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 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 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1.识记“睦、疾、与、分”等文言实词,巩固《礼记》的相关知识。
2.诵读短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
学习目标
《礼记》, , 经典著作之一,
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编纂的。
“三礼”: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 。
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
战国至秦汉间
戴圣
《礼记》《仪礼》《周礼》
《礼记》
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最高理想政治制度施行的时候
实行
孔子生活在变化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形式,它需要每个人都贡献出一分力量。
写作背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是。
指才干出众。
指品德高尚。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培养和睦气氛。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择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与,同“举”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用作动词,以……为亲。
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父母。
用作动词,以……为子。
子女。
有终老的保障。
……的人。
译: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
从外面把门带上。
兴起。
兴起。
作乱害人。
用门闩插上。
译: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合作探究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同“举”,推举。
同“鳏”,老而无妻。
通假字
男有分,女有归( )
大道之行也( )
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
古义: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故人不独亲其亲(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副词,仅,只是。
名词,老而无子。
合作探究

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 )
动词,杜绝,闭塞。
动词,用门闩插上。
一词多义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精读细研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2.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男有分,女有归”
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谋闭不兴盗乱不作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自由平等、安居乐业,这样理想的生活图景和大同社会非常相似,显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理念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康有为《大同书》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天下为公”
孔子的大同理想激励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而奋斗,你知道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上有哪些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或社会改革家吗?
合作探究
孙中山以“天下为公”为理想,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他深受《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天下为公”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即社会公正、公平,人人平等,共同享有权利和义务。孙中山的这一思想,与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的“天下为公”思想也带有他那个时代的印记,体现了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改革愿景。
孙中山认为,要实现“天下为公”,必须通过政治和经济的制度设计来实现。他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设计,如实行直接民权制、五权分立等,指在建立一个能够充分保障人民权利、实现政府高效运作的政府。这些制度设计体现了孙中山对“天下为公”理想的实践路径的探索和思考。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不仅是他个人政治理想的核心,也是他政治活动和社会改革的指导思想。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政治活动,将这一思想传播给广大民众,成为激励中国人民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重要精神财富。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概括主题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彩华章而奋斗。
学后感悟
《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6.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7.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8.来而不往非礼也。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太平盛世
令人神往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