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赵缺《无咎诗三百序》中云:“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像是一场不经意间下起的小雨,无论是撑起伞或是淋湿,尽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浪漫。古诗在初始,便像一朵清丽脱俗的水仙花,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已经惊艳了时光,倾倒了世人。特别是古风中的思慕之诗,那是人初的善良和美好,徜徉其间,让人怦然心动。邂逅风雅中的追慕——《关雎》《蒹葭》《子衿》联读十五古风【读前准备】《诗经》简介《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任务一心悟口诵品诗韵这是全诗的序曲,要读得平静。“鸠”“洲”“逑”为韵脚,要拖长读,显出音调的回环和谐之美。活动:细细思量,可依照示例选取《关雎》或《蒹葭》或《子衿》的一章作朗读设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示例】【参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韵脚字“苍”“霜”“方”要读得饱满。\\\\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参考】 \\\设问句,语气上扬,语调悲怆,在反复中强化劳役者的愤恨和怨怅。活动:再读《蒹葭》,标出每一章的韵脚,并体会其效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ang)(i)(i)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所用韵脚,前章用阳韵,后两章为微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一唱三叹,强烈地渲染了哀怨凄清的情绪,极富张力,极具感染力。全诗不仅章章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绵长,节奏舒缓,情调凄婉,充分表达出了抒情主人公思念绵远悠长。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霜---晞---已”,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方---湄---涘”,从“央---坻---沚”,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长---跻---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清人方玉润说“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活动: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请以《蒹葭》为例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沚)。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有人放烟花,有人追晚风借一缕时光,捧一片星空停一停,等一等,别匆匆造梦者造了好梦,值得我称颂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赠我一场空,又渐渐填满真感情有人唱情歌,有人听晚钟借一丝懵懂,惊一片翻涌追一追,赶一赶,情正浓好故事眷顾好人,天赐的恩宠世界赠予我拥有,也赠予我回敬赠我小小一扇窗,也赠予我屋顶赠我一个名,又渐渐长大的年龄赠我一首诗,又悄悄读得很安静欣赏:王菲的《世界赠予我的》的歌词,使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请你欣赏其妙处歌曲旋律优美舒缓,与歌词的美好与哲理相得益彰,再助以王菲空灵、纯净的嗓音,营造出一种宁静、温暖的氛围,鼓励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论遭遇何种困难,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变好,传递出一种治愈和温暖的力量。《诗经》美文,读来齿颊生香,心脾馥郁。当我们翻开书页,《诗经》里的美和智慧穿越千年时光,款款而来。这个春天,让我们与美好一道,吟诵文化,体悟经典。任务二细赏风姿晓情意活动 : 这三首诗都是歌咏爱情之诗,但细读之后,却发现他们也有不一样的追求,请你阅读并把体验写下来与同学分享【示例】《关雎》: 真挚与克制的爱情。《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描绘了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充满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但对于情感的表达,要合乎中庸之道,即情感真挚,而不失节制。就像孔子所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中的男子对女子的追求,从“寤寐求之”到 “琴瑟友之”,再到“钟鼓乐之”,情感是逐步递进的,并且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与尊重,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和迷恋。所以《关雎》中男子对女子的尊重与欣赏,是基于双方品德、才能等内在品质的相互吸引,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追求。【参考一】《蒹葭》执着与理性的爱情。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跨越了重重障碍,那是一种执着而纯粹的向往。伊人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这种距离感,无疑是增添了爱情的神秘色彩,营造出朦胧意境,但追求爱情得过程既要有执着的精神,也要保持理性。【参考二】《子衿》适度与忠贞的爱情。诗以女子的角度来表达对恋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但诗中所展现出来的对恋人的牵挂与期盼,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爱情中的忠贞与坚守。一方面,女子对恋人的等待和期盼,反映出她对这段感情的重视,但她也希望恋人能够主动与自己联系。另一方面,女子的等待并非无底线的,她有自己的思考和态度。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文静的女子,一个朦胧的女子,一个奔放的女子,都在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先秦时代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中国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源头,是古代政治伦理的教科书和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诗歌艺术的典范。从散发浓郁乡土芬芳的十五《国风》,到《雅》《颂》的抒情诗,无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明的深深情韵。它伫立在历史深处,坚定地守护着中华民族葳蕤的精神家园。任务三含英咀华思教化诗中男女主人公都有思慕的君子或淑女,有着强烈的情感和渴望,但他们都温文尔雅,多喜欢用浸染了自己情感的诸多景物意象来渲染自己的心情,委婉、含蓄。以礼治情,以礼节情,成了他们的共同选择,遵循这传统文化中的为人之道。思考:儒家提倡: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诗·周南·关雎序》有“美教化,移风俗”。那么从三首诗里感受到了怎样的教益?教益一:克己复礼诗中男主人公是以礼节情的谦谦君子,女主人公是文静美好的款款淑女,如果每个家庭都是由这样的男生和女生组成,整个的社会就变得美好和谐,这不仅是修身,也是齐家,这样的千千万万家也将组成“大道之行”的国。教益二:修身齐家经典的作品总是历久弥新,我们读出了克己复礼,读出了修身齐家,,也读出了经典的精髓,我们把这些精髓融入到我们的血液就变成了中国魂,中国文化,我们要用这些源于生活的传统文化,用诗意的眼睛、诗意的蛇生活来葳蕤心灵的陌野。任务四浅尝慢饮明特征歌咏爱情是自《诗经》以来千百年不衰的主题。在《诗经》的十五国风中,爱情这个主题得到很好的体现。十五国风,虽然地域不同爱情诗的题材也不同,或表现自由的恋爱,或表现内心的思墓,或表现伤心的离别,甚或表现弃妇的幽怨,凡此种种,在表现方式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表达主体的爱情。于是《诗经》爱情诗便呈现出质朴、热烈、大胆、执著等特征,并以真情为基调显示出来。活动:请同学从下面词语中挑选一个,并结合课文的内容加以体会说明。质朴、热烈、大胆、执著、真情质朴:《诗经》中记载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诗往往带看泥土的芬芳。因为他们的爱情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是质朴的。他们用自然而然的方式去表现,《关雎》中采荇女子,从“流”“采”到“芼”,无不流露出自然的气息、劳动的清新、生活的愉悦和爱情的美好。【示例】】直率:这种表现方法与诗中主人公表爱的方式是一致的。她们不需什么隐晦、委婉、曲折,而是直接地表达出来情感。《子衿》中的思念女子,渴盼—怅惘—埋怨—无奈,心理一览无余,极尽强烈,虽历两千余年,犹在耳畔,撞击着恋人们的心。【参考】大胆:劳动人民的经济和劳动生活本色决定了这些恋歌的健康、大胆,纯真无暇的爱情、决绝 泼辣的表达,让诗歌呈现出鲜明清丽的 特色。大胆是和勇气联系在一起的, 冲破任何障碍,大胆地表露爱情。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参考】执着:《蒹葭》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不得的真情。【参考】任务五咬文嚼字学语言探究:试看下列词语,你发现什么特征?用这么些词语对诗歌有什么效果?关关、窈窕、荇菜寤寐、辗转、参差发现 拟声词:关关双声词:辗转、参差叠韵词:窈窕形似词:荇菜、寤寐更显韵味悠长,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音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活动:《诗经》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请你结合诗歌具体分析。朱熹《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直接铺陈叙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这八句对仗工整,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方服饰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进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于恋人无比的思念之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鸟嬉闹戏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女间和谐恩爱)意义上有关联(比喻)结构上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起兴)比兴比,即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比和兴在诗歌创作中有时会兼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例如《关雎》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的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以此情感总揽全诗。《蒹葭》中“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诗经》是先民的吟唱,也是今人寄放心灵的静土。穿过悠悠秦风,踏过滔滔汉江,时光的细沙从指尖滑落;城之阙、河之洲、泥之中、水之央,《诗经》之风穿越千年,依然是最美的风景,那是情无忌,那是心无涯,那是思无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我们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坠落的星辰,从纸上重新浮现,让我们翻开《诗经》,和着秦风,诵读先秦最美的诗,感受先民最纯的心,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住上最真的情。三千年光阴漫过青铜鼎的纹路,火舌舔舐着周原的晨曦,一缕炊烟自《诗经》的竹简中袅袅升起。那些散落在风雅颂里的爱情,是山河的呼吸、时令的私语,更是先民对天地最温柔的礼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