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法治社会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法治社会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框 法治社会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一目 法治社会的内涵
第二目 建设法治社会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遵从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形成良好的信法、守法、用法意识。今天,我们通过有关养狗、遛狗的法律故事,一起来探究法治社会的有关法律知识和公民素养。
播放视频1:《遛狗不牵绳的法律后果》
思考:遛狗不牵绳,可能涉及哪些法律?可能产生哪些法律后果?
分析:可能涉及的法律及产生的法律后果:
《动物防疫法》——相关法律义务
《民法典》——民事侵权责任
《刑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过失致人死亡罪、侮辱罪、寻衅滋事罪等
第一目 法治社会的内涵
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1.从法治意识看,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
——这是法治社会的前提;
2.从法律实施看,社会治理依法开展:
——这是法治社会的保证;
3.从实施效果看,公共生活和谐有序:
——这是法治社会的目标。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二、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
播放视频2:《为狗狗办证》
思考:居民主动为宠物狗办证,体现了怎样的法治意识?
分析:认可和接受法律,信仰和崇敬法律;把法律内化为行为准则等。
二、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
1.从法治意识看: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信法)
基本要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播放视频3:《现场:石家庄整治不文明养狗》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石家庄向不文明养狗宣战”?
分析: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宪法法律得到普遍遵守、有效实施。
二、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
1.从法治意识看: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信法)
2.从法律实施看: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守法)
具体要求: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播放视频4:《保安打死咬人的狗,怎么判?》
分析:认同。在法治社会,法律在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处于权威地位,是定分止争最有效的手段。该判决维护了公平正义,化解了矛盾。
思考:你认同法院的判决吗?这个判决达到了怎样的法律效果?
二、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
1.从法治意识看: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信法)
2.从法律实施看: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守法)
3.从实施效果看: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用法)
具体要求: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在法律轨道上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减少或避免矛盾激化和社会冲突,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知识拓展]
处理矛盾、纠纷的几种方式
[知识小结]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
第二目 建设法治社会
近日,郑州大学南校区音乐学院2021级一女生在学校封闭管理期间与男友私自外出(翻墙)约会,还找室友代做核酸,感染新冠被立案一事引发大众关注。
播放视频5:《律师谈郑州大学学生私自外出》
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
——要认可和接受法律,信仰和崇敬法律;把法律内化为行为准则。
——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思考:该女生被开除大学学籍,并被郑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立案侦查,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和思考?
一、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分析:当前,法治社会建设仍然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短板,一部分人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遇事仍然习惯于找门路、托关系,或者认为“法不责众”,大脑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等等。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各个方面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与时俱进地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依法治理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
播放视频6:《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
思考:《纲要》提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哪些具体任务?
分析:《纲要》提出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主要有:
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加强权利保护、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等。
二、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
思考:卢梭的法治名言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分析: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增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原则。
播放视频7:《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夯实全面依法治国根基》
思考: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分析: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到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不断健全。
二、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具体要求: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主体)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客体)
狗咬羊咬出纠纷 终靠法援来化解
崔老汉是郑庄孔必村一个地地道道的“羊倌”。这天,崔老汉发现两只来路不明的烈狗正在对羊群进行撕咬,情急之下崔老汉拿起竖在墙角的木棒挥打烈狗最终将它们赶出羊圈,眼看两只“肇事者”就要逃跑崔老汉赶忙骑上摩托车一路尾随期待找到狗的主人,跟了几里路,两只狗一遛弯拐进了某公司的院内。
这次事件让崔老汉损失惨重,欲哭无泪的他经人介绍找到沁水县法律援助中心寻求法律帮助。
法律援助律师进行了详细的取证。开庭中,被告提出该狗为流浪狗并非自己饲养,且死亡羊群是自然死亡并非被大型烈犬所伤因此不予赔偿,根据被告的答辩,律师提供了监控录像和沁水畜牧兽医中心出具的鉴定报告,鉴定报告显示死亡羊群的伤口是由锋利牙齿所致,证明确实是被动物咬伤致死。因原告提供的证据已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法院最终判决某公司赔偿崔老汉各项损失共计2万余元。
思考:请谈谈你对这一案件的感受。
分析:法律援助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国家经济、社会文明和法治观念增强的结果。
用法律手段解决人民群众“诉讼难”问题,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司法公正、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重要保障。
播放视频7:《法律援助 在您身边》
二、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具体要求: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知识拓展]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司法救助,国家对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的当事人及其近亲属,采取的辅助性、一次性救济措施,帮助他们摆脱生活困境。(2014年1月,中央政法委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
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于2022年1月1日实施)
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学生了解):
1.实施主体不同:法律援助的主体司法行政机关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司法救助的主体是办案机关,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
2.救济方式不同:法律援助是指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司法救助以支付救助金为主要方式。
3.法律依据不同。法律援助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司法救助的依据为中央政法委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
二、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1)法治: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2)机制:完善和解、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3)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补充)
三、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
3.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补充)。
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分析: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加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分析:在法治社会,公民遇到矛盾纠纷时,能够方便顺畅地通过法律渠道、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能够选择最便捷、最适当的方式及时化解纠纷,减少纠纷解决成本,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课堂小结]
比较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区别 内涵 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的国家 依法设立、职权由法律赋予且依法行使,对其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政府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具体表现 (特征) p85-86 p89 p94
建设要求 (措施) p87-88 2总要求+6个具体要求 p95-96
建设意义 p89 p92 p96
联系 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三大目标、三大支柱,必须推进一体建设。 1.法治国家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条件。 2.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是共同构成法治社会的政治基础。 3.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支柱,是法治社会的决定性因素。 4.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
[知识拓展]比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