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3月夯基考·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A项,“叙述人现身在故事中”错,根据材料一“叙述人在作品中可能有两种面目出现:一是直接参与情节的叙述人,一是不参与情节的叙述人”可知,叙述人不一定现身在故事中。B项,“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错,根据材料一“对作品成功与否也影响重大”可知,选项夸大了叙述人的作用。C项,“《史记》在同一篇章中只会使用一种叙述人”错,根据材料一“在同一篇章中也常常采取了这两种面目交叉出现的叙述手法”可知,《史记》在同一篇章中常常使用不同的叙述人。另外,材料一举了《李将军列传《魏世家》部分内容,不能说明两篇只使用了单一种类的叙述人。)2.C(“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是项羽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场战役”错,“鸿门宴”不是战役。“《项羽本纪》围绕者这三者叙事”也错,根据材料二“司马迁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点,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转折点”可知,司马迁选取了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件事,但不表示《项羽本纪》围绕若这三件事展开。)3.C(“比喻论证”错,材料二没有运用比喻论证。)4.《屈原列传》采用了两种叙述人来叙事。(1分)在叙述屈原事迹的部分,叙述人隐身其中,通过静观的描述来呈现屈原的遭际。(1分)在议论或评论的部分,如第三段、最后一段,叙述人现身,表达了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1分)《屈原列传运用这种叙事手法使文本客观真实,又富有感染力。(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5.①《史记对传记叙述人的处理,符合叙事学理论,其有较强的文学性。②《史记》的选材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使文本具有文学价值。③《史记》的内容和创作理念,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6.C(A项,“人们为了纪念她决定以这棵树为中心建房子”错,文中只提到“李美英种这棵树的时候,家里的房子还是伫立于村西的独一所的房子,如今呢,被包围成村子的中心”,没有说“人们为了纪念她决定以这棵树为中心建房子”。B项,“给果奶奶梳过头发”错,根据原文“果奶奶说:‘那时卫生条件差,我拿笔子给李梅英刮过头发里的虱子呢,那头发,像黑缎子。”可知,是果奶奶给李美英篦虱子,不是李美英“给果奶奶梳过头发”。D项,“果奶奶的孙子准备向他买下老杏树做成工艺品到旅游景点售卖”错,根据原文“果奶奶的孙子说:‘老成柴的树你以为谁稀罕,是有个工艺品厂专收果木做旅游景点的工艺品。’”可知,果奶奶的孙子是替工艺品厂收果木,不是他自己要做成工艺品到旅游景点售卖。)7.D(“写出了老杏树开花时的繁盛景象和盎然生机”错,句子没有说是开花时的老杏树,而选项却分析为“开花时”。)8.①结尾处小学生问候老杏树的情节是他们照顾老杏树的日常写照,老杏树在郝幸福进城后得到了保护,这情节安排使小说情节圆满完整。②八路军种下的老杏树,先由爷爷照顾,再由郝幸福照顾,最后由小学生照顾,八路军和老百姓的深厚情谊得到了代代传承,这一情节安排深化了文章主题。(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9.①本文关于李美英的事迹,都是通过爷爷、石头奶奶、果奶奶等老人回忆介绍的,没有正面描写李美英,即她“未出场”。②李美英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她是人们谈论的焦点,情节紧紧围绕着李美英展开,可以说李美英是本文的主角。③本文中李美英爱护群众,融入群众,与群众结下深厚情谊,她是八路军的典型。本文写人们对老杏树的深厚感情是他们对李关英及八路军深厚感情的投射,她虽未出场,但却是主角。(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10.CEG(原文标点为:居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时往来西湖,馆水磨方氏。)11.A(A项,材料一中的“造”,指学业等达到某种程度或境界,有成就。B项,“当此之时”的“当”,在。C项,“三岁余,王病”的“病”,生重病。)12.C(“尤袤认为江西诗派没有名家”错,文中没有提到。“应该学习范成大、杨万里、萧德藻、陆游等人”错,尤袤指出他们四人“自出机轴”,独具一格,并不是要学习他们,而是说每个人要有自己的风格。)13.(1)当时有人嫉妒他的才干,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导致正乐之事)被终止。(“疾“以”“罢”各1分,句意通顺1分)(2)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认为这些诗歌各有固定的体式而对此感到羡慕。(“或者”“省”“艳”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学即病”,指写诗效仿他人就是弊病,姜夔强调不能一味地效仿别人,而要有自己的特色,并非反对学习。②从姜夔的学诗经历来看,正是他不断地学习,才最终领悟到写诗的大道一“学即病”,这也说明他不是在反对学习。(答一点给2分,答两点给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姜夔,字尧章,都阳人。父亲姜最,是绍兴年间进士,历任新喻县丞、汉阳县令。姜夔跟随父亲四处宦游,后来流落到古沔(今湖北汉阳)。他性情淡泊寡欲,不喜迎合时俗,身形单薄好像承受不了衣服。书法造诣精深,著有《续书谱》来继承孙过庭的书法理论,在翰墨领域成就斐然。作诗格调高雅,诗句锤炼精妙。填词则清空骚雅,如孤飞的野云一般,致逸无迹。当时张焘、杨万里等都降低身份与他结交,楼钥、范成大更与他交情深厚。【高二3月夯基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5-X-537B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3月夯基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德国文学理论家凯瑟认为:“小说叙述人不是它的作者,叙述人是一个由作家蜕变而成的虚构人物。”在叙事文学的创作中,同时存在着作家与叙述人,叙述人是作品的直接陈述者,而作家则控制着叙述人进行叙事。叙述人在作品中可能有两种面目出现:一是直接参与情节的叙述人,一是不参与情节的叙述人。叙述人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虽然其叙事效果有所不同,但都紧紧围绕作者的创作意图。一部叙事作品中的叙述人问题,反映了作家创作的自我意识,对作品成功与否也影响重大。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已经注意到了作家在叙述中的自我意识调节,而作者的这种自我调节,便正是对叙述人问题的自觉把握和处理。我们看《史记》中的下面两类叙述。(甲)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将军列传》)(乙)说者皆日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魏世家》)甲类中叙述人没有直接出场,只是提供对事实画面的描迷。在描述中,司马迁对李广的赞美、同情之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却仍然溢于言表。这种叙述,排斥了外露的个人情感,而又丝毫没有违背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目的,使其叙述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感。在乙类里,叙述人直接以第一人称的“我”出场,这个叙述人也就是作家本身。司马迁直接参与并评论人物事件,概括整个故事和人物的意义,作家的感情一泻无遗,丰富了叙事的感染力。这两类叙述笔法及其叙述人,是各自肩负着其创作使命的。正由于此,《史记》即便在同一篇章中也常常采取了这两种面目交叉出现的叙述手法,从不同的表达方式中体现共同的思想主【高二3月夯基考·语文第1页(共8页)】25-X-537B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日描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pdf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