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知道文天祥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1.运用地图和时间轴,了解元朝统一的基本情况。2.阅读教材,运用地图和相关史料,了解元朝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认识元朝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贡献。3.观看视频,阅读教材,体会文天祥身上展现出的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课程导入你知道中国历史上什么时期的疆域是最大的吗?唐朝前期形势图(669年)西汉形势图东汉形势图学习任务蒙古的崛起和扩张形势图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蒙古的崛起在图上找出蒙古族兴起的位置,并依据课本材料说一说12世纪蒙古草原面临怎样的情况。诸多部落长期混战学习任务蒙古的崛起和扩张形势图1.蒙古的崛起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27年1234年蒙古军队灭西夏蒙古军队灭金,与南宋对峙成吉思汗(1162-1227)1247年吐蕃归附蒙古南宋被包围学习任务蒙古的崛起和扩张形势图2.元朝的建立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27年1234年蒙古军队灭西夏蒙古军队灭金,与南宋对峙1247年吐蕃归附蒙古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以是论之国家之当行汉法无疑也……书奏帝(忽必烈)嘉纳之。——宋濂等《元史·许衡传》学习任务2.元朝的建立政权名称:建立者:时间:都城:大元忽必烈(元世祖)1271年大都(今北京)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学者认为,元大都是后世最符合儒家经典《周礼》的都城。忽必烈选择这样建造都城,说明了什么?元大都平面图学习任务蒙古的崛起和扩张形势图3.元朝的统一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27年1234年蒙古军队灭西夏蒙古军队灭金,与南宋对峙1247年吐蕃归附蒙古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完成统一,结束分裂局面学习任务3.元朝的统一威武不能屈观看视频,说一说文天祥有哪些宝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任务3.元朝的统一唐朝前期形势图(669年)西汉形势图元朝形势图(1330 年)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今天的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学习任务1.在中央枢密院御史台军事监察行政中书省皇帝吏户礼兵刑工宣政院全国宗教西藏军政左边是元朝中央主要机构示意图,回忆所学,这个中央机构简图和哪个朝代很相似?这些机构又在什么时候学过?元朝在继承历代中央官制基础上的创新参照历代王朝统治方式元朝形势图(1330 年)学习任务2.在地方——行省制度行省:全名“行中书省”,原为临时派出处理地方事务的机构,后成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以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除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这一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学习任务2.在地方元朝形势图(1330 年)——行省制度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节选自宋濂等《元史·百官志》依据材料,行省制度在地方管理上有什么积极影响?军政大权集中地方行政效率提高回忆所学,省域广阔且军政大权集中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元朝形势图(1330 年)学习任务2.在地方——行省制度归州是四川东出长江的门户,划归湖广行省和归州一样,阻止了河南江北行省依凭长江天险让湖广行省占据长江天险的区域划到河南江北行省(1)“犬牙交错”划分行省,消解区域内山川之险,使地方失去割据的地理基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2)中央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学习任务3.在边疆元朝形势图(1330 年)依据教材,在地图上指出元朝加强边疆管理设置的主要机构。澎湖巡检司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西北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学习任务3.在边疆元朝形势图(1330 年)元朝在不同地区设置了不同机构,尤其是西藏地区还专门建立宣政院进行管理。这说明了什么?设置澎湖巡检司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西北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西藏地区,宣政院辖地,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因地制宜得加强管理学习任务3.在边疆阅读教材,指出为什么说元朝时是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屯驻军队统计户口征收赋税建立驿站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知识拓展驿传制度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及时传递中央政令,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朝廷在全国普遍实行驿传制度。驿站负责传递公文,供应往来使臣的生活所需,并向他们提供交通工具。驿站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也密切了元朝境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元朝驿站夜巡铜牌铜牌上有五种语言文字,证明元代建立了跨民族的庞大邮驿制度。学习任务1.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材料一 元朝的统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元朝还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朝廷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开垦农田,进行屯种。——统编版《中国通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 交通的愈益顺畅,不仅促成了边疆与内地的政治联系,客观上增强了边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向心力……而且交通的整治,也为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社会文化的交流制造了便利条件。譬如,天历年间(1328~1330年),因乌江流域毗邻的中庆路学毁于战火,官府即刻就派人“乘驿持镪五千缗”至江南购礼乐之器,另持千缗到成都购买服装,很快恢复了路学。——节选自张世友《论元朝时期乌江流域的人口入迁与民族交融》阅读材料,说一说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有哪些原因?元朝统一;各族文化认同加强;元朝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全国驿站交通网的建立学习任务2.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波斯人阿拉伯人回回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主其帝而虏之,或羞称其事。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二《后正统论》民族杂居,进一步融合新的民族形成学习任务3.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意义蒙古、色目人的马奶酒、舍里别等饮食为中原汉族所接受,中原服饰中颇具特色的龙风纹饰和下衽开襟也为蒙元服饰制度所接纳。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也在逐步融合。——摘编自罗贤佑《元代民族史》依据所学,结合材料,说一说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有何意义?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和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知识拓展四等人制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形成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民族间的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引发社会动荡,最终导致元朝灭亡。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北方汉人,包括居住中原的契丹和女真人南人汉人色目人蒙古人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蒙古人随堂练习1.下列史实与忽必烈相关的是( )①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②被尊称为成吉思汗③改国号为大元 ④定都于大都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元朝民谣“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根本上反映的是元朝时( )A. 各族逐渐融合,新的民族——回回族形成B. 各族之间矛盾化解消除了民族间的界限C. 各民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认同趋向加强D. 汉族女子与少数民族女子互学语言乐器DC随堂练习3.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表)。与这三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 )A. 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B. 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C. 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 D.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4.元朝因地制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②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③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④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的事务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DB西周 秦 元属于燕国 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 隶属于中书省知识小结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课后作业回顾所学,用时间轴或表格等形式,梳理历史上我国对西域、台湾和西藏三个地区进行交流或管理的史实。时间截止至少到元朝,形式不限,表达清楚无缺漏即可。元朝形势图(1330 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