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范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范例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范例
【格式要求】
观点:观点明确。(观点要用肯定陈述句+评价,不能是疑问句或者否定句,也不能只写历史事件或历史史实。观点要指向简洁,字数不宜过多)
论述:史论结合(史实(背景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影响/评价/地位;围绕观点寻找历史史实,找2~3个史实。历史史实要真实,史论结合。)
结论:总结升华。(将论述内容用一两句话进行简短的总结,并对观点进行升华)
1、主题:开放【相关事件: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
观点:开放促进繁荣,闭关导致落后。
论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6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明成祖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结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因此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观点:开放促进繁荣,闭关导致落后。
论述: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亚洲、非洲、欧洲的国家都有往来。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交流等,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也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宋朝也罗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并且政府设置机构--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宋元时期,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宋朝商业的繁盛和文化的大发展然而,清朝为了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以及沿海人民与外国经商,采取闭关政策,这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结论:开放使国家兴旺、繁荣,闭关导致国家落后。
2、主题:制度建设。【相关事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
观点:制度的创新推动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论述:在沿用隋朝制度的基础上,唐朝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封建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关系融洽,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持续发展,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通过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开创行省制管辖辽阔的疆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
结论:制度的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 主题:杰出人物【相关人物:鉴真、玄奘、郑和】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
论述: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十多年后返回大唐,带回大量佛经,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该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多次东渡日本,前5次失败,第6次成功,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结论:杰出人物促进中外交流。
4. 主题:君主专制 【相关事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观点: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经历了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
论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通过这些措施,使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结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清朝时达到顶峰。统治者应该从国情出发,采取适合本国的政治制度,不断促进国家的发展。
5. 主题:中央集权【相关事件:宋朝重文轻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观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论述:元朝为了实现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实行,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结论: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统治者应该从国情出发,采取适合本国的政治制度,不断促进国家的发展。
6. 主题:民族交融【相关事件: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辽金西夏宋和与战、元朝边疆治理、清朝对西藏、新疆、台湾的治理】
观点: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论述:唐朝时期,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进藏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之间交流互鉴,民族间的交融继续发展;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后,境内产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清朝时期,清政府通过册封、战争等手段,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
结论:中国古代各民族在发展中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势。
观点: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论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交融。
结论:民族交融有利于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7. 主题:文明交往【相关事件:四大发明】
观点:中华文明推动人类进步发展。
论述: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的使用,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
结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观点: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论述: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带回并翻译大量佛经,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
结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8. 主题:经济 【相关事件:经济重心南移、宋元对外贸易、明朝商帮的出现、清朝人口的增长】
观点: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
论述:宋朝时期,南方成为粮食主要产地。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我国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明朝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明朝商业繁荣,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晋商、徽商。
结论:我国封建社会从宋朝到明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呈现持续发展状态,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9. 主题:西藏、新疆、台湾 关键词:边疆治理
【相关事件:西藏:元朝宣政院+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新疆:西汉西域都护+元朝北庭都元帅府+清朝平定叛乱、设伊犁将军 台湾:元朝澎湖巡检司+清朝设台湾府】
观点: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为了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清朝设台湾府,后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在西藏地区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准噶尔叛乱,巩固了西北边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结论: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管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