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件(59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件(59张)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e
2.3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城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及动力机制;
2.学会比较并总结城镇化的地域差异特点;
3.阐释“城市病”及其解决措施
课程标准
DIRECTORY
城镇化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一、城镇化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近过程,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1.城镇化的含义
1987年,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近些年,陆家嘴房价均价飙到了每平米8万元左右,有些地段甚至每平米20万元。
【自主思考】从材料和图中,你能看出哪些变化?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54万
538万
1324万
①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③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2.城镇化的表现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
对比右面两图,你会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市不断涌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市规模持续扩大。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3. 城镇化的动力
3. 城镇化的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
3. 城镇化的动力
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①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该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第一产业
在大多数城镇,工业是城镇经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间。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第二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相对发达。服务业发展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产业就业。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农业经济是城镇化的最基本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直接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
不同点:
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活动P46
考点拓展
中 国 城 市 化 模 式
城镇化的动力小结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农业发展
剩余劳动力
工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城市化
社会经济发展
剩余农产品
服务业发展
1.城镇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2.某一区域不同时期城镇化的动力有变化;
3.不同区域城镇化的动力也有差异。
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
城镇化水平
城市/个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城镇化水平/%
60
50
40
30
20
10
0
1950
2000
2015
阅读教材P50内容,讨论并回答:世界城镇化的大致过程是什么?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一)世界城镇化进程—时间差异
100
80
60
40
20
0
时间
城镇人口比例/%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30%
70%
城镇化 阶段 特点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成熟阶段
加速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
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水平较高,增长迅速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一)世界城镇化进程—时间差异
出现中心城市化现象
<30%
30%-70%
>70%
乡村
郊区
城市
再城镇化
再城镇化(后期阶段)
拉力: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人口迁回市区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一般顺序 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表现 人口由农村迁往城镇,农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人口由城镇中心迁往郊区 人口由大城镇继续迁往郊区及周边中小城镇和乡村 人口迁回城镇
成因 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城镇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环境转好
图解
注意:逆城镇化虽然人口迁往乡村,但这些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而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
2.世界城镇化特点
城镇化是世界性的潮流
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表现出以下特点: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
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3. 城市群
城市群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组成的城市群体,城市之间既有明确分工,更有密切联系,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城市群的发展要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目的是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
3.城市群
城区常住人口 城市级别
50万以下 小城市
50万以上100万以下 中等城市
100万以上500万以下 大城市
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 特大城市
1000万以上 超大城市
2021年人口统计数据,上海常住人口为24870895人。
经济社会深入发展
大中小城镇组成
进一步形成
大都市
城市群
大都市带
1、城镇化发展进程
世界大都市城市带分布图
北美五大湖
沿岸大都市带
英格兰大都市带
日本太平洋
沿岸大都市带
长江三角洲
大都市带
这些大都市带具备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辐射功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经济中枢。
美国东北部
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b. 城市化水平
a. 城市化起步
c. 城市化速度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发 达 国 家 :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由慢-快-慢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城市化速度由慢-快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空间差异
1)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但城镇化速度缓慢。
①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
②现代交通和互联网显著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
③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得到普遍的重视。
2)城镇化特点
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空间差异
有些大城市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表现:①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
②在大城市周边建设了一系列
卫星城和工业区;
③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
区发展较快
伦敦城市景观
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空间差异
3)发展过程中的现象
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传统建筑与现代高楼形成鲜明对比(尼日利亚拉各斯)
1)城镇化水平
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2)城镇化特点
注意:西亚和北非城镇化水平较高
3)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出现虚假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
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发展不合理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拉丁美洲国家)
城镇化水平虚高
城镇化水平过低
巴西的虚假城市化
"虚假城市化"使得大量的人口进入到城市,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从而在城市里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在城市里生活极其艰难。大量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会集中到某些区域,从而形成规模巨大的“ 贫民窟”。使得南美很多城市既有富有的一面,又有贫穷的一面。
虚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
印度的滞后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城镇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城镇发展无序。
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发展中国家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不同点 表现 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低
与工业化关系 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工业化发展速度 相反
影响 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内贫富分化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负荷达极限;出现就业、住房、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 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
发生的国家 主要在拉丁美洲,例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相同点 发生的国家 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现象的本质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影响 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活动
1.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4.我国的城镇化
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六次人口普查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
总人口
城镇人口
0
3
6
9
12
15
人口/亿
0
10
20
30
40
50
城镇化水平/﹪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年份
4.我国的城镇化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
起步
振荡
停滞
恢复正常
快速
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1)起步晚,目前速度快,水平较低;
(2)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
①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发展迅速;
②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中心城市发展较快,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
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
2)地形:
3)水文:
4)资源:
社会经济原因:
东部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
东部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势起伏不大,地形平坦;
东部水源充足,给人们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东部资源丰富
1)东部地区人口密集;
2)工业化水平高;
3)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国家政策倾斜,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水平较高;
4)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
4.我国的城镇化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
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有利于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我国城镇化的积极意义
5.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⑤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① 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②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③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新型
城镇化
④ 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⑥ 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⑦ 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
意义:
对城市:破解城市病,降低资源消耗。
对居民:提供出行、看病等便利条件
对旅行者:及时获取吃住行购娱各类信息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是:
目标: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
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5.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新型城镇化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设,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行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城镇化促进工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人口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利用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污染物集中排放、集中处理;通过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提高环境质量。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等优质服务;提高收水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趋同
不利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热岛”、“雨岛”和“雾岛”现象
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形成城市风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
燃烧化石燃料所排出的烟尘、烟气;汽车的尾气
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
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集中供暖;扩大绿化,建立隔离带(措施)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措施)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和建设、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措施)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成因)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危害)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整治措施)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就业难度增加、失业率高
其他社会问题突出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社会问题
居住条件差
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时间和能源严重浪费,影响环境质量;影响居住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加快住房建设;合理布局道路;改善城市路网结构,增加城市交通线路;优先发展公交;促进地下交通发展(措施)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
失业增加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措施)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社会问题
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
①成因: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②措施:城镇、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其他问题
生态破坏
①成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②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其他问题
城市病表现及解决措施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空间布局由具备文化吸引力的中央公园和周围居住、商业部分以及外围大部分属于农用地的大型绿带组成。当田园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带,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城市运河相互联系。
(1)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优点:
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
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主要问题:
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2)兰斯塔德城市群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
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
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3)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
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生态城市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当地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
(2)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 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3)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小结: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与2000年相比,2030年三国城镇化带来主要变化有(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
D.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别加大
1.图中( )
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由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加持的智慧交通“大脑”正助力重庆市交通管理部门打通城市交通“肠梗阻”。图示意重庆市城区局部街景。完成下面小题。
3.为缓解重庆市交通堵点压力,下列应用智慧交通“大脑”可实时做到的是( )
A.分析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预测交通出行人数
B.分析居民出行的习惯和频率,优化居民出行方式
C.分析过江通道的数量和交通量,给出车辆通行建议
D.分析多层立交桥的通行出错率,合理布置交通指示牌

4.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加 D.降水量增加
5.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