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答案】1.A2.D3.B4,(4分)①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最早的货币理论,奠定了货币价值理论的基础:②汉唐时期,货币国定论和货币数量论成为正统,并交融发展;③宋金时期,出现了纸币,并产生了纸币价值理论:④元明清时期,实行不兑换纸币制度,货币价值理论在交锋中得到系统性发展。(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5.(6分)①借鉴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不断完善当代货币体系:②不断加强货币价值理论的研究、创新,为当代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③货币的发行要完全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透支国家信用:④国家控制货币流通量和社会商品总价值保特相当,保持货币的稳定。(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解析】1,“拓展了货币数量论的应用”错误。2.A项,“损坏”错误:B项,“金属货币就已满足需要”错误:C项,“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错误3.材料一并没有运用数据。【答案】6.C7.B8.(4分)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水作出的一个评价:①前者,作者站在“人”的立场来评价:水是生命之源,灌溉了荒凉干早的土地,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②后者,作者从“水”的角度来评价:水维系了万物的存活,但它不在意万物的感受,只是遵循了自然规律,最终“完整无缺,永不改变”。(答对两点即给4分。若有其他答案,符合材料意思且言之成理也可的情给分。)9.(6分)①把艰辛劳作视为陪伴:在母亲眼里,她终日在葵花地里忙碌的不是劳作,而是对葵花的陪伴,她乐在其中,享受着葵花成长的喜悦,对丰收心怀憧憬。②逆境中创造智慧:母亲对水资源精打细算,作者用“大洗”和“大喜”的谐音、“比矿泉水便宜”的对比、用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等细节,写出母亲的幽默和智慧。③能发现诗意的美:大地荒凉粗犷,但在我眼中,水渠的生机不输于江河盛景,小小的蓄水池像是“一场奇遇”,动物们更是视荒原为乐园,不仅乐在其中,同时也给那片贫瘠的土地带去了生机、活力,为沉重乏味的现实生活增添了独特的乐趣。(答对两点即给6分。若有其他答案,符合材料意思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6.“加快了叙事节奏”有误,大篇幅的描写是减缓了叙事节奏。【解析】7.A项,“暗示着当地的治安状况令人担忧”无中生有:C项张冠李戴,应是“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D项“换取权势”属过度解读,应是“换取美好的生活”。【答案】10.CEG11.C12.A13.(1)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而取法它。(“时”“亏”、第二个“法”各1分,句意1分)(2)尽管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遽”“任”“悖”各1分,句意1分)14.观点:应因时而制法。理由:①先王的法令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年代流传下来,被人们增补、删减,已经发生了改变。②先王之法切合当时时代的需要,而后人所处的时代形势发生了变化,无法效法。(观点1分,理由2分)【解析】11.C项,“意思相同”错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意思是把…看作一样。1/42025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学校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上规定的位置,准确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姓名并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考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或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装(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行中国的货币价值理论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理论一单旗的“子母相权论”,这一理论涉及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比较和不同金属贷币之间价值关系的探讨。墨家的“刀籴相为价论”明确将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视为反比关系。而《管子》的“轻重理论”正是以货币价值理论为中心,从“物多则贱,寡则贵”的“数量价终值论”出发,引申出朴素的货币数量论。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子母”“轻重”等专有概念,还是“先王制币”货币起源论和货币金属主义与货币名目主义本质论,抑或是“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的管理通货传统,均为后来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汉唐大一统王朝围绕统一造币权、中唐围绕两税法与“钱荒”的货币争论,确立了货币国定论和货币数量论的古代正统地位,促进了两大价值理论的交融发展。汉代思想家贾谊,贾山、晁错等认为货币“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亡用器”,之所以具有价值,乃“上用之故”,奠定了货币国定论的基调。陆贽提出了“物贱由乎钱少,少则重…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的典型货币数量论。刘秩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将货币价值与人口数量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数量论。白居易等明确将货币流通数量及其价值与国家财政收支联系在起。这一时期,货币金属主义也得到显著发展,形成了南齐孔觊隐含货币生产费用价值的“不惜钢爱工论”。北宋“交子”的诞生,南宋“会子”、金朝“交钞”等纸币的流通,及在钱钞并行过程中出现的纸币贬值情况,使得纸币价值开始成为货币讨论的中心问题,进而在过去历朝货币高三语文第1页(共10页)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推动了各种纸币价值理论的产生。货币数量论被应用于纸币,产生了宋孝宗“少则重,多则轻”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依靠钱币、商品、有价证券和税收等收兑流通中的纸币以调控纸币价值的“称提理论”。货币数量论在应用中得到拓展,不仅在货币需求方面被辛弃疾与纸币流通区域的大小联系起来,而且在货币供给方面由沈括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思想。货币流通和循环理论分析得到显著发展,形成了货币的价值来源于流通的“职能价值论”,以及作为货币循环中心的政府财政收支失衡影响货币价值的“货币财政论”。辛弃疾等人提出的“税收驱动货币”思想,强调政府接受向其输纳构成不兑现纸币流通的前提条件,发展了传统的货币国定论。从货币金属主义本质观出发,衍生出了暗含纸币价值代表金属货币价值的纸币“子母论”和“虚实论”元朝、明代前期和清朝短期间断实行的不兑换纸币制度,推动了货币名目主义和金属主义的系统性发展和理论交锋。从货币名目主义出发,马亨、刘基提出了纸币是“国家法律的产物”的货币国定论思想,陈子龙、钱澄之重申了该理论的要义,王鎏基于对“有权势”的国家有别于“无权势”的私人之主权货币国家本质的分析,构建了完整的贷币国定论体系。从货币金属主义出发,丘濬提出了“资以人力”而“功所成”的朴素劳动价值论,否定“所费之直不过三五钱”的纸币流通论;包世臣、魏源、许楣兄弟和王茂荫等批判货币国定论,论述了政治权力无法限制物价的有限性和财政发行必然导致通胀的危险性,并发展了主张纸币可兑换的“货币虚实论”。(摘编自李黎力《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流变及其重要贡献》)材料二:宋代到清代的货币以金属货币为主,表明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交易支撑,但因主要金属币材铜的产量不高,导致历代王朝的铸币量长期偏少,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水平不高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如唐代中后期,每年的铜币铸造额仅十万贯左右。北宋远超唐代,每年铜币铸造额达三百万贯左右,但因大量铜钱外流或被销铸,仍然出现钱荒的现象。从唐宋到明代,不得不分别采用了钱帛兼行、铸造铁钱、实行省陌、发行纸币等方式,对钱荒进行缓解。即使是元明两代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不兑换纸币,都无法取代以铜钱为主体的金属货币的地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活跃,从明代后期开始,随着美洲白银的流入,金属货币已基本可以满足社会商品流通的需求。从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到,交子出现后,纸币在金融体系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纸币发行理论与纸币发行制度历经千年没有出现重大突破。:斯从宋代到清代屡次发行纸币,但都未认识到纸币的根本价值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超发纸币实质是不断透支国家信用。甚至民国时期法币的发行,仍然因滥印纸币引起高三语文第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pdf 语文_2025.03高三一模【参考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