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虽有佳肴》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虽有佳肴》同步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及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虽有嘉肴》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设计说明
新课导入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指的是什么?
新课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重点)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难点)
3.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重点)
4.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整体感知——作品介绍
叔叔:戴德
侄子:戴圣
整体感知——作品介绍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 “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
《礼记》全书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多用短小生动的文章阐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整体感知——作品介绍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本文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
整体感知——创作背景
“虽有嘉肴”的意思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这是选文的第一句话,以此为题目,简单易记。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读准字音
弗食 嘉肴 兑命 自强
学学半 教学相长

zhǎng
jiā yáo
qiǎng
yuè
xiào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精当的议论文,朗读时应以平调为主,语速宜舒缓。
部分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示例: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其/此之谓乎!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yáo
yuè
xiào
qiǎnɡ
jiào
jiāo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抽生朗读,读准停顿
全班齐读,读准节奏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所以
困惑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整体感知——翻译文意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同“敩”,教导
表示推测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整体感知——翻译文意
(1)通假字
《兑(yuè)命》曰:“学学半”。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整体感知
文言知识积累
(3)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 。)
然后能自强也(古义: ;今义: 。)
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虽有至道 (古义: 。今义: 。)
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
味美
旨意
勉励
强大,强盛
困惑
困难
即使
虽然
促进
增长
整体感知
(4)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
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精读细研
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申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用类比的手法,浅显易懂;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同时也从反面论证了不学的危害。进而引出教与学的关系。
精读细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类比



德馨

陋室
精读细研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教后知困
学后知不足
类比手法: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精读细研
对比、类比的差别
1、对比:比较的事物是相反、相对的,是用此物衬托彼物。重在揭示事物间的差异。
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贵族人家里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2、类比:比较的事物是相似、类似的,是用此物引出彼物。重在展现事物间的共性。
如: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要尝试过、经历过才知味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要经过培养﹑锻炼,才能成材、明理)
精读细研
对比 类比
特性 比较的事物 是相反、相对的 比较的事物
是相似、类似的
目的 用此物衬托彼物 用此物引出彼物
倾向 揭示事物间的差异 展现事物间的共性
举例 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理。
精读细研
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精读细研
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精读细研
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精读细研
探究主旨
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精读细研
分析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教学相长
(中心论点)
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
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类比论证
精读细研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
教学相长
学学半
相同点
不同点
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
精读细研
中心论点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学相长”
“学学半”
论据,是用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主从关系
精读细研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精读细研
4.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精读细研
5.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精读细研
6.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第一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第二组
类比论证,导出议题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情境
精读细研
第三组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
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
精读细研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明确主旨
课堂小结
感悟一:《虽有嘉肴》启发我们应重视实践,学到的道理应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感悟二:《虽有嘉肴》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将努力以此指导我的人生。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逻辑严密。
先是强调要学习,要实践;再指出“学”和“教”的作用;接着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对偶严谨。
《虽有嘉肴》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受与别人分享。
课堂小结
人们不断地学习先人的知识,并总结出新的知识,才创造出今天高度文明的21世纪社会。只有学才能拓展我们的视野,也只有学才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学习要注意积累。只要我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学习,就一定能取得成效。
课堂小结
文章层次清楚,推理论证环环相扣,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让我们领会了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道理。大家今后在课堂学习中认真听讲的同时,也要积极和老师交流,与老师共同进步。
课堂小结
虽有嘉肴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不学,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自反
教——知困——自强
教学相长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积累拓展
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②择师不可不慎也。
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积累拓展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积累拓展
翻译下面短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 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积累拓展
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2)然后能自强也( )
(3)《兑命》曰“学学半”( )
返回
因此,所以
勉励
同“敩”,教导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1、背诵并默写《虽有佳肴》。
2、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一。
3、 读一读《礼记·学记》中的格言警句,借助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感谢聆听
敬请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