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9.2 液体压强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教科版9.2 液体压强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2 液体压强 教学设计
课题 9.2 液体压强 单元 第九章 压强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压强章节的核心内容,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来探究液体压强的特性。我们会仔细观察液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容器壁的作用力,从而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公式。此外,我们还将学习连通器的原理及其应用,通过这些实际应用来加深对液体压强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液体压强知识体系,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液体压强本身,而且为学习后续的大气压强以及流体力学等更高级的物理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2新课标要求 2.2.8 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知道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了解液体内部有压强,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的特点,能用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会使用微小压强计比较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了解如何利用“理想液柱”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能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及原理,并能举出一些常见连通器的实例,了解连通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1.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公式 p=ρgh
2.掌握连通器原理及应用
科学思维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控制变量法思维
2.运用理想液柱模型推导压强公式
科学探究
1.会使用微小压强计测量液体压强
2.经历 "猜想 - 设计 - 验证" 的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解释生活现象(如潜水服、船闸)
2.增强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对固体压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他们能够熟练地解释固体压强的原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学习液体压强时,他们往往发现液体压强的流动性特点难以把握,这导致他们在理解液体压强时容易将深度与高度的概念混淆。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一认知障碍,通过实际的物理实验来直观展示液体压强的特性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亲眼看到液体压强是如何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以及液体压强与容器形状的关系。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液体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 1. 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的推导与应用
3. 连通器原理及应用
难点 1. 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2. 液体深度的理解与公式应用
3. 连通器原理的理论推导
材料准备 微小压强计、U 形管、玻璃管、橡皮膜、水、盐水、多媒体课件、帕斯卡实验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帕斯卡裂桶实验视频
2. 展示深海潜水服图片提问:为什么需要特制服装?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激发兴趣,引发认知冲突
讲授新课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 演示实验:
- 展示底部和侧壁带橡皮膜的透明容器,缓慢注水,引导观察膜的形变程度
- 提问:为什么底部膜比侧壁膜凸出更明显?
2. 分组实验:
- 提供微小压强计、烧杯、水、盐水
- 引导学生完成三组探究:
① 同一深度不同方向(旋转探头)
② 同一液体不同深度(调整探头位置)
③ 同一深度不同液体(水与盐水对比)
- 要求记录 U 形管液面高度差,绘制数据表格
3. 数据分析:
-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数据,引导归纳结论:
①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 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③ 相同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二、液体压强公式推导
1. 模型建构:
- 用动画展示 "理想液柱" 模型(底面积 S,深度 h)
- 提问:液柱的体积、质量、重力如何计算?
2. 理论推导:
- 推导压强公式:
Fp =G=mg=ρVg=ρShg=SF =ρgh
- 强调公式中 h 是深度(从自由液面到研究点的垂直距离)
3. 深度概念辨析:
- 展示不同容器图片,提问:
① 图中 A 点深度是多少?
② 潜水员在 30m 深处受到的压强由哪些因素决定?三、连通器原理及应用
1. 实验演示:
- 展示连通器(U 形管装水),改变一端水位,观察另一端变化
- 提问:为什么最终液面总是相平?
2. 理论分析:
- 用液片模型分析连通器底部压强平衡条件
- 推导公式:ρ1gh1 =ρ2gh2 (当ρ1=ρ2 时h1=h2 )
3. 生活实例:
- 展示船闸工作动画,分析 "闸室 - 上下游" 连通器结构
- 提问:如果连通器倾斜,液面还会保持相平吗? 观察实验并回答: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2. 分组实验并记录数据,小组讨论现象规律
3. 参与数据分析,总结影响因素跟随教师推导步骤,完成笔记
2. 分组讨论:
"为什么深度是 h 而不是高度?"
"如果液体密度变化,公式如何调整?"
3. 完成深度判断练习,标注图中各点深度1. 观察实验并思考:
"连通器两边液体高度相同的原因"
2. 参与公式推导,理解平衡条件
3. 分组讨论:
"茶壶倒水时如何利用连通器原理?"
"下水道反水弯如何防止异味?" 通过对比实验突破 "方向性" 认知误区,用控制变量法培养科学思维通过物理模型培养抽象思维,结合实例强化深度概念通过液片模型将抽象原理具象化,联系实际增强应用意识
课堂练习 1.关于压力、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竖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B.压力是由物体重力产生,大小总是等于重力C.液体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D.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中的h指待求点在液体中所处的高度2.如图所示,A、B两个内径相同的玻璃管内盛有同种液体,当A管竖直,B管倾斜放置时,两管液面等高,则( )A.A、B两管中液体的质量相等B.A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比B中大 C.A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比B中小D.A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比B中相等 3.我国自主建造的世界上压力最大的8万吨多向模锻压机锻造大型工件时,对工件的压力为8×108N,与工件的接触面积为4m2,则工件承受的压强相当于( )A.2km高水柱产生的压强 B.4km高水柱产生的压强C.8km高水柱产生的压强 D.20km高水柱产生的压强4.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圆柱形容器中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并且液面相平,如图所示,比较A、B两容器底部受到液体产生的压力FA、FB和压强pA、pB的关系(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有( )A.FA=FB, pA>pB B.FA=FB, pA<pB C.FA>FB, pA=pB D.FA课堂小结 5
板书 第九章 液体压强
一、特点:底、壁、各方向、深度、密度
二、公式:p=ρgh(h 为深度)
三、连通器:原理与应用)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 观察生活中的连通器实例
2. 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液体压强差异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1. 帕斯卡实验视频突破时空限制
2. 动态课件演示液柱模型推导
3. 虚拟仿真实验辅助探究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发现,学生对 "深度" 概念的理解存在显著偏差,尽管通过动画演示和对比练习强化,仍有 30% 学生误将容器高度作为 h 值代入公式。对此需增加 "同一容器不同点深度标注" 专项训练,使用透明容器现场演示探头测量不同位置的压强值。连通器原理的抽象性导致学生解释船闸工作过程时存在逻辑断层,后续将补充 "船闸分级水位变化" 分步动画,并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船只通过流程。实验探究环节发现部分小组缺乏自主设计能力,需通过 "猜想验证计划表" 明确变量控制要求。公式推导中 "液柱重力等于压力" 的转化存在理解障碍,拟增加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深度液柱等效重量的小实验。分层教学工具使用率不足,需将推导流程图卡改为课堂即时练习填空卡。虚拟仿真实验缺乏真实操作体验,计划增加家庭小实验如用塑料瓶制作连通器。评价机制侧重书面计算,将设计 "实验方案设计评分表" 进行过程性评价。跨学科联系薄弱,拟补充潜水员减压病等案例分析,强化生物与物理学科融合。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可系统提升学生概念理解、探究能力及跨学科应用水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