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习探究 大洲地理位置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课件(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商务星球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学习探究 大洲地理位置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课件(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商务星球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主题学习 探究大洲地理位置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第六章 世界第一大洲——亚洲
布朗山
新课导入
阅读一幅大洲地图,依据其地理位置特点,你能推断出其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吗
核心素养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这些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例如,亚洲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灾害的威胁。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地协调观
学生需要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等区域特征,并理解这些特征对亚洲内部各区域之间以及与其他大洲之间关系的影响。通过地图和地理资料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它横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到亚洲与其他大洲之间的分界线以及相对位置关系,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对亚洲区域的整体认知。
区域认知
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地图技能、数据分析等多方面技能来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亚洲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理解这些自然环境特征如何影响亚洲的河流流向和水资源分布。同时,他们还可以结合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亚洲的水资源。这种综合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地理学习体系,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水平。
综合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地图绘制、气候数据分析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力。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亚洲的某些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让他们亲身体验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文化特色。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和地理资料,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特征,培养他们的地图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地理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地理实践力
目 錄
CONTENTS
地理位置与热量带分布


地理位置与降水分布

举例分析地形格局的影响
大洲气候类型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大洲所处的热量带、降水空间分布关系密切,是形成大洲气候类型分布格局的基础。
地理位置与热量带分布

热量带
通过地球五带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从赤道到两极,不同纬度的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因此,纬度位置决定了一个大洲所处的热量带。
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和北极圈,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在地图上找到这四条特殊的纬线,对于判断大洲所处的热量带至关重要。
温馨提示
任务一 依据纬度位置,判断非洲和欧洲所处的热量带
图6.23世界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
☆描画
在图中描画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和北极圈,比较非洲与欧洲纬度位置上的差异。
23°26′S

23°26′N
66°34′N
欧洲:北极圈穿过其北部,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
非洲:北回归线穿过其北部,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
任务一 依据纬度位置,判断非洲和欧洲所处的热量带
图6.23世界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
☆观察
观察图中年平均气温0℃、10℃、20℃三条等温线,比较非洲、欧洲年平均气温的差异。
欧洲:年平均气温较低
非洲:年平均气温较高,被称为“热带大陆”
0℃
10℃
10℃
20℃
20℃
23°26′S

23°26′N
66°34′N
任务一 依据纬度位置,判断非洲和欧洲所处的热量带
图6.23世界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
☆判断
判断非洲、欧洲所处的热量带,说明非洲被称为“热带大陆”的原因。
欧洲:主要位于北温带,北部位于别北寒带
非洲:主要位于热带
0℃
10℃
10℃
20℃
20℃
23°26′S

23°26′N
66°34′N
地理位置与降水分布

世界降水量分布一般规律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共同影响着一个大洲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1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2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大陆内部降水少。
3
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主要有:
任务二 探究纬度位置与非洲降水空间分布的关系
图6.24非洲年降水量分布示意
☆观察
对照图例,依次说出图中A、B、C、D、E不同色块区域的年降水量。
A色块:大于2000毫米
B色块:1000~2000毫米
C色块:500~1000毫米
D色块:200~500毫米
E色块:小于200毫米
任务二 探究纬度位置与非洲降水空间分布的关系
图6.24非洲年降水量分布示意
☆归纳
描述非洲大陆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非洲大陆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降水量先逐渐减少,到回归线附近降水达到较少值,之后向高纬地区又有所增多,但总体仍比赤道地区少 。
任务二 探究纬度位置与非洲降水空间分布的关系
图6.24非洲年降水量分布示意
☆拓展
通常,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大气上升运动强烈,多对流雨。
查阅非洲地形图,分析同处于赤道的A、F两地年降水量不同的原因。
A 地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丰富。
F 地位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弱,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所以同处赤道,A、F 两地年降水量不同。
任务三 探究海陆分布对欧洲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图6.25欧洲年降水量分布示意
☆描画
在图中指出欧洲濒临的海洋,描画欧洲的大陆海岸线,说出欧洲海陆位置及大陆轮廓特点。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西部,北靠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
北冰洋
大西洋
地中海
黑海
里海
大陆轮廓特点:海岸线曲折、破碎,多半岛(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等)、岛屿(如大不列颠岛、冰岛等)和海湾(如波罗的海、北海等)
任务三 探究海陆分布对欧洲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图6.25欧洲年降水量分布示意
☆描述
对照图例,描述欧洲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从西部沿海向东部内陆逐渐减少;
南部地中海沿岸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较多;
北部北冰洋沿岸降水较少;西部沿海地区年降水量较多,部分地区超过 1000 毫米。
任务三 探究海陆分布对欧洲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图6.25欧洲年降水量分布示意
☆分析
从海陆分布的角度,分析欧洲年降水量超过500毫米区域占比大的原因。
欧洲三面临海,海岸线曲折漫长,各地距海较近,受海洋影响大。来自大西洋的西风能够深入内陆,带来丰富水汽,形成较多降水,使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能超过 500 毫米。
拓展阅读
盛行风向和地形对大洲降水分布的影响
海洋是降水的主要来源,海洋产生的水汽需要借助风的吹送才能深入大陆,途中如遇高大山脉或高原的阻挡,会限制水汽输送的距离和范围,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
欧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原面积广大,山地分布在南北两侧;欧洲40°~60°N之间的广大地区处于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欧洲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南北两侧的山脉对水汽输送的阻挡作用很小,使得欧洲广大地区降水较为丰富。
图6.26欧洲地形与盛行风向示意
归纳总结
参照下面的框图,说出如何依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空间分布。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热量带
降水的空间分布
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根据大洲的纬度位置判断。若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或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温带;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以北或南极圈以南,为寒带。
判断大洲降水空间分布:依据大洲的海陆位置判断。一般来说,沿海地区距海洋近,受海洋水汽影响大,降水较多;内陆地区距海洋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 。此外,若大陆东西两侧有海洋,且受季风或盛行风影响,迎风岸降水多,背风岸降水少。
举例分析地形格局的影响

素养提升
北美洲南北纵列的地形格局对其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产生了深刻影响。
北美洲中部的平原南北贯通,地形平坦。这里冬季受寒潮影响大,来自北冰洋沿岸的寒冷气流可以长驱南下,直抵墨西哥湾沿岸;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带来丰沛的降水。在其南部,发育了支流众多、水系庞大的密西西比河。
图6.27北美洲地形
事象识别
图6.27北美洲地形
1.观察图6.27,描述北美洲的海陆位置。
北美洲位于北半球,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与南美洲为界,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 。
事象识别
图6.27北美洲地形
2.观察图6.27、6.28,描述北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地形上呈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如落基山脉等),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如阿巴拉契亚山脉)和高原。地势特点是东西高,中部低。
事象识别
图6.27北美洲地形
3.观察图6.27,描述密西西比河干支流的流向和水系形状特点。
支流多从东西两侧流向中部的干流,水系呈树枝状,支流众多,向四周延伸,水网密集 。
关联分析
图6.27北美洲地形
1.从海陆位置和地形方面,分析寒湖对北美洲影响大的原因。
海陆位置方面,北美洲北临北冰洋,北冰洋沿岸寒冷气流容易南下。地形方面,中部是南北贯通的大平原,对寒冷气流几乎无阻挡作用,使得来自北冰洋沿岸的寒冷气流可以长驱南下 。
关联分析
图6.27北美洲地形
2.说出导致北美洲中部地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多的因素。
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可以沿着中部平原北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同时,中部平原地形平坦,暖湿气流容易深入内陆,形成较多降水 。
关联分析
图6.27北美洲地形
3.密西西比河干支流呈树枝状,水网密集,试说出其影响因素。
地形上,中部平原广阔平坦,东西两侧为山地高原,使得支流从东西两侧向中部干流汇聚;
气候上,降水较为丰富,为河流发育提供了充足水源,促进了众多支流的形成 。
思维建模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生物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必须依赖并适应环境,并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下图为非洲大陆年降水量和某动物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非洲大陆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 )
A.南北回归线之间,降水量大致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B.整个大陆地区,降水量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
C.赤道穿过的地区,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
D.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降水量低于250毫米
解析:读图可知,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是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非洲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降水量分布不均匀,故A正确,B错误;赤道穿过的地区,在刚果盆地的附近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但在东部地区降水在1000毫米左右,并未达到1500毫米,故C错误;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降水在250毫米以下,但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降水量大部分在250毫米以上,故D错误。故选A。
A
欧洲西部有许多海峡、半岛、岛屿和峡湾,多冰川湖泊。下图示意欧洲西部地形和欧洲西部部分城市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根据图中某动物分布地可知,该动物主要适宜生活在( )
A.干热的沙漠地区
B.深受海洋影响的沿海地区
C.湿热的雨林地区
D.干湿分明的稀树草原地区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某动物的分布地可推知,该动物主要适宜生活在热带草原气候区,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干、湿两季,植被为稀树草原,故D正确;干热的沙漠地区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湿热的雨林地区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深受海洋影响的沿海地区,都与题干动物分布描述无关,故ABC错误。故选D。
D
读亚洲地理位置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伦敦到华沙,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是( )
①年降水量变大
②年降水量变小
③气温年较差变大
④气温年较差变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据图可知,从伦敦到华沙,随着离海洋的距离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大陆性逐渐增强,年降水量变小,气温年较差变大。故选D。
D
读亚洲地理位置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对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
A.以高原、山地为主,冰川地貌典型
B.欧洲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很平直
C.大部分位于30°N—40°N之间,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
D.山脉多东西走向,平原广阔,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气流长驱直入
解析:从地形看,欧洲西部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冰川地貌典型与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无关;欧洲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从纬度位置看,欧洲西部位于35°N—70°N之间:欧洲西部南北以山地为主,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山脉多东西走向,由于中部地区无山脉阻挡,有利于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故选D。
D
读北美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图中两点,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
B.A点位于中纬度地区
C.B点的坐标是(30°N,60°W)
D.B点位于热带地区
解析:读图可知,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可判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A不正确;A点的纬度大于北纬66.5°,位于高纬度,B不正确;B点的地理坐标是(30°N,60°W),C正确;B点在北纬,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属于北温带,D不正确。故选C。
C
读北美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北美洲中部大范围地区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多雨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跨度广,南北温差大
B.距海较近,降水充足
C.中部地势低平,对气流阻挡较小
D.人类活动较多,气候变化不稳定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北美洲地形南北纵列分布,西部是高大的高原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山地,中部地势低平,对气流阻挡较小,所以冬季冷空气可以直驱南下,夏季暖湿气流也可以直达中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符合题意;与跨纬度大,距海远近及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C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