,节水意识不足。
5 .根据以上分析,对北京和湖北水资源保障的稳定性作简要评价。
①气候上,两地降水季节差异大,水资源保障均存在季节不稳定风险,相比北京,湖北河湖多,年降水量大,季节性供水不足的风险远小于北京。
②水资源数量上,湖北水资源量远大于供水量,足以支撑供应的稳定性;北京水资源量小于供水量,且地下水使用占比大,长期供水大于水资源总量,加剧供水不足风险。
③北京经济发展快,用水需求量呈增加态势,加剧供水风险。
④南水北调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入北京,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北京市水资源供给的稳定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总共包含四部分:自然资源及其属性,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和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是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和说明自然资源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我们也要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合理的、科学的去利用。
【板书设计】
【随堂练】略(见学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