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5张PPT)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教材古诗词曲七年级上册七上 29.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东临 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dàn)澹 , 山岛竦峙(sǒnɡ zhì)③2016。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注释精选】①临:到达,登上。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③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④星汉:银河。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2022。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⑤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精兵法,善诗歌,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思维导图】主旨: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内容鉴赏】(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是静态,“洪波”是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炼字:“涌”字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作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情感: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关联鉴赏:虚实结合《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咸阳城东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相关鉴赏见P10;《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相关鉴赏见P2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相关鉴赏见P33;《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相关鉴赏见P4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相关鉴赏见P64。【参考译文】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幸运得很,好极了,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主题联读 雄心壮志《观沧海》: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望岳》: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七上 3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2025鉴赏强预测]杨花落尽子规 啼, 闻道龙标 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同第1首《行路难(其一)》,P2。【注释精选】①杨花:柳絮。②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③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创作背景】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739)贬放岭南,天宝元年(742)谪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七载(748)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好友王昌龄由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思维导图】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内容鉴赏】(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点明时令是在暮春,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情感:表达了诗人得知挚友不幸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2)(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炼字:“愁”既有对挚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懑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忱的关怀。◎修辞手法:拟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怀念。【参考译文】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七上 31.次 北固山下 (唐·王湾)[2023云南鉴赏]客路 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③2014,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其诗流传不多。【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今江苏镇江北)下时有感而作。【思维导图】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冬末春初,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看到的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注释精选】①次:停宿。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③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内容鉴赏】(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内容: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诗人此时在船上,这是他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修辞手法:对偶。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炼字:“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正”兼指顺风与和风。只有“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写作手法: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两岸阔”“一帆悬”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意义: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3)(哲理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作手法: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哲理: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揭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蕴含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修辞手法: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寄托思乡之情。◎用典:这两句借“雁足传书”的故事,主要表达诗人漂泊在外,临近新年,产生了对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愁绪。“雁足传书”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被困匈奴多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言苏武等人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九人。后遂以“雁足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参考译文】旅人(我)前行的路,正从青青的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乡书要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七上 32.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2022昆明、2016曲靖鉴赏]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 【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注释精选】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②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③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此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在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小令。【思维导图】主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深切的思乡情怀。【内容鉴赏】(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内容: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九种意象,描绘出一幅苍凉萧索的深秋晚景图,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衬托了游子孤寂悲苦的思乡之情。◎炼字:“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瘦”字,将游子浪迹天涯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手法:①寄情于物。②静景与动景相映。③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关联鉴赏:以乐景写哀情《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相关鉴赏见P2;《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关鉴赏见P46。(2)(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情感:“断肠人在天涯”为曲眼,抒发了游子倦于漂泊、思念家乡的孤寂愁苦之情。◎适用语境:独自在外,思念家乡亲人,倦于漂泊。◎关联鉴赏:夕阳西下《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相关鉴赏见P49。【参考译文】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悲伤到极点的漂泊人还远在天边。七上 33.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 共剪西窗烛2022, 却话②巴山夜雨时。 【题解】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作者简介】同第4首《无题》,P6。【注释精选】①何当:何时将要。②却话:回头说,追述。【思维导图】主旨:本诗通过对眼前环境的描写和对未来团聚欢乐场面的想象,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寂寥和对团聚的期盼之情。【内容鉴赏】(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炼字:①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羁旅难归的愁苦之情。②“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2)(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②衬托。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突出思念的愁苦之深,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适用语境:表达对亲人的真挚思念。【参考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何时将要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秉烛长谈,追述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七上 34.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2025鉴赏强预测]峨眉山月半轮 秋, 影入平羌(qiānɡ)江水流。 夜发 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简介】同第1首《行路难(其一)》,P2。【注释精选】①半轮:半边,半个。②发:出发。【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在夜间行舟途中所见,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流露出诗人内心对即将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思维导图】【创作背景】本诗是李白初离故乡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内容鉴赏】(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炼字:“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写出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描绘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表现手法:“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内容、情感:“清溪”“三峡”“渝州”三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参考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七上 35.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 见,崔九堂前几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作者简介】同第5首《月夜忆舍弟》,P7。【注释精选】①寻常:经常。【创作背景】本诗大约作于大历五年(770)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宫廷乐师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中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思维导图】主旨:本诗既追忆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凋零、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内容鉴赏】(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情感:通过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岁月的眷怀之情。(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炼字:“正”和“又”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字里行间蕴藏着对国运衰微和个人命运坎坷的无限感慨。◎意象:“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关联鉴赏:“落花”《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关鉴赏见P6;《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关鉴赏见P38;《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相关鉴赏见P49。◎表现手法:运用反衬、暗喻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时世凋敝与人生凄凉的感慨。 诗人写现在之衰,用江南美景来反衬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落花”暗喻离乱的世事。【参考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您演出,在崔九家的厅堂前也曾多次听到您的歌声。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没想到却在这落花时节又再次与您相逢。七上 3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 战场开。 【题解】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原诗注:“时未收长安。”【作者简介】同第17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16。【注释精选】①傍:靠近。【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诗人当年重阳节于凤翔所写。【思维导图】主旨:本诗通过描写重阳节的所思所感,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内容鉴赏】(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炼字:“强”字是说诗人想去登高,但因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不能为之,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用典: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白衣送酒”),写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目“行军”的特定环境。“白衣送酒”: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言表的惆怅、凄凉。(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炼字:“遥”字写出了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在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的故园之菊的怜惜。◎意象、情感:“故园菊”不只是单纯地表达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关联鉴赏:“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关鉴赏见P45。【参考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在靠近战场的地方竞相绽放。七上 37.夜 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 尽望乡。 【作者简介】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以边塞诗名世,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注释精选】①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思维导图】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诗人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表达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内容鉴赏】(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画面: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修辞:比喻。运用“沙似雪”与“月如霜”两个比喻,将烽火台外的沙漠比作积雪的荒原,将高城之外的皎洁月光比作深秋寒霜,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表现出戍边战士愁惨凄凉的心境。(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炼字:“尽”字道出了征人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手法:直抒胸臆。用想象中征人望乡的画面表现征人和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关联鉴赏:“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何人不起故园情”相关鉴赏见P40。【参考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军人一夜都在眺望故乡。七上 38.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2022昆明鉴赏]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 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注释精选】①寂寥:冷清萧条。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蓝天。【作者简介】同第2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3。【创作背景】永贞元年(805),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本诗就是诗人被贬为朗州司马时所作。【思维导图】主旨:本诗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内容鉴赏】(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手法:对比。以议论起笔,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气势不凡。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爱秋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炼字:“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胜”字点出诗人心目中的秋景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折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以“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赞美秋天的开阔晴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昂扬不屈的斗志。◎炼字:“排”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情感:诗人以“鹤”自比,抒发了自己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参考译文】自古以来,人们逢秋便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蓝天。主题联读 秋《秋词(其一)》:将前人的悲秋和自己的爱秋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深切的思乡情怀。七上 3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南宋·陆游)[2025鉴赏强预测]僵卧 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lán) 卧听风吹雨, 铁马 冰河入梦来。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渴望报效祖国。②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关。③夜阑:夜将尽。 ④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四人合称“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注释精选】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思维导图】主旨:本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内容鉴赏】(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炼字:“僵”字写出诗人年迈、肌骨衰老的状态。“卧”字写出诗人多病,常卧病在床。“孤”字写出诗人居处偏僻,没有知音的孤独、苦闷之感。“村”字写出诗人村居的凄苦生活。这四个字写出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孤独、窘迫、凄苦的生活现状。◎情感:表达了诗人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2)(名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现手法:象征、虚实结合。“风吹雨”既指风雨交加的天气,也是时局动乱、国家风雨飘摇的写照。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情感: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参考译文】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七上 40.潼关 (清末·谭嗣同)终古高云簇 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精选】①终古:久远。②簇:簇拥。③束:拘束。【题解】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十多岁时所作,当时诗人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写了此诗。【思维导图】主旨:本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内容鉴赏】(1)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炼字:“簇”是“簇拥”的意思,写高云簇拥古城,表现了潼关地势的高峻、险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写奔腾的黄河在辽阔的平原上奔流仍嫌束缚,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不知何谓平坦,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情感:表现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参考译文】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