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物质的量——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物质的量——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量筒量取和容量瓶定容的正确操作。
2.建立配制溶液实验误差分析思维模型,并应用模型分析错误的量筒量取和容量瓶定容操作带来的误差。
【教学重点】
错误的量筒量取和容量瓶定容操作导致溶液体积的误差分析
【教学难点】
错误的量筒量取和容量瓶定容操作导致溶液浓度的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程
【引入】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典型的错误操作。
【展示图片】
【说明】左边的同学用量筒量取浓溶液体积时俯视刻度线,右边的同学用容量瓶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不正确的实验操作会给溶液配制造成误差。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这两位同学配制溶液的浓度偏大还是偏小。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做1 mol/L NaCl溶液配制100 mL 0.5 mol/L NaCl溶液的实验时,出现的典型错误作为问题的切入点,有利于引起学生反思实验存在的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量筒量取溶液俯视刻度线和定容时俯视刻度线这两种具有共性解决方法的问题合并分析,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类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解题思维模型。)
教学环节二、理论分析,明确方法
【讲解】溶液稀释前后,我们抓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建立等式。我们再将公式进行变形,利用变形后的公式就能进行溶液浓度的误差分析。
【展示】
【讲解】使c(浓溶液)增大(或减小)的因素,导致c(稀溶液) 偏大(或偏小);使V (浓溶液)增大(或减小)的因素,导致 c(稀溶液)偏大(或偏小);使V (稀溶液)增大(或减小)的因素导致 c(稀溶液)偏小(或偏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掌握溶液浓度误差的分析方法,实验中的错误操作能通过公式分析误差,授人以渔。)
【分析】展示之前的两张图片,左边的同学量取浓溶液时俯视刻度线,影响的是浓溶液的体积,右边的同学在容量瓶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影响的是稀溶液的体积。
(设计意图:根据推导公式,有三个因素均能影响最后配制溶液的浓度,所以要明确两位同学的错误操作影响的是什么,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逐步理解公式的应用。)
教学环节三、实验实践,建立模型
【播放视频】视频内容为量取50 mL溶液的正确的操作方法,错误的操作仰视和俯视对溶液体积的影响。
【讲解】正确的操作是视线、刻度线和凹液面在一条水平线上,我们所取溶液的体积是正确的。如果俯视刻度线,液面会低于刻度线,造成溶液的体积偏小。如果仰视刻度线,液面会高于刻度线,造成溶液的体积偏大。
【展示】
(设计意图:如果只是简单作图分析,学生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图应该这样画,所以在设计时,通过实验情境再现,用量筒演示正确操作和错误操作,直观显示错误操作对溶液体积的影响,再将这个实验操作转化图示,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模型,理解方法的应用。)
【讲解】第一位同学量取浓溶液时俯视,根据图示,浓溶液的体积偏小,根据公式分析可知,浓度应偏低。第二位同学定容时俯视,分析方法和量筒量取溶液是相同的,俯视导致稀溶液体积偏小,根据公式,浓度应偏高。
(设计意图:利用建立的图示模型,学生迁移应用至容量瓶定容,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迁移应用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
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巩固所学
【小结】总结配制溶液的误差分析方法:①明确计算公式②明确哪些变量对浓度(计算结果)的计算会产生影响③错误的操作影响了哪个变量④带入计算公式。
【展示】
(设计意图:利用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配制溶液的误差分析的一般方法,建立思维模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