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一、单选题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旨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③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④符合我国的国情,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①③正确。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但这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的,②排除。④:法律属于上层建筑,只有上层建筑与先进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才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B。2.《爱国主义教育法》是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共同起草,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该法自2024年1月1日实施以来,各地掀起了一股积极学习、贯彻落实爱国主义精神的热潮。《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表明( )①中国共产党通过法治程序领导全国人民有效治国理政②我国用“刚性”的法律规范替代“软性”的道德约束③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不断完善自身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④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材料强调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国家意志,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通过法治的程序领导全国人民有效治国理政,①符合题意。②:材料强调法治建设对道德的促进作用,“替代”说法错误,②排除。③:材料没有体现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③不符合题意。④: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法》,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3.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在第三条总体要求中增写“坚守初心使命”“切实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等内容。在第四条工作原则中增写“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等内容。……上述条文的修改和实施( )①有利于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②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的法宝③是推进党建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④彰显了党以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伟大自我革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①符合题意。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②错误。③: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求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上述条文的修改和实施是推进党建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③正确。④: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党的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④错误。故本题选A。4.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对此,国家积极开展反诈行动,捣毁境外诈骗窝点,拦截非法外流资金,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此项活动的开展表明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②严格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③在我国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④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①:国家积极开展反诈行动体现了国家的专政职能,有利于保障民主,但不是强调民主的特点,①排除。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排除。③: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说明在我国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③正确。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职能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④正确。故本题选D。5.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法律,关照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回应了涵养家国情怀、增进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由此可见,制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 )①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②确保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推行③坚持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④填补了法律体系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空白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材料中指出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法律,关照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国热情,由此可见,制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切实地回应人民的关切,故①正确。②:制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有利于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但“确保”说法太绝对,故②不选。③:材料中指出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法律,这顺应了增进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这表明制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坚持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故③正确。④: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已经存在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法律内容,故④不选。故本题选A。6.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第四条工作原则中增加了“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等内容。这一条例的修订( )①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②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③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提供法律依据④促使党以更严明的纪律推进自我革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但“实现了”说法错误,故①不选。②④:材料中指出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修订,这一条例的修订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使党以更严明的纪律推进自我革命,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故②④正确。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强调的是通过党内法规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而不是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提供法律依据,故③不选。故本题选C。7.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部分内容的建议》,对宪法修改作出重要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体现了( )①党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②中国共产党运用法治思维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③党领导立法,不断推进国家政治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④党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①:材料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部分内容的建议》,对宪法修改作出重要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未涉及党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①不符合题意。②: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未涉及中国共产党运用法治思维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②不符合题意。③④: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部分内容的建议》,对宪法修改作出重要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体现了党领导立法,不断推进国家政治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党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B.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坚持宪法至上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答案】D【详解】ABC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正确,AB表述不全,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9.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行政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③司法机关应独立行使司法权 ④公民应尊法学法信法守法用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详解】①: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①说法错误。②③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公民应尊法学法信法守法用法,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0.《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某地组织宗教界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行升旗仪式、爱国主义讲座、参观红色研学展馆等。开展这些活动( )A.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B.激发宗教人士自豪感和向心力,更好行使自治权C.增强国家意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D.可以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答案】C【详解】C:材料中指出某地组织宗教界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强调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C正确。A:法律的规范作用,道德的教化作用,故A不选。B: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具有的职权,宗教界不具有自治权,故B不选。D: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早已成立,故D不选。故本题选C。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决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年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以上论述的核心观点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法治是治国理政基本方式C.以制度化解决问题D.党中央高度重视以法治国【答案】B【详解】A:材料没有涉及到小康社会的建设,A不符合题意。B:材料强调了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故该论述的核心观点是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B符合题意。C:材料强调的是法治的作用而不是制度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D:以法治国是错误的表述,应为依法治国,D错误。故本题选B。12.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理论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③④:材料中“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木、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强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③④符合题意。①②:依法治国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理论,①②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3.某校高一学生在学习“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时,制作了下面的资料卡片: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1982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据此可以推断出( )①我国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国家②法律没有阶级性,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我国的法治是由我国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④我国正在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由材料中所展示的各个不同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可以推断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国家,①符合题意。②: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的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法具有阶级性。我国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说法错误。③: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我国的法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由我国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③说法正确。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不是正在形成,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4.被告人张某某在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期间,低价收购死因不明的牛,并对收购的牛进行屠宰、分解、清洗等加工。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判决被告人张某某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二十五万元。材料表明( )A.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B.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对等的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D.我国已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答案】C【详解】A:材料没有涉及法的产生,A不符合题意。B: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但不是完全对等的,B说法错误。C:张某某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被告人张某某进行判决,这表明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C符合题意。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目前尚未实现这个总目标,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5.“法能杀不孝,却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却不能使人耻。”这句古语启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 )A.尊重公民权利,保护公民的自由和尊严B.坚持规范执法,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C.以法治体现道德观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D.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答案】D【详解】A:材料没有涉及保护公民的自由和尊严,A不符合题意。B:古语主要说明法律不能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没有涉及规范执法,提升执法机关公信力,B不符合题意。C:古语主要说明法律不能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因此要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而没有说明要以法治体现道德观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C不符合题意。D:“法能杀不孝,却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却不能使人耻。”意思是法治能够诛杀不孝的人,但是无法让人孝顺,能处罚盗贼,但无法让人清廉,启示我们要加强道德对法治的滋养,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平,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6.2024年3月12日,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利剑护蕾·雷霆行动”专项工作推进会,旨在深入贯彻市委和上级法院关于严厉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决策部署,切实守护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这体现了( )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B.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国家职能相适应C.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D.国家机关履行专政职能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答案】D【详解】A: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A错误。B: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国体决定国家职能,B错误。C:材料强调的是专政职能,而非民主,C排除。D: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利剑护蕾·雷霆行动”专项工作推进会,严厉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切实守护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这体现了国家机关履行专政职能保障未成年人权益,D正确。故本题选D。二、主观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湖南张家界彭清林,在杭州从事外卖工作,2023年6月13日下午1点多,彭清林从15米高的西兴大桥跳下,从江中救起一个轻生女子。这位小哥不顾个人安危,冲入河中救人勇敢的举动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大家纷纷为这位勇敢的小哥点赞,称赞他是新时代的英雄。当地公安授予彭清林杭州市一等治安荣誉奖章,外卖平台授予彭清林“先锋骑手”称号。政府和相关部门决定给予8万元的奖金,同时帮他争取到免费上大学的名额。(1)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依法治国的什么原则?政府等有关部门对彭清林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表彰和奖励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2)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民法典做出了规定,以法律形式保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请你就中学生如何弘扬见义勇为传统美德提出两条建议。要求:①基本符合我国民法规定。②符合中学生实际情况。【答案】(1)①主要体现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原则。②政府等有关部门对彭清林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表彰和奖励,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者答“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2)示例:①积极参与见义勇为的宣传教育活动,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作出贡献。②用自身的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力所能及的事。(言之有理即可)【分析】背景素材:见义勇为事件考点考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包含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指出材料主要体现了依法治国的什么原则,属于简单说明类主观题,可以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一知识点直接作答;第二小问要求分析政府等有关部门对彭清林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表彰和奖励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属于分析类主观题,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彭清林从15米高的西兴大桥跳下,从江中救起一个轻生女子。这位小哥不顾个人安危,冲入河中救人勇敢的举动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可联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原则。关键词②:当地公安授予彭清林杭州市一等治安荣誉奖章,外卖平台授予彭清林“先锋骑手”称号。政府和相关部门决定给予8万元的奖金,同时帮他争取到免费上大学的名额→可联系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时政信息相结合。(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就中学生如何弘扬见义勇为传统美德提出两条建议。注意要以中学生的主体角度切入,所提建议要符合民法规定及中学生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且切实可行,如积极参与见义勇为的宣传教育活动、力所能及情况下用自身的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本题答案不固定,只要能围绕主题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当代青少年是互联网“原住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强调要“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近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公布,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领域治理体系,健全青少年健康成长法治保障的重要举措,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共青团中央作为《条例》制定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参与者,从2014年开始配合中央网信办起草《条例》初稿,期间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提出完善意见。《条例》的出台和施行,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治理领域的法治成果,饱含着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的热切关怀,凝结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经验智慧,必将为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耕耘出一片网络净土、数字乐园。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如何体现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共青团中央作为《条例》制定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参与者,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提出完善意见,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条例》本着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提出完善意见,饱含着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的热切关怀,保证未成年人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③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条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充分展现了我国互联网治理领域的法治成果,必将为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耕耘出一片网络净土、数字乐园。【分析】背景素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考点考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公共参与【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有关知识,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共青团中央作为《条例》制定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参与者→可联系教材知识坚持党的领导。关键词②:饱含着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的热切关怀→可联系教材知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关键词③: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领域治理体系,健全青少年健康成长法治保障的重要举措→可联系教材知识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一、单选题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旨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③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④符合我国的国情,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爱国主义教育法》是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共同起草,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该法自2024年1月1日实施以来,各地掀起了一股积极学习、贯彻落实爱国主义精神的热潮。《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表明( )①中国共产党通过法治程序领导全国人民有效治国理政②我国用“刚性”的法律规范替代“软性”的道德约束③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不断完善自身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④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在第三条总体要求中增写“坚守初心使命”“切实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等内容。在第四条工作原则中增写“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等内容。……上述条文的修改和实施( )①有利于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②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的法宝③是推进党建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④彰显了党以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伟大自我革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对此,国家积极开展反诈行动,捣毁境外诈骗窝点,拦截非法外流资金,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此项活动的开展表明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②严格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③在我国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④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法律,关照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回应了涵养家国情怀、增进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由此可见,制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 )①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②确保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推行③坚持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④填补了法律体系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空白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6.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第四条工作原则中增加了“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等内容。这一条例的修订( )①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②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③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提供法律依据④促使党以更严明的纪律推进自我革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部分内容的建议》,对宪法修改作出重要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体现了( )①党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②中国共产党运用法治思维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③党领导立法,不断推进国家政治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④党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B.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坚持宪法至上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行政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③司法机关应独立行使司法权 ④公民应尊法学法信法守法用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某地组织宗教界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行升旗仪式、爱国主义讲座、参观红色研学展馆等。开展这些活动( )A.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B.激发宗教人士自豪感和向心力,更好行使自治权C.增强国家意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D.可以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决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年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以上论述的核心观点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法治是治国理政基本方式C.以制度化解决问题D.党中央高度重视以法治国12.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理论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某校高一学生在学习“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时,制作了下面的资料卡片: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1982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据此可以推断出( )①我国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国家②法律没有阶级性,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我国的法治是由我国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④我国正在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被告人张某某在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期间,低价收购死因不明的牛,并对收购的牛进行屠宰、分解、清洗等加工。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判决被告人张某某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二十五万元。材料表明( )A.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B.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对等的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D.我国已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5.“法能杀不孝,却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却不能使人耻。”这句古语启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 )A.尊重公民权利,保护公民的自由和尊严B.坚持规范执法,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C.以法治体现道德观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D.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16.2024年3月12日,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利剑护蕾·雷霆行动”专项工作推进会,旨在深入贯彻市委和上级法院关于严厉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决策部署,切实守护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这体现了( )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B.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国家职能相适应C.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D.国家机关履行专政职能保障未成年人权益二、主观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湖南张家界彭清林,在杭州从事外卖工作,2023年6月13日下午1点多,彭清林从15米高的西兴大桥跳下,从江中救起一个轻生女子。这位小哥不顾个人安危,冲入河中救人勇敢的举动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大家纷纷为这位勇敢的小哥点赞,称赞他是新时代的英雄。当地公安授予彭清林杭州市一等治安荣誉奖章,外卖平台授予彭清林“先锋骑手”称号。政府和相关部门决定给予8万元的奖金,同时帮他争取到免费上大学的名额。(1)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依法治国的什么原则?政府等有关部门对彭清林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表彰和奖励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2)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民法典做出了规定,以法律形式保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请你就中学生如何弘扬见义勇为传统美德提出两条建议。要求:①基本符合我国民法规定。②符合中学生实际情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当代青少年是互联网“原住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切关怀青少年健康成长,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强调要“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近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公布,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领域治理体系,健全青少年健康成长法治保障的重要举措,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共青团中央作为《条例》制定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参与者,从2014年开始配合中央网信办起草《条例》初稿,期间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提出完善意见。《条例》的出台和施行,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治理领域的法治成果,饱含着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的热切关怀,凝结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经验智慧,必将为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耕耘出一片网络净土、数字乐园。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如何体现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练习)(原卷版).doc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练习)(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