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规范练5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选择题每小题3分)必备知识基础练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2024·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①~⑦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达到“碳中和”时,①②③⑤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等于④过程吸收的CO2总量B.④过程主要指光合作用,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关键成分是c和dC.d为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D.⑦过程大幅增强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增强④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2.(2024·河北唐山调研)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如表所示检测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DDT含量/(μg·kg-1)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A.DDT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复,不能被分解B.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C.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浓度越高,称为生物富集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3.(2023·广东卷)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考点二 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多选)某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土壤湿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A.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因变量是土壤的湿度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2024·广东肇庆调研)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可以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莺的种群密度C.黄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来自非生物环境D.为防止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机械防治6.(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蜜蜂白天取食花粉、花蜜的同时为油菜花传粉。为研究油菜植株结实率,某学校兴趣小组调查了农田蜜蜂传粉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蜜蜂数量受花粉、气候等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B.通过悬挂黑光灯调查蜜蜂种群密度C.油菜花散发的气味对蜜蜂来说是物理信息D.传粉昆虫不足时,可进行人工授粉提高结实率关键能力提升练7.(2023·辽宁卷)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若仅考虑P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中P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B.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两种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同等效果C.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D.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8.(多选)(2024·山东临沂模拟)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作出防御反应,该反应对猎物种群密度和繁殖力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探究其对不同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无人机对该种鼠类种群增长率的影响可知,无人机模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利用无人机进行的生物防治主要利用了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C.捕食风险加剧了低密度组的种内竞争,更多能量用于防御导致繁殖力降低D.对高密度组鼠害的防治,应在直接捕杀的基础上再施加捕食风险9.(9分)(2024·河南名校联盟)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部分生物,①②③为生理过程,下表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数据表(不考虑暂未利用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营养级 Ⅰ Ⅱ Ⅲ Ⅳ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kJ — 141.0 15.9 0.9呼吸消耗的能量/kJ 501.2 79.1 10.2 0.5(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 和 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②过程中碳元素存在形式的变化是 。 (2)图中D处于第 营养级,B和D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 ,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B灭绝,从能量流动关系的角度分析,短期内D的数量变化是 。 (3)据表分析,第Ⅱ营养级与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4)若该生态系统是果园人工生态系统,农民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这种信号属于 信息。该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有一定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参考答案课时规范练5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必备知识基础练1.A 解析 达到“碳中和”时,④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①②③⑤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⑦人类利用煤、石油等能源物质过程中排放的CO2,故达到“碳中和”时,图中①②③⑤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小于④过程吸收的CO2总量,A项错误。2.A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某些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中的循环,不是DDT这样的难以降解的化合物,DDT会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不会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项错误。3.B 解析 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虾池中有机碎屑含量增加,水体中N、P等无机盐增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A项错误;藻类作为生产者,在物质循环中占主要地位,B项正确;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项错误;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项错误。4.ACD 解析 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即土壤是否灭菌和土壤的湿度,因此可以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落叶中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1组和3组土壤灭菌,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组和4组土壤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只是在湿润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5.D 解析 为防止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生物防治,D项错误。6.D 解析 气候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项错误;黑光灯诱捕法可能会造成蜜蜂受伤甚至死亡,从而影响作物传粉,不能通过悬挂黑光灯调查蜜蜂种群密度,B项错误;油菜花散发的气味对蜜蜂来说是化学信息,C项错误;传粉昆虫不足时,可进行人工授粉增加受粉率,提高结实率,D项正确。关键能力提升练7.D 解析 水中P可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体内的含磷化合物会被分解,不会积累在食物链顶端,A项错误;由题意可知,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较好的效果,对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效果不大,B项错误;结合题干可知,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C项错误;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故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D项正确。8.AC 解析 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这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项错误;利用无人机进行生物防治,无人机的声音为物理信息,无人机飞行轨迹可作为行为信息,B项正确;捕食风险可明显降低低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进而减弱低密度组的种内竞争,其能量更多用于防御导致繁殖力降低,C项错误;由柱状图可知,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降低不显著,故应在直接捕杀的基础上再施加捕食风险,D项正确。9.答案 (1)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CO2→含碳有机物(2)三、四 捕食和种间竞争 增加(3)11.3(4)物理 间接解析 (1)碳可以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②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含碳有机物。(2)图中D处于两条食物链中,分别处于第三、四营养级,其中B、D之间既有捕食又有种间竞争关系,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B灭绝,则D的营养级会降低,D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加,之后保持稳定。(3)据表分析可知,第Ⅱ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1.0 kJ,第Ⅲ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5.9 kJ,故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00%≈11.3%。(4)音响设备发出的信号属于物理信息;该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