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级高一下学期3月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学史上很多爱国题材的经典作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产生并以其为旨归。
B.文学经典之“道”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的一些潜在内核化为的准则与范式。
C.技者,技术与技巧也。对创作者来说,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熟练掌握“技”。
D.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审美旨归总体上是一致的。
B.儒家、道家对和谐的追求内容有异,但都对文人的审美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履行裁判职责的是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
D.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投身时代洪流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中涉及的儒家思想无关的一项是(3分)
A.仁以为己任。 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创作者应如何悟“道”才可能创作出经典作品?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嘱咐 孙犁
①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②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③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仿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④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⑤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⑥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⑦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⑧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通过写水生夫妻间的深厚情谊,表现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对敌人的仇恨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B.久别重逢,互诉想念,却听说水生明天就要去参战,女人呆了,这一写出了女人失望、怨恨、不舍的复杂内心。
C.水生嫂的叙述中,水生爹是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的老人,他倾尽所能、全心全意地守护着家人。
D.水生嫂不顾危险把冰床撑得飞快,是因为她想赶快把丈夫送到战场,赶快打走敌人,这样才能快快回来见面。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根基,糅进浪漫主义情调,符合孙犁诗化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
B.第⑦段中的环境描写,隐含着女人的美好心愿,也预示着水生此去将胜利回来。
C.小说多用对话的叙述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折射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D.第②段白布鞋这一细节,为后文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作铺垫。
8.孙犁塑造了众多农村青年女性形象,对其内心的成功刻画是一大特色。请梳理本文中水生嫂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请概括水生嫂的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3分)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
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不相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
14.“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送韩侍御①之广德 【唐】李白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②酒与君倾。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③。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 ①韩侍御,即韩歆,公元758年被贬,由殿中侍御史去广德。②贳,赊欠。③泉明,即渊明,陶渊明。唐朝避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诗从体裁看,都是七言绝句;从题材上看,都是送别诗。韩侍御和裴郎中,都是作者用官职来称呼友人。
B.李诗首句说作为往日官服的绣衣不值得引为荣耀,意味着其代表的职权也是如此,借此表达对韩侍御官场生活的否定。
C.刘诗“人自伤心水自流”,两个“自”字,把本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水流无情衬托人之“伤心”。
D.刘诗末句是想象分别后的情形,“青山万里”紧承上句“更远”,同时和“孤舟”形成对比,极写裴郎中旅途的孤寂。
16.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李白“天才豪逸”,请比较两首诗歌,简要分析李诗的豪放飘逸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话·先进》中,公西华在谈自己的志向之前,先谦虚的说:“ , ”。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 , ”,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3)花与鸟既是传统绘画作品中重要题材,又常在古代诗歌中同时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6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生活得自由而快乐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然而,如今有些人滥用了“自由”,他们将“自由”建立在了损害他人利益、破坏社会秩序、危及别人生命财产安全之上。不是吗?有的人为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在网络上“自由”地胡说八道、造谣诽谤;有的人为图一时之快,在名胜古迹处“自由”地胡写乱画、肆意涂鸦;有的人为贪一己之好,在城市中“自由”地喂养明令禁养的犬只,以致咬伤咬死路人……显然,这些人的“自由”,违背了社会公德,甚至触犯了法律底线。
在我们身边,相关的案例 A 。比如,有的游客将“到此一游”刻在埃及神庙的浮雕和湖北武当山景区石壁之上,受到了法律的惩罚。显而易见,任何 B 、损人利己的无度“自由”,都为文明社会所不容。
诚然,欲使人们做到自由有“度”,就应广而告之,使人知晓其“度”。欲使人做到自由有“度”,还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其“度”。当今时代变化很快,新情况不断出现,新问题 C 。①唯有使形势发展跟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②才能让有关部门面对新问题有法可依,③让社会大众面对新情况有法可循,④也让别有用心者在严酷的法律法规面前无空可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A: B:   C: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21. 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之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构怨于诸侯 ④未之有也 ⑤以吾一日长乎尔
⑥异乎三子者之撰 ⑦敢以烦执事 ⑧天下可运于掌 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A. ①④/②③⑥⑩/⑤⑦⑧/⑨ B. 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⑩/⑨
C. ①②/④⑨/③⑥/⑤⑧/⑦/⑩ D. ①②④⑦/⑤/③⑥⑧/⑨⑩
22. 下列选项中的划线的词词类活用与例句中的用法全都一样的一项是( )
例句:刑于寡妻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赤也为之小/三子者出,曾晳后
B. 从而刑之/端章甫/与郑人盟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朝秦楚/无以,则王乎
D. 是罔民也/而刀刃者无厚/朝济而夕设版焉
23. 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如会同,端章甫 如:比如
B.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
C.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隐藏 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D.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因之以饥馑 因:接续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之于民,亦类也”,普通人也能够成为伟大的人。孟子还总结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大丈夫”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上述材料能给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依据材料二,创作者也要在“技”上勤学苦练。
2.C【解析】“以偏概全”。履行裁判职责的不仅包括“重情”的追求,还有“重品”情结等。
3.B【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
4.①举例论证。材料二首段举庖丁解牛的例子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②对比论证。材料二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③引证论证。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更有说服力。(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满分)
5.①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从儒、道、佛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②在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世界、表现情感,力求创作出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③重视美育,陶养感情,提升美的素养,培育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④深入生活,体察民情,开阔胸襟,引领时代风气,弘扬中国精神。(一点2分,答出3点满分)
6.B【解析】“怨恨”错误。水生嫂的怨恨于文无据。
7.D【解析】白布鞋这一细节为后文女人坚持一定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埋下伏笔,而不是铺垫。
8.①与离别八年在外抗日的丈夫久别重逢的欣喜。②得知水生明早又要离家后的失落。③诉说难处和滑冰床送丈夫时的言行体现分别的不舍。④最后送夫出征,嘱托话别变得坚定。(1条1分)
9.①深明大义:当她得知丈夫明早马上再次离开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决定为丈夫送行。虽然不忍,但是不拖丈夫后腿。
②刚毅坚强(坚韧),水生在外抗战八年,水生嫂一个人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等行动;“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等送别时的语言;在水生嫂的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等描写。
③爱国爱家(支持革命),在撑冰床送水生的路上,希望水生快快去,快快打走进攻的敌人,再快快得回来,和他见面,他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每条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答案:CFG
解析:句意:(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
“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应在C、F处断开;
“将”“养”意思相近,“育”“长”意思相近,且“将之养之”“育之长之”结构一致,因此应断成“将之养之”“育之长之”,G处断句。
故在CFG处断句。
11.答案:A解析:A.错误。讲道义;取道。句意:我不讲道义。/取道芷阳,从小路走。
B.正确。C.正确。连词,表并列或递进:连词,表转折。句意: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靛青是)从蓝草当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深。
D.正确。动词,到。句意:孔子到楚国去。/牵牛到哪里去 故选A。
12.答案:C解析:C.“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错,曲解原意,原文是孔子认为打渔人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故选C。
13.答案:(1)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
(2)人家将要扔掉这鱼,现在先生将要祭拜他,为什么呢?
参考译文:材料一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总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他的军队取道(经过)燕国,燕国国君走出国境迎接桓公。桓公问管仲:“诸侯之间迎接一定要出国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就不出国境迎接。”桓公说:“这样的话是燕国君主畏惧我而有失礼仪了。我不讲道义,致使燕国国君有失礼仪。”于是将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诸侯听到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贺。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景公很同情他,叹息说:“叫官吏奉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欢贤能之人而哀怜无能之人,是保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景公听了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圣贤之人就喜欢圣贤之人,见到无才能之人就哀怜无才能之人;我现在请求把那些年老羸弱无人供养的人,那些没有家室的鳏男寡女,按照等级供给他们生活用品。”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养,鳏男寡女有了家室。
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打渔的人诚恳地向孔子献鱼,孔子不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炎热,远离鱼市,卖鱼又无人购买,原想扔掉它,不如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让弟子打扫尘秽,将要祭拜鱼,弟子说:“人家将要扔掉这鱼,现在先生将要祭拜他,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现在接受圣人的赏赐,能不祭拜吗?”
14.答案:①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
②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
解析:①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可知。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
②由“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
15.B【解析】诗句说绣衣不足荣。目的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劝慰,而非否定友人官场生活。B项考查对诗句基本含义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大体把握。
16.示例:①豪放乐观的情绪。同是送别,刘诗是伤心;李诗洋溢着乐观的情绪,赊酒也要尽情畅饮,分别却要彻夜酣歌。
②奇特的想象。刘诗也有想象,只是对友人别后旅程的预写。李诗的想象天马行空,就东山赊月色,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的山、月都变成了酣歌豪饮的背景。
③豁达的意境。刘诗中猿啼、暮江、孤舟等构成的意境是伤感的。李白诗中豪迈的酒,通宵达旦的歌,明朗的山月营造的送别情景是酣畅欢快的。
17.(1)非曰能之 愿学焉(2)浴乎沂 风乎舞雩
(3)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18.A.不胜枚举(或: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举不胜举) B.随心所欲 C.层出不穷(或:数见不鲜)
【解析】A.从后文的“比如”看出,此处是表示列举不尽的意思,“举不胜举”及其类似成语都可。B.从后文看,此处应用一个“自由”不受拘束之义的成语,“无拘无束”及其类似成语亦可。C.空处句子末尾,表示新问题不断涌现,层出不穷合乎语义。
19.①唯有使相关法律法规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④严酷 改为 严密
【解析】句子语病有二:一是主客颠倒;二是搭配不当。
20.①使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无度自由”造成恶劣后果的情形时有发生,引发人们对“无度自由”的思考,使前后文衔接紧密自然。(2分)②使用排比,三个“有的人……”举例论证,列举了“无度自由”的种种不良表现,增强了语势。(2分)
【解析】从语气角度分析反问,从语势角度分析排比。
21【答案】B 22.【答案】B 23.D
23.写作 范文:
以平凡姿态,成就卓越人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之言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毕业之前,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离开象牙塔,跃入人海,才发现自己不过是最平凡的浪花。但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要在平凡中追求卓越,以平凡的姿态,成就卓越的人生。
平凡之人,能胸怀天下、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以平凡的姿态,成就卓越的人生。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即使平凡,举国青年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共克时艰。24岁民警王李承,在国家需要之时坚定地赶回武汉,承担武昌方舱医院及周边防控工作;29岁医生吴小燕,听到号召,毅然放弃回乡,返回武汉与病魔较量……战疫中涌现出无数普通劳动者,其中不乏中国青年的身影,他们心有祖国,胸怀人民,他们是最不平凡的普通人,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为平凡的中国青年点赞,为不凡的中国力量喝彩。
平凡之人,能在恶劣环境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面对平凡,张瑞敏如是说。“时代楷模”黄文秀硕士毕业后,坚定地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定向选调生,扎根基层。她帮助村民发展杉木、砂糖橘等扶贫产业,并教村民做电商。仅用一年时间,就让百坭村88户人家顺利脱贫。她以卓越的工作成绩兑现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驻村诺言。近几年来,数以千计的青年志愿者走进西部、走进群众,在贫困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平凡之花绽放在扶贫脱困的道路上。
平凡之人,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演绎平凡人的伟大。
毕生致力于敦煌保护的学者樊锦诗,努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教师潘威廉,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科学家顾方舟,在凉山森林火灾中牺牲的30名扑火勇士……他们是时代的英雄,中国的脊梁。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活跃着的辛勤身影,演绎出了平凡人的伟大。
新时代领路人曾用“止于至善”勉励中国青年,鼓励他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立足平凡,追求卓越。坚定理想信念,为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大业时刻准备着。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后浪平凡,但一样可以卓越;后浪无名,但一样可以不朽。冀吾辈以平凡姿态,成就卓越人生。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普通人也能够成为伟大的人”;第二层提出“大丈夫”人格的概念。在审读第二层语意时,对材料引用的孟子名言的理解要合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理解为“胸怀天下”,以“胸怀天下”的格局来确定自己的“居”“位”“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讲的是如何处理得志与不得志的人生遭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谈的是面对不同的环境和遭遇,大丈夫应该坚守的品格。综合材料语意,我们可以得出基本的立意:普通人如何建构“大丈夫”人格。导语部分给出了“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提示,有辅助审题立意的作用;“当代青年”的身份确认,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的要求,需要激活“我”的身份意识,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在当下社会情景中真实地思考和表达,切忌套作和虚假写作。
立意:
①沙砾也有珍珠梦
②人为尧舜,皆因奋斗
③伟大始于细末
④平凡是起点,不是终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