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一别琅琊已千年,再见盛世是沂州”。春节期间,位于临沂河东的琅琊古城着实火了一把,一个景点带动了一座城。下面是小东同学游览琅琊古城之后的感受,请阅读并帮助她完善内容。
甲辰龙年春节前夕, 琅琊古城正式开城迎客, 为临沂市再添文旅新地标。 夜幕降临, 琅琊古城华灯绽放、璀càn绚丽。一座座雕梁画栋的建筑, 一个个(独具匠心/独辟蹊径)的牌匾,一声声烟火市井的叫卖,一场场目不暇接的演艺……①这些景象,使人在不知不觉间, 已体验入梦千年的穿越。 据悉,琅琊古城以《七梦》②为主题, 布局七大梦幻场景, 让游客如同步入一幅三千年临沂的全景画卷。同时,又以“七寻”③, 融入七大精彩玩法, 带领游客感受立体沉 jìn式演艺,探寻琅琊古今, 享互动乐趣, 换盛装穿越, 品山东美食, 购当地文创, 乘趣味研学等, 具有丰富的(内容/内涵)。在这里, 琅琊不再是古老的文化,而是身临其境的体验;琅琊不再是遥远的名字, 而是(触手可及/指日可待) 的景观。 走进琅琊古城, 一片欢乐景象。一幕幕琅琊大剧, 引人入梦; ④一场场精彩演艺, 轮番上演;满城灯火璀璨,年味十足。(截止/截至)今天,琅琊古城日均接待游客约3万余人,其中外地游客占比70%,省外游客占比40%。
1.文中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2分)
A. 灿 yé 浸 chéng B. 璨 yé 进 shèng
C. 璨 yá 浸 shèng D. 灿 yá 进 chéng
2.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处是(2分)
A.① B.② C.③ D.④
3.文段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2分)
琅琊古城日均接待游客约3万余人,其中外地游客占比70%,省外游客占比40%。
4.文中括号内词语依次选择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独辟蹊径 内含 指日可待 截止
B.独具匠心 内涵 触手可及 截至
C.独辟蹊径 内涵 指日可待 截止
D.独具匠心 内含 触手可及 截至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打造“国潮”品牌,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国潮定位”。像蜀大侠以“川蜀文化+武林元素”,创造了“古风火锅”,在一片红海的火锅市场里,树立起独具武林风的“国潮火锅 style”;北京“朝花夕拾”咖啡馆推出“鲁迅拉花”,被网友戏称喝的不是咖啡,是“墨水”。
【材料三】
“国潮”二字,从字面上可以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国”,即代表中国的、传统的、有继承价值的,有文化属性的;第二层是“潮”,即代表流行的、时尚的、有创造力的。两者有机融合,传统里见时尚,创新中有继承。但很多“国”品牌,只是一堆中国元素的简单堆砌,看不出它继承什么了,也看见它有什么创新。品牌到底有没有“货”,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材料四】
不少所谓“国潮”,缺乏原创,同质化严重。墨菜点心局爆火之后,很快引发了“点心局”在全国各地的泛滥。上海有“珍糕兴点心局”,广州有“狮头点心局”郑州的“山河饼局”,厦门的“三味酥点心局”……文和友火了,全国各地就冒出一堆“老物件+老标语+仿古建筑”的“地方版文和友”,让大家在“大同小异”的场景里“怀着同样的旧”。如此雷同的“国潮”,很难长久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5. 请探究【材料一】图表中的数据,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6. 在“打造一个好的'国潮’品牌,并且让其长久地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方面,上述材料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请概括回答。
7、名著阅读。
走近名著,与大师的心灵对话,与高贵的精神同行。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读书卡。(3分)
作品 作家 事件 精彩原文 人物 阅读批注
《海底两万里》 儒勒凡尔纳 A 这场面只是瞬间的事。鲨鱼掉转头来,翻转身子,正准备把采珠人拦腰咬断。突然间,我觉得蹲在我身旁的尼摩船长忽地站直身子,举着匕首,朝那大怪物扑过去,与它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尼摩 赏 析 式 批 注 对尼摩的动作描写,突出了他勇敢顽强,毫不畏惧的品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保尔和他初恋分手 “摆脱一切束缚,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吧,让我们一起为消灭统治阶级而奋斗。……你说我的朋友们对你不友好,但是你为什么要打扮得像去参加资产阶级的舞会呢?是虚荣心害了你。你说你不愿意穿上肮脏的军服。你既然有勇气爱一个工人,却不能爱工人阶级的理想。跟你分手,我感到遗憾,但愿你能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保尔不再说下去了。 保尔和 B 评 价 式 批 注 从这件事中,看出保尔是个C的人
8 保加利亚作家柳德米尔·斯托亚诺夫说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创作出的人物形象,往往能让成千上万的读者在他身上找到自己。你从下列作品中的哪个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请结合作品中的相关情节和自身实际谈一谈。(2分)
A.《水浒传》 B.《西游记》 C.《简·爱》
9. 古诗默写。(8分)
在中国古诗词中,诗人常常用各种意象来表达情感。《江城子·密州出猎》中“①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借“酒”抒发难酬的壮志;《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②______。”用雁来比拟自身,表漂泊无定之感;《游山西村》中“③______,④______。”陆游以月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⑤______,⑥_______。”杜甫借雨写生活之艰难、政治环境之险恶;《饮酒》中“⑦______,⑧______。”陶渊明用夕阳烘托闲适隐逸的恬淡。
阅读与理解(45分)
诗歌鉴赏(5分)
雨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0. 下列对本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小滩横”承接“江面清”,前后照应,使两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画面。
B. 颈联以叙事抒发雨晴之喜。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供”是自然给人的提供,“报”是人对自然的回报。
C. 尾联事中有景,景中有情。“卧看星河尽意明”化用杜牧的诗句“卧看牵牛织女星”,来表达自己的寂寞之感。
D. 全诗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和谐,奇趣横生。
11. 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3分)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①虽胜之其后患未央。”
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②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
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③以冒面死。
(节选自《吕氏春秋·伍子胥谏》)
①【猏】三岁野猪。泛指大猪、大兽,②【两祛高蹶】两手牵举其衣,高举足而大踏步地走。形容十分恼怒。③【幎】古同“幂”,覆盖物体的巾或幔。
12. 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徐公来孰视之”的“孰”同“熟”,仔细。“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的“女”同“汝”,你。
B.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是倒装句,“夫差身为擒”是被动句。
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意为诚实:“我得其地不能处”的“处”,意为处理。
D.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左右”,是指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是指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 得其民能使之 期年之后,虽欲言
C. 窥镜而自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乃为帜以冒面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中,邹忌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从“治家”中悟出“治国”的道理。
B. 【甲】文采用了类比的方式说理,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的。
C. 【乙】文伍子胥在进谏的时候,对齐国和越国的国情进行了对比分析,语言中肯。
D. 【乙】文中,夫差不听劝告,兴兵伐齐,与齐军在长勺交战,大败齐军。
15. 乙文画线句有二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2分)
今释越而A伐齐B譬之犹惧C虎而剌猏D虽胜E之其后患F未央。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3分)
(2)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于胥于地下?(3分)
17. 【甲】文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国家兴盛。【乙】文中“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国家灭亡。两个国家一兴一亡。结合课文内容,从君王治理角度说说兴亡的原因。(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子是探索微观世界的理想“探针”
物理学在过去一个世纪经历了三次大的跨越,从原子物理深入到原子核物理,再深入到粒子物理。100多年前,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后来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逐步发现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是由更深层次的粒子——夸克组成的。
应该说,这三次大的跨越产生丰硕成果,在不断深入到物质微观结构新层次的研究过程中,物质结构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带动重大技术发明,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我们现在用的半导体、电视、手机、计算机、激光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都是以20世纪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如何去研究微观结构呢?我们在中学生物课上用显微镜来看花粉、看细胞。如果想看再精细一些的结构,可以用电子显微镜。更精细的,就要用到我们称之为“超级显微镜”的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光源等。散裂中子源作为一台“超级显微镜”,是以中子为“探针”,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
中子具备一些特性,如不带电,但是有磁矩;能够探测原子核的位置,探测同步辐射所不敏感的轻元素,比如碳、氢、氧、氮等元素的位置;穿透能力非常强,能够用来原位研究大的工程部件的残余应力和金属疲劳;可以探测物质结构的微观动态过程等。因此,它被科学家视作探索微观世界的理想“探针”。当中子与被研究对象的原子核相互作用而改变运动方向时,科学家通过分析散射中子的轨迹、能量和动量变化,就能反推出物质的结构。这就好像我们不断往一张看不见的网上扔弹珠,有的弹珠穿网而过,有的则打在网上,弹向不同角度。如果记录下这些弹珠的运动轨迹,就能大致推测出网的形状。如果弹珠扔得够多、够密、够强,就能把这张网的组成精确地描绘出来。
【材料二】
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科技利器
中子其实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但这些中子都被束缚于原子核中,无法自由运动。我们要用中子做探针,就需要自由的中子。自由的中子从何而来?这就需要专门产生大量自由中子的装置,可以通俗地称之为产生中子的“工厂”。这样的“工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反应堆中子源,还有一类是散裂中子源,它通过高能质子束去轰击重金属靶,发生散裂反应,从而产生高通量短脉冲中子束流。国际上的先进中子源正在逐步从反应堆转向散裂中子源,因为其性能更好,而且安全性更高。
物理学有一条基本规律,研究越小的尺度,需要越高的能量。随着物质结构的研究深入到原子核和粒子的层次,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尺度越来越小,就需要使用能量越来越高的粒子。加速器可以产生高能量粒子,加速器做得越大,能量有可能越高,于是催生了各种基于大型加速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称大科学装置。
这些大科学装置具有鲜明的科学和工程双重属性,知识创新和科学成果产出丰硕,技术溢出、人才集聚效益非常显著,因此往往成为国家创新高地的关键要素,是国之重器、科技利器。
18. 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我们现在用的半导体、电视、手机、计算机、激光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都是以20世纪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9. 结合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给“散裂中子源”下一个定义。(3分)
20.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国际上的先进中子源正在逐步从反应堆转向散裂中子源,因为其性能更好,而且安全性更高。”该句中加点的“其”,指“反应堆中子源”。
B. 中子具备一些特性,如能够探测原子核的位置、探测同步辐射的轻元素的位置,且穿透力极强。
C. “物理学有一条基本规律,研究越小的尺度,需要越高的能量”,这句话是说在物理学所有领域,研究的尺度和所需能量成反比。
D. 能产生高能量粒子的加速器,如果做得越大,能量有可能会越高,于是出现了基于大型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5分)
荠菜花
陈晓卿
①过了元旦,北京一家超市里就有荠菜卖,大塑料袋装着,碧绿碧绿的。每次从旁边经过,都忍不住上前摆弄两下,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工夫料理它,但还是愿意放纵自己假装购买的小冲动。
②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其实再过几天的清明时分,才是吃荠菜最好的时节。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满眼是正在开花的油菜和拔节的小麦。我和两个妹妹,每人拿着一把油漆工刮腻子的那种小铲子,行走在田埂上。这正是挖荠菜的时节:再早的荠菜味道不够明显,而且不多;晚半个月,它又老了,不能再吃。
③小妹跟着纯粹是起哄,顺带做一些户外运动,大妹则是挖荠菜的主力。她跟外公外婆长大的,天生认得荠菜的长相,就是我这个当哥哥的也不得不服。一面挖,大妹一面讲解。但说实话,荠菜挺难辨别,认荠菜这件事,曾耗费了我好几年的时间。你说边缘是锯齿状吧,也不完全对,说像钥匙的齿牙,它的头又是圆的……当然,荠菜也有好辨认的时候——不过那时已经不能食用了——我指的是开了花的荠菜。荠菜开的花小小的,白色。在一本植物图谱(印象中为汪曾祺先生所绘)中我看到过,确实不打眼。花落结子,荠菜短暂的一生也就结束了。
④每次我们要挖满一篮子荠菜才会回家,我妈接过篮子开始择菜,择完只能剩下大半筐——主要因为我还是带回了诸如苦杩菜、灰灰菜等等一些近似野菜。
⑤荠菜也分两种,田埂上的和麦田里的。
⑥田埂上的伏地生长,每日光合作用充分,颜色略深,味道浓郁;麦田里的,也就是北京超市里卖的那种,碧绿油嫩,体形也大一些。前者适合做馅儿,后者更宜羹汤。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圆汤?每一种都能满足我们旺盛的肠胃以及馋猫般的味蕾。
⑦然而我们勤俭的妈,绝不会因为我们的劳动而牺牲口袋里的钱。她身边随处都能找到不买肉的理由,“这月家里财政紧张”,“今天太晚,卖肉的下班了”,“荠菜烩豆腐你没吃过吧”……我爹则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发明过摊荠菜饼、炝炒荠菜、荠菜蛋花汤……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给我们做过凉拌荠菜:把荠菜焯熟,盐去水分,佐以香醋、香油,一道凉拌便上了桌。一家人,居然也吃得山响。
⑧我注意过父亲放香油的动作,香油瓶是医院的盐水瓶改装的,我爹每次会在凉菜里倒入两滴或三滴,收回的时候,他会在瓶口轻轻舔上一下,然后做一个很满足的表情。
⑨不加配搭的凉拌显然不是烹饪荠菜最佳的方法。荠菜的香味很素,很窄,需要用动物油做牵引,它本身的香味才会彰显出来,进而无限放大,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喜欢用荠菜来包饺子、氽肉圆汤的原因。
⑩可能我们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吃过素炒荠菜、荠菜清汤以及凉拌荠菜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食欲,依然让我们甘荠菜若饴,以至于年复一年,我和妹妹们一到清明仍然有到城外挖荠菜的冲动。
后来,我和妹妹离开家乡,最后寄居北京。大概是十年前,大妹家买了房,孤零零的塔楼前面便是大片的麦地。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此时,超市里已经可以轻易买得到肉馅,那一天,我们以荠菜为主题,吃了饺子和冬瓜荠菜圆子汤,那种馨香让我们仿佛在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
春在溪头荠菜花。说得好,要体会春天,最好到乡野中去。稼轩词中的上句则是:“城中桃李愁风雨”。是啊,不能老呆在城市里,而要去乡下,有蓝天,有野花,没有沙尘,也没有堵车。
所以我准备收拾行装,回老家一趟,就今天,就走。
(选自《至味在人间》,有删改)
21. 阅读全文,补全思维导图。(3分)
22. 请完成下面的书摘卡,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4分)
书摘卡(一) 书摘卡(二)
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圆汤? 我爹则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发明过摊荠菜饼、炝炒荠菜、荠菜蛋花汤……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给我们做过凉拌荠菜:把荠菜焯熟,盐去水分,佐以香醋、香油,一道凉拌便上了桌。一家人,居然也吃得山响。
示例:“要挟”原指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这里指“我”和妹妹们挖来荠菜后,“强迫”父母给我们做美食,写出了“我”和妹妹们对吃肉的渴望。这是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_____________
23. 作者陈晓卿说:“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对作者这段话的理解。(4分)
24. 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理解。(4分)
所以我准备收拾行装,回老家一趟,就今天,就走。
写作(5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幸福有时候不说话,总在平凡里发着芽,就算日子偶尔有伤疤,也能从里面长出新枝桠”。幸福就是我们身边温暖质朴的真情,幸福就是沉醉书香阅读的体验,幸福就是追求梦想成长的时刻……幸福真实地存在于触手可及的眼前;存在于寻常烟火的画面。处处平凡,又处处伟大。幸福总能在每一个平凡又刻骨铭心的瞬间发芽,长出新的枝桠。成为我们回首过去的温暖,展望未来的灯塔。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选好角度,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或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答案】
1. C
2. B
3.删去“约”或“余”
4. B
“国潮”原指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潮流文化融合,打造出来的文创产品。有些“国潮”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元素,像茶颜悦色推出的印有中国古代名画的茶杯;有些“国潮”与文化 IP合作,像与故宫这样的文化IP合作而推出的“鹤喜觉色故宫荷包口红”。这些“国潮”都深受国人的喜爱。完成下面小题。
5.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有中国元素的产品越来越关注,对与文化IP 结合的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低。
6. ①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国潮定位”:②“国潮”既能体现传统,也能体现时尚,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③独立创造品牌,避免与他人产品同质。
7、A一行人(尼摩、尼摩等)遭遇鲨鱼
B冬妮娅 C示例一:为了党的事业,放弃个人幸福;示例二:信仰坚定,敢于牺牲;示例三:在个人幸福与革命事业发生冲突时,信仰坚定。
8、.示例1:我从《水浒传》中的鲁智深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鲁智深为救金翠莲父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拳打镇关西,帮其脱离困境。生活中,我也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面对班级中抄作业等不正之风,敢于挺身而出。
示例2:我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孙悟空重情重义,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多次遭受师父的误解,甚至被赶走,但他依旧忠心耿耿,一路降妖除魔,保护师父前往西天取经。我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在班级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总会尽我所能出手相助。
示例3:我从简·爱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简·爱是一个善良的人,在洛伍德学校看到海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会去安慰她;在海伦病重时,会去陪伴她。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在同学情绪低落时,会关心陪伴他(她)。
9、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 ②. 归雁入胡天
③. 从今若许闲乘月 ④. 拄杖无时夜叩门
⑤. 床头屋漏无干处 ⑥. 雨脚如麻未断绝
⑦. 山气日夕佳 ⑧. 飞鸟相与还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注意“酣、雁、漏”的正确书写。
10. C
11. 示例1:用拟人手法写“鹊”和“雷”。鹊羽未干说“衣犹湿”,“语”传达出鹊“迫不及待”的报晴之心,写出了鹊活泼可爱的情态;雷声没有马上消失说它是“气未平”。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抒发了雨后初晴的喜悦心情。
示例2:运用由近及远的写景方法。从近处墙头的喜鹊写到远处楼外的残雷,抓住富有雨后特色的景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初晴、清新自然的特点。
【答案】
12C
13D
14. D
15. BD
16. (1)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来看一看越军攻入吴国呢?
(2)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来在地下见伍子胥呢?
17. (1)面对邹忌的谏言,齐王说“善”,立即采取“三赏”的做法。齐国的兴与齐王的开明、乐于采纳谏言有直接关系。(2)面对伍子胥的谏言,吴王夫差不采纳,后来又杀死伍子胥。吴国的灭亡与吴王夫差的刚愎自用、不善纳谏、心胸狭窄、凶狠残暴有直接关系。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意为: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诚”,意为确实;“我得其地不能处”句意为: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与齐人相处。“处”,意为相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意动用法,认为……美/美丽。
B.代词,指越国的百姓/语助词,不译。
C.表承接关系/表转折,但是,却。
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与齐军在长勺交战”理解错误,根据“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可知,交战地在艾陵。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但也不能除去后患。
“今释越而伐齐”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中间不能断开。“虽胜”中“虽”是虽然的意思,作为一句话的开始,因此在“虽”前面断开。
所以断句为: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剌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字词:安:怎么;得:留下;之:主谓之间,不译。
(2)重点字词:如:如果;面:脸面;注意“于地下”是状语后置,翻译时注意正确的语序。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齐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邹忌用从自己的生活中比美的小事推至齐威王的治国大事去劝谏,现身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齐国的兴与齐王的开明、乐于采纳谏言有直接关系。根据“夫差不听”“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可知,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不善纳谏、心胸狭窄,最终亡国。
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与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与齐人相处,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完全役使。而吴国与越国接壤,道路相连,习俗一致,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就能够与越人相处,得到越国的百姓,就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亦如此。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但也不能除去后患。”
夫差不听。伍子胥提起衣服,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堂,一定会成为废墟了!”夫差兴兵伐齐,与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要杀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越军攻入吴国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扔到江里,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然后说:“你不会看到越军侵入吴国的!”
过了几年,越人攻破了吴国的国都,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伍子胥呢!”于是以巾盖脸自杀了。
18.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半导体、电视等重要技术发明,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这三次大的跨越对发明的带动作用和对生产力的巨大转化作用。
19. 散裂中子源是一种通过高能质子束去轰击重金属靶,发生散裂反应,从而产生高通量短脉冲中子束流的装置。
20. D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我们现在用的半导体、电视、手机、计算机、激光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都是以20世纪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列举了半导体、电视等重要技术发明,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材料一第二段“这三次大的跨越产生丰硕成果,在不断深入到物质微观结构新层次的研究过程中,物质结构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带动重大技术发明,转化成巨大生产力”。使说明更具体,更准确。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下定义。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这就需要专门产生大量自由中子的装置,可以通俗地称之为产生中子的‘工厂’。这样的‘工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反应堆中子源,还有一类是散裂中子源,它通过高能质子束去轰击重金属靶,发生散裂反应,从而产生高通量短脉冲中子束流”可概括出:散裂中子源是一种通过高能质子束去轰击重金属靶,发生散裂反应,从而产生高通量短脉冲中子束流的装置。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A.“反应堆中子源”有误。材料二第一段“国际上的先进中子源正在逐步从反应堆转向散裂中子源,因为其性能更好,而且安全性更高”该句中加点的“其”,指“散裂中子源”;
B.与原文不符,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中子具备一些特性,如不带电,但是有磁矩;能够探测原子核的位置,探测同步辐射所不敏感的轻元素,比如碳、氢、氧、氮等元素的位置;穿透能力非常强;
C.“这句话是说在物理学所有领域”有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物理学有一条基本规律,研究越小的尺度,需要越高的能量”;
故选D。
21 (1)童年时在家乡(2)摆弄(3)做/烧/烹饪
22. 令人发指,原指令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十分厌恶。这里指我对“我爹”没有做出我心中的荠菜美食的不满。写出了我当时内心的失望,这是贬义褒用,表现了爸爸的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也让作者的感情自然流露,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3. 再简陋的食物,如本文中说的素荠菜,即使是素淡得没有一点油水,因为有家人在,有与家人一起共度时光的故事在,这食物也让人难忘,让人怀念。
24. 结尾写出了“我”急切地想回老家的心情。因为老家有荠菜,有童年的温馨和美好的回忆,表达了“我”对荠菜的喜爱,对童年和故乡的深切怀念;老家有蓝天、野花,有美好的春天,没有城市的沙尘、堵车和喧嚣,隐含着作者对城市忙碌、喧嚣生活的厌倦和逃离,对纯净美好、闲适诗意生活的向往。
例文
幸福在身边的关爱里发芽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情,幸福是一种体验;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父亲送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妈妈传来的一声呼唤,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鲜花。仔细回味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才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早上起床,头晕晕乎乎的,但没怎么在意就去上学了。坐在教室里,头更晕了,感觉天旋地转的,脸色也变得煞白。同桌察觉到我的不对劲,紧张地问我怎么了,我挤出笑对她说:“没事,头晕,可能是发烧了。”她听了,就用手摸摸我的额头,吓了一跳,说我的头很烫。后来,她去帮我请假,带着我去医院,在她的宿舍里,她把药递给我,又端给我一杯热水。我望着她眼中关心的神色,心里暖暖的。那一瞬间,我是幸福的。 小时候,过马路时都是母亲拉着的。有一次,陪母亲上街买东西。回去时,我们手中拎了很多东西。要过马路时,母亲把手中的袋子都用左手拿着,右手习惯性地拉起我的手向马路那边走去。看着被母亲紧紧握住的手,心里泛起一阵阵的涟漪。那一瞬间,我是幸福的。
放学了,天空却下起了雨。早上匆匆忙忙地到学校时才发现忘记了带伞。我叹了一口气,在走廊上来回踱步。这时,一位老师拿着一把伞朝我走来。我礼貌性向老师打招呼,老师问我怎么还不回家,是不是忘了带伞了,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嗯”了一声。老师笑了笑,把手中的伞递给我,说:“这把伞你拿去用吧,我办公室里还有一把伞,快点回家吧,路上小心点。”我接过伞,笑着对老师说谢谢。伞上残留的老师手上的温度,使我的心也热热的。那一瞬间,我是幸福的。
回想着曾经的点点滴滴,强烈的幸福感顿时涌上心头。心,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暖流。原来,我一直被身边的幸福包围着。我笑了,发自内心的笑,发自内心的,幸福在身边的关爱里发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这里,“幸福”的定义非常广泛,但它被特别地置于“平凡”的语境中,提示我们要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去挖掘幸福的痕迹。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
2.选材构思:可以写记叙文,记一件事,在事中感受幸福;可以写生活中平凡的幸福:是出门时妈妈的一声叮咛,是失败时老师期待的目光,是离家千万里亲人亲切的问候,是领奖台的热泪,是晚归时家中柔和的灯光,是饥饿时爸爸温好的牛奶…还可以写经历过的人生幸福:儿童时,棒棒糖的甜,风筝的艳,花儿的香,母亲的被窝是幸福;少年时,七彩的幻想,知己交心,欢歌笑语是幸福;青年时,雨中漫步,摇曳的生日烛光,劳累后的小憩是幸福……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是真实的情感流露。这些生活中令人温暖的幸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记忆深刻,生根发芽。如果写几件事时,可采用加小题目或者分镜头的形式,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题目是“幸福在心里发芽”,这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要写到心理体会,所以心理描写是不能少的,而且最好是有一个专门的段落来写心理描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