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
亲爱的同学们,为进一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班级语文学习小组决定组织开展“漫步诗画山河,赓续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 以下是小语为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手抄报,请你帮忙完成各板块中的诗句和字音字形。
人与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
鸠鸟相依,山水起兴 关关雎鸠,(1)________。(《关雎》) 天涯海角,心意相通 (2)________,(3)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缘林而行,山水相依 (4)________,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望穿狭水,逆流追寻 (5)________,道阻且长。(《蒹葭》) 水波浩渺,波澜壮阔 (6)________,(7)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潭水清澈,游鱼灵动 潭中鱼可百许头,(8)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巍巍高山,chán chán(9)________流水。追sù(10)________诗歌的源头,漫步于诗文林苑。山水体裁诗文虽历经演变,但钟情山水的情怀不变。人们通过品读山水,领悟世事的兴(11)_________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摆脱束缚(12)_________,寻觅自己的精神家园。
2. “山水藏诗意,文字载春秋。”让我们以精准的词语为舟楫,划向语言表达的澄明之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 这场地震的破坏力令人叹为观止,整座城市瞬间化为废墟。
B. 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而同学们还沉醉在老师美妙的故事中。
C. 公园里,老人们怡然自乐地举办拔河比赛,加油声此起彼伏。
D. 这家书店角落里的冷门诗集早已无人问津,封面上落满了灰尘。
3. 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1)上联:_________①_________;下联: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分门别类辑古诗”环节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
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③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李商隐《菊》)
以上诗集名称拟定为《花间集》,请你为下面几首诗拟定一个诗集名称。
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诗集名称:(1)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以上两个诗集中任选一个,补充一句并写出作者及出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位诗人(不得再用示例中的诗人),仿照示例,与他(她)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例:苏轼,你经历了官场坎坷,被贬官后,你依然能高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你的豁达情趣、旷达胸怀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力量。

(一)古诗阅读
6. 丹阳①送韦参军②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释】①丹阳:地名,今属江苏镇江。②参军:古代官名。
(1)诗歌前两句点明了送行的时间、地点和友人出行的方式,诗人巧妙地运用拆字法,明写秋而隐写_____,耐人寻味。
(2)“寒鸦飞尽水悠悠”与《诗经 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都有“悠悠”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情感相同吗?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文阅读
虎丘记①
[明]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④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⑤,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选自《哀中郎集笺校》,有删改)
【注释】①万历二十三年(1595)作者曾任吴县令,期间六次游览虎丘。万历二十四年,解职离吴前,留连虎丘胜景,写下这篇描写吴中民俗的散文。虎丘,苏州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有虎来踞其上,故名。②蔀屋:蔀屋:草席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这里指贫民。③交衢:上虎丘的大道。④妍媸:美丑。⑤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7. 请写出下列加点字注释。
(1)虎丘去城可七八里____________
(2)而中秋为尤胜____________
(3)从千人石上至山门____________
(4)余因谓进之曰____________
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
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10.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是( )(多选)
A. 第①段首先交代了虎丘的方位,虽“其山无高岩邃壑”,却因其“近城”而吸引众多游人。由此作者确定了审美重心,不在林泉岩壑,而在游人旅客及他们纵游虎丘的情景图画。
B. 第②段“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三句,作者以比喻兼夸饰的描绘,分别从游人密度之大、歌者数量之多、饮酒场面之盛三个角度,生动描绘出虎丘中秋游客如云的盛况。
C. 第③段月夜赛歌场面的描绘,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几个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连带出一幅幅动人画面;场面由喧闹而转向幽静,突出了赛歌的紧张而快乐。
D. 第④段作者从“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的情景中,感受到封建社会官吏的“横行气盛”和封建官差的“庸俗粗野”,表现了作者对于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也是作者呈请解官的重要原因。
(三)名著阅读
[甲]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说文解字>第一》)
[乙]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诗经>第四》)
[丙]
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刘韶《文心雕龙·比兴》)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离言写物,赋也。
——(钟嵘《诗品》)
11. 阅读选段并结合《经典常谈》,下面解说正确的是( )(多选)
A. 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 “人”“言”为“信”,“信”是会意字,“江”“河”是指事字。
C. 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D.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12. 根据丙材料,结合《蒹葭》《关雎》《回延安》(任选一首诗),举例分析比兴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13. 你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及其成果。请结合名著读书方法做具体阐述。
【小贴士】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浏览跳读”法、“选择性阅读”法……
(四)小说阅读
微弱的光亮
黄海子
①晚上7点,我在盘山公路上开着车。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②我们此行的车上共有三人。我把车停在路边,下了车,坐在副驾驶的大姐也随我下了车。“这天气真是的……”大姐说。“要不我们回吧?这大雾确实不能再往前了。”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③没有风,路边看不见的树滴滴答答地滴着水。公路上除了我这辆车,再没有车驶过。我感觉浓雾里那些细小的雾的颗粒,慢慢地钻透我的衣服,贴上我的皮肤,我感觉到了隆冬才有的寒冷。而滴答的水声,让整个夜显得孤寂又没有生气。
④大姐是我不久前才认识的,60岁左右,人清瘦但很精神,我们同在一个助学群里。我们此行是去山里的一所学校开展调查,调查那里有多少孩子需要资助。
⑤我们在小镇上吃午饭的时候,同行的另一个人告诉我,他是冲着大姐的“精神”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他说,大姐早就退休了,老公走得早,孩子在国外生活,接她去国外定居,她去了不喜欢那边的生活,一个人跑回国来了。跑回来的原因还有一个,她想聚一帮人,在她有生之年,资助一些需要资助的学生。
⑥车上的人见我和大姐有一阵没说话了,便放下车窗喊我们:“大姐,你们两个上车来商量。”我和大姐上了车,大姐问我:“导航上我们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我说:“还有5公里国道、3公里村道。要是没有雾,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到达。”同行的另一人搭话:“我们往回走,到镇上有多远?”我说:“距离与到目的地差不多。”大姐见我们都想要返回,急忙说:“不能返回!”我和同行者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大姐说:“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出发前给学校的老师打了电话,叫他把需要资助的孩子和孩子家长都叫到了学校。山里孩子的家离学校都不近,答应了他们,就要守信。还有一个原因,明天一早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调查,我们拖一天,其他学校的孩子就会多一天期盼。”
⑦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转过身对坐在后面的同行者说道:“你不会开车,我虽然会开,但是眼睛不好,这样吧,我们两个下车去用手机电筒给车照路,连着车灯的光,我想应该看得见路,我们能早些到。”然后对着我说:“你慢慢开车跟着我俩,你看如何?”
⑧我不同意,决意要大姐开车。最后大姐生气地说:“我知道你为我好,可是我眼睛真的不行了,从车玻璃看出去只看得到雾,一点路面都看不到,所以这车必须得你开。”
⑨正当大姐和同行者下车准备给我照路的时候,大姐的电话响了。是学校那边打过来的。大姐在电话里说:“不用不用。我们在公路上,雾是很大,我们开得慢,麻烦你们多等我们一会儿,不用来接我们,更不用来给我们照亮,我们开慢些就行,我们一定会到……”大姐接完电话,就下车给我照路去了。
⑩我随着大姐的身影,慢慢地开车往前行。凭脚下加油的力度,我断定我们到了一个很陡的上坡路。突然,我看见大姐的身子一晃,整个人栽倒下来,朝着车头滚了过来。我吓得有些手足无措,急忙停车去查看状况。准备扶大姐的时候,她自己却站起来,嘴里嘟哝着:“这该死的石子,我踩石子上了,溜了脚。”
大雾里,大姐身裹雾气,拍了拍身子,倔强地继续探路。在她拍身子的时候,那些裹在她身上的雾变得缥缈起来。
我刚上车,恍惚听到了呼喊大姐名字的声音。再仔细听,是很多声音在呼喊大姐。慢慢地,有微弱的光亮从陡坡往下缓缓下来。先是昏黄的几颗,然后是昏黄的裹着雾的大团,继而是几大束,在雾气里格外明了。
是老师、学生、学生家长来接我们了。那段被雾埋没的路,一下子就明亮宽敞起来,我的眼睛却因为他们的到来而模糊了……
多年后,大姐在大雾里说的一句话,一直像那天大雾里的微光一样照亮我前行的路。
她说:“哪怕微弱得只有丁点的光亮,连起来,就能照亮人前行。”
(选自《党员文摘》,有删改)
14. 第②段和第⑦段都写到了大姐的“沉默”,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描述大姐当时的内心活动。
(1)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2)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
15.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表格。
环境描写 主要作用 探究小结
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1) (3)请对如何写好环境描写提出两点建议。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节选自《社戏》) (2)
16. 文末,大姐说:“哪怕微弱得只有丁点的光亮,连起来,就能照亮人前行。”请你参考例句,完成仿写。
从微光聚成明亮,连起来,是团结的光芒;
从春花走到冬雪,连起来,是岁月的悠长;
_____________,连起来,______________。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除了诗词之美,咱们祖国还有文化之美。其中,民俗文化是中国式浪漫,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佳节,我们都会沉浸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如端午赛龙舟、除夕吃饺子、元宵赏花灯、中秋赏明月。说不定,你还参与过剪纸、国画、京剧、舞狮等民俗文化艺术活动。
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你一定感受到动人心弦的亲情、友情,体会过文化之爱、爱国之情。
请以自己参与过的某项民俗活动或某种民俗艺术为内容,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并运用心理描写写出心理历程;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书写认真、工整。
八年级语文 参考答案
亲爱的同学们,为进一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班级语文学习小组决定组织开展“漫步诗画山河,赓续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题答案】
【答案】 ①. 在河之洲 ②. 海内存知己 ③. 天涯若比邻 ④. 林尽水源 ⑤. 溯洄从之 ⑥. 气蒸云梦泽 ⑦. 波撼岳阳城 ⑧.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⑨. 潺潺 ⑩. 溯 . xīng . fù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 ①. ⑤ ②. ④ ③. ②
【4题答案】
【答案】 ①. 诗集名称:《山水集》 ②. 补充诗句及出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5题答案】
【答案】示例:杜甫,你经历了战乱流离,却仍能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句,你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力量。

(一)古诗阅读
【6题答案】
【答案】(1)愁 (2)本诗中,天色已晚,寒鸦飞尽,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中的“悠悠”表面是写江水悠悠流淌,实则是写诗人因与友人别离而生的忧思不尽。《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悠悠”指“深思的样子”,表达了女子对恋人深深的思念和爱意,以及久候恋人不至而产生的失落惆怅。
(二)古文阅读
【7~10题答案】
【答案】7. ①. 距离 ②. 尤其 ③. 从……到…… ④. 对……说
8. 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
9. 每到这一天,全城的人全都出门,携手并肩而来。 10. AC
(三)名著阅读
【11~13题答案】
【答案】11. ACD
12. 示例:《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蒹葭起兴,描绘了一幅凄美景象,渲染了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3. 《诗经》是古代诗歌的源头,通过阅读《<诗经>第四》,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最初形态和特点;《<辞赋>第十一》介绍了辞赋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阅读可以了解诗歌向辞赋的演变过程;《<诗>第十二》介绍了诗歌的发展历程,通过阅读可以了解诗歌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三者结合阅读,可以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四)小说阅读
【14~16题答案】
【答案】14. (1)大姐可能在思考是否应该继续前行,她对不能按时到达学校感到焦虑,同时也对大雾中的行车安全感到担忧。(2)大姐可能在思考如何说服我们继续前行,她坚定地认为不能失信于孩子们,同时也对自己的决定感到责任重大。
15. (1)渲染了山路的雾大、浓重,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为后文写行车困难和大姐坚持前行做铺垫。(2)渲染了夜晚的宁静和月色的朦胧,突出了环境的美好,为后文写社戏的欢乐氛围做铺垫。(3)环境描写要符合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能够烘托人物的心情和性格特点;环境描写要细腻生动,能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6. ①. 示例:从微光聚成明亮,连起来,是团结光芒; ②. 从春花走到冬雪,连起来,是岁月的悠长;从日出到日落,连起来,是生活的轮回。

【17题答案】
【答案】例文:
舞狮,点燃心间的火焰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星星,而那次参与舞狮的经历,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它不仅让我领略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更在我的心间点燃了一团炽热的火焰。
春节前夕,村里传来要举办舞狮表演的消息,这可把我乐坏了。我从小就对舞狮充满好奇,那灵动的狮子,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当听说还招募小演员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训练的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舞狮的不易。师傅告诉我们,舞狮讲究的是配合与默契,舞头的要灵活,舞尾的要稳健。我被安排在舞尾的位置,本以为只是跟着跑就行了,可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每次我和舞头的小伙伴配合时,不是动作不协调,就是跟不上节奏,没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
看着其他小伙伴们认真训练的样子,我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身体的疲惫让我想放弃;另一方面,我又不甘心就这样半途而废,毕竟这是我一直期待的机会。这时,师傅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孩子,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下去,你一定能行。”师傅的话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心,我在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我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都早早地来到训练场地,认真揣摩每一个动作,努力与舞头的小伙伴磨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动作也越来越娴熟。
终于,到了表演的那一天。当我和小伙伴们身披狮皮,走上舞台时,我的心紧张得砰砰直跳。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镇定。
锣鼓声响起,我们的狮子瞬间“活”了起来。我能感觉到自己和舞头的小伙伴仿佛融为一体,随着节奏跳跃、翻滚、扑腾。观众们的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我的心里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之前训练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表演结束后,我站在舞台上,望着台下热情的观众,心中感慨万千。这次舞狮的经历,不仅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团结,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那舞动的狮子,就像一团火焰,点燃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将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勇敢地面对挑战,传承和发扬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