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4张PPT)《礼记》大道之行也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新课导入整体感知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重点)2.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重点)3.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难点)整体感知——学习目标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选自《礼记 礼运》,该书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文章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请注意理解“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然后分析“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本文是孔子对学生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整体感知——创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 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祭祀名)宾,事毕,出游于观(读guàn,宫门前两旁的建筑物)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整体感知——相关资料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整体感知——相关资料“大道”在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是施行的意思。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文题解读整体感知——相关资料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男有分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矜寡孤独 货恶其弃于地也wéijǔmùguānfènwù整体感知——预习检查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jǔwùwùguānfènmù整体感知——预习检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整体感知——预习检查3.抽生朗读:读得声音响亮,字正腔圆整体感知——预习检查重点词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①大道:②之:③与:④修: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不译。jǔ,通“举”。培养。整体感知——疏通词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译文]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①亲:②矜:③寡:④孤:⑤独:⑥分:⑦归:第一个“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职份,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整体感知——疏通词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译文]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①恶:②是故:③谋闭:④乱:⑤贼:⑥作:⑦外户:⑧闭:⑨大同:wù,憎恶。因此,所以。奸邪之谋。指造反。指害人。兴起。泛指大门。用门闩插门。指理想社会。整体感知——疏通词句通假字①选贤与能 ( )②矜、寡、孤、独( )“与”同“举”,推举,选拔“矜”同“鳏”,老而无妻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故外户而不闭( )一词多义①为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②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用门闩插门杜绝,闭塞动词,是介词,为了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①讲信修睦(古义: ;今义: 。)②女有归(古义: ;今义: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 ;今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⑤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培养修改女子出嫁归来,归属门户口,门户等伤害偷东西的人兴起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词类活用①选贤与能(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才干出众的人。)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④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⑤盗窃乱贼而不做(动词用作名词,盗窃的事。)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句式1.判断句天下为公(“为”,表示判断)不必藏于己(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不必于己藏”)2.倒装句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成语积累1.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例句: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一天天完善,使鳏寡孤独也有了自己幸福的生活。2.物尽其用:各种东西的功用充分发挥出来。例句:这家工厂大搞综合利用,做到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3.夜不闭户:夜间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例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名句积累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整体感知——文言知识积累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全文的总括语。描绘了“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整体感知——理清结构精读细研分析讨论精读细研1.“大同”社会的社会纲领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天下为公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即德才兼备)。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对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精读细研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精读细研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精读细研3、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精读细研4.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精读细研5、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精读细研6.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精读细研7、讨论: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见解一: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精读细研见解二: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精读细研8、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精读细研9、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大同”与“小康”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水平。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精读细研陶渊明《桃花源记》康有为《大同书》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天下为公”10、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精读细研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男有分,女有归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5.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对偶精严,平仄相对,简洁凝练。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对比面对财物和力气付出的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句子结构、表意风格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达效果。精读细研——品析语言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概括主题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形式,它需要每个人都贡献出一份力量。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仅是将废纸拾进垃圾桶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也将会带来巨大的风气转变。学后感悟课堂小结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再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课堂小结——写作特点2.多用排偶句式。文章大多采用排偶句式,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课堂小结——写作特点3.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同”的特征。“是故谋闭……大同”,作者拿现实社会跟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这些在“大同”社会里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课堂小结——写作特点“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如今,“中国梦”也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追求,你看,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大同”社会的特征。课堂小结尽管课文中提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例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概括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总结全文,折射现实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拓展延伸《礼记》中的名言名句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2.择师不可不慎也。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7.玉不琢,不成器;不人学,不知道。8.来而不往非礼也。拓展延伸圣哲先贤话大同(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拓展延伸(3)康有为: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4)“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拓展延伸美轮美奂语出《礼记 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注:心讥其奢也。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拓展延伸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拓展延伸温文尔雅《礼记 文王世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唐代孔颖达疏:“恭敬而温之者,谓内外有礼,貌恭心敬,而温润文章。”“尔雅”:近于雅正。《史记 儒林传序》:“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后来四字成文,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聊斋志异 八 陈锡九》:“(锡九)至郡见太守,历述家世。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1)不知其旨也 旨: (2)虽有至道 至道: (3)选贤与能 与: (4)男有分 分: 味美。最好的道理。同“举”,推举。职分,职守。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2.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译文:知识掌握得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C.《兑命》曰“学学半”。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D.男有分,女有归。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A【解析】A项,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布置作业——课堂检测3.按照课文原句默写。(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 (2) ,教然后知困。(3)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5)是故谋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布置作业——课堂检测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2. 《礼记》中的思想和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一部分也演变为人们熟知的成语,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礼记》中的成语故事,相互交流。3、背诵本文。布置作业——课后作业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大道之行也》同步课件.pptx 大道之行也.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