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有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3月生物月考》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9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A C B D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C A D B A D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D C D A B B C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A C C D C A A C A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答案 C C B B C A
1.C
【分析】1、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废弃矿山原本存在一定的土壤条件和生物基础,其发生的自然修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而非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是在从来没有植被覆盖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A错误;
B、修复过程中动物取食植物不一定会减缓群落演替速度,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其取食行为可能会对群落结构和演替产生多方面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利于自然修复,B错误;
C、修复过程中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生物种类增多,食物网会逐渐趋于复杂,不同物种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利用资源,生态位重叠程度会增加,C正确;
D、人工播种优先选用本地物种,但不一定是本地乔木,应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构建合理的群落结构,不一定单纯强调提高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D错误。
故选C。
2.D
【分析】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杂草与豆苗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指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由于人为活动的减少导致的演替,是在已有土壤条件下发生的,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正确;
D、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故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D。
3.C
【分析】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L中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
【详解】A、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放螺且三种藻类共同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10×107个,甲藻单独培养的K值在题中无法获得,A错误;
B、生态系统由群落及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和螺不能构成生态系统,B错误;
C、三种藻类竞争资源和空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由M可知,螺移除后,甲藻数量上升明显,乙藻数量总体下降,但不及丙下降严重,说明三种藻的竞争力为甲藻>乙藻>丙藻,C正确。
D、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少导致其数量上升。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D错误。
故选C。
4.A
【分析】物种丰度是指对一个群落中所有实际物种数目,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后者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两种方法一般用于调查种群密度。
【详解】 A、草原植物为适应半干旱气候,通常具有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的特征。这些结构可减少水分蒸发,是典型的旱生植物适应策略,符合典型草原的生态特点,A正确;
B、研究群落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其物种组成,而非直接研究种间关系。物种组成是群落的基础,决定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选项仅提及营养结构,忽略了组成成分,表述不完整,C错误;
D、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昆虫卵),而土层中的小动物通常需用取样器取样法(如诱虫器)结合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样方法不适用于此类调查,D错误。
故选A。
5.C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低潮带和潮间带是不同的地段,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群落随季节发生规律的变化体现的是群落的季节性,不是演替,B错误;
C、可用样方法调查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D错误。
故选C。
6.B
【分析】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③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详解】A、稻虱缨小蜂可将卵产在褐飞虱的虫卵内繁殖,从而降低褐飞虱出生率,是影响褐飞虱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
B、曲线各点中,表示褐飞虱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种群数量达到K/2时对应的点,b点事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此时增长速率为0,b点后种群数量下降可能与种内竞争加剧、与二化螟种间竞争加剧、稻虱缨小蜂的产卵有关,B错误;
C、稻虱缨小蜂具有趋光性,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
D、若d点以后,种群数量下降至e点,则可能是环境因素如温度、水分发生改变导致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D正确。
故选B。
7.D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详解】A、中华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能使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
B、使用标记重捕法时,若动物被捕捉工具伤害后,会更加谨慎躲避可能会导致再次被捕提的概率减小,使调查所得种群密度偏大,B错误;
C、调查蚊虫的种群密度时,可利用蚊虫的趋光性,采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进行估算,C错误;
D、蚜虫主要生活在植株上,个体小且活动能力弱,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D。
8.A
【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一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条件改善时环境容纳量会增大,减少生物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天敌可以降低环境容纳量。
【详解】
A、采取药物防治和器械捕杀,这是直接针对家鼠个体进行捕杀,使家鼠种群数量在短期内快速减少,而不是通过改变环境容纳量来控制家鼠数量,A正确;
B、将家鼠食物储藏在安全处,家鼠可获取的食物资源减少,环境容纳量会降低,因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食物资源是影响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之一,B错误;
C、减少家鼠挖造巢穴的场所,家鼠的生存空间变小,环境容纳量也会随之降低,生存空间同样是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关键因素,C错误;
D、养殖或释放家鼠天敌生物,家鼠面临的被捕食压力增大,其生存受到限制,环境容纳量会降低,天敌因素对环境容纳量有重要影响,D错误。
故选A。
9.C
【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详解】A、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草原酚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导致最终估算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A错误;
B、n点与q点之间,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该草原酚鼠种群在n点时的种群密度大于q点时的种群密度,B错误;
C、X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X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图中m~p期间X先大于1后小于1,故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正确;
D、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X代表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m点时二者的比值最大,但二者的差值不一定最大,所以该草原勖鼠种群在m点时自然增长率不一定最大,p点时自然增长率不一定最小,D错误。
故选C。
10.A
【分析】图示虚线为Nt+1=Nt,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后一年种群数量相等,曲线与虚线交点表示增长速率为0;在虚线上方曲线表示Nt+1>Nt,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距离虚线越远增长速率越大;在虚线下方曲线表示Nt+1<Nt,即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虚线P表示Nt+1=Nt,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后一年种群数量相等,因此在虚线P以上时,种群数量增长,在P以下时,种群数量下降,Nt小于a时,甲曲线在虚线P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更容易消亡,A错误;
B、据图分析,虚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点在虚线P上,种群数量没变;B点在虚线P以上,种群数量增长;C点在虚线P以下,种群数量减少,B正确;
C、乙曲线上D、E、F三点中,F点与虚线P相交,虚线P为Nt+1=Nt,因此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点是F点,C正确;
D、用曲线及坐标图作为模型,可直观的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属于数学模型,D正确。
故选A。
11.B
【分析】种间竞争是指两个种群抢夺资源和空间,一般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占劣势甚至灭亡。该图反应了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详解】A、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第12天左右种群数量最多,但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接近于0,A错误;
B、由于食物减少、废物积累等原因,混合培养组若继续培养,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将下降,B正确;
C、每种生物的生活习性有一定差异,不同种群在相同环境下的K值不一定相同,C错误;
D、图3结果只能说明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且大草履虫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不能说明双小核草履虫的分泌毒素杀死大草履虫,D错误。
故选B。
12.A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扺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A、乙、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四种植物生活在水体——河岸带,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C、演替总是朝着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进行,按照群落演替的顺序来看,图中排序为“甲→乙→丙→丁”,C正确;
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正确。
故选A。
13.C
【分析】环境容纳量指在自然条件下(环境资源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环境资源条件下,能够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其用K值来表示。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帽贝生活在狭长海岸,其生长环境决定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不是五点取样法,A错误;
B、环境容纳量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够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图示a点之后种群的生物量不再变化,此时不等于种群数量,故不能说明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
C、一般而言,种内竞争激烈会导致个体获取资源减少,个体大小可能减小,且据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种群密度增加,帽贝的平均体长减小,故个体大小与种内竞争程度可能呈负相关,C正确;
D、据图可知,b点时帽贝的平均体长较小,在b点进行渔业捕捞不能获得品质较好的个体,D错误。
故选C。
14.A
【分析】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1)取样器取样: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2)丰富度统计方法:①记名计算法.②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得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详解】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实验不仅可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或类群)数目,还可通过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评估各物种的相对数量(如个体数多少),A正确;
B、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错误;
C、使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C错误;
D、白天和晚上小动物的活动规律可能不同(如夜间更活跃),取样结果可能因时间差异导致捕获种类或数量不同,因此丰富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A。
15.D
【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种间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A、当无凤眼莲入侵时,即凤眼莲盖度为0%时,金鱼藻和黑藻单种模式的生物量比混种模式生物量大,说明金鱼藻和黑藻为竞争关系,A错误;
B、当凤眼莲盖度为25%时,金鱼藻和黑藻混种模式的生物量都大于单种模式的生物量,说明随着凤眼莲入侵胁迫变化,金鱼藻和黑藻的竞争关系削弱,转变为促进作用,二者能共同抵御不良环境,B错误;
C、当凤眼莲盖度为75%时,金鱼藻和黑藻混种模式生物量比单种模式的生物量小,并且金鱼藻明显减少,说明金鱼藻和黑藻的种间竞争加剧,金鱼藻的生长占劣势,C错误;
D、结合ABC选项可知,凤眼莲的盖度不同,金鱼藻和黑藻的种间关系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D。
16.B
【分析】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注意事项:1、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2、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所在位置,然后换成高倍镜进行计数。每个计数室选5个中格(25×16格式)或4个中格(16×25格式)中的菌体进行计数。位于格线上的菌体一般只数上方和左边线上的。3、使用完毕后,将血球计数板在水笼头上用水柱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完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有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洗涤至干净为止。
【详解】A、图2中de段种群在有限的空间中竞争剧烈,空间资源有限,营养物质消耗殆净,而且代谢产物积累导致培养瓶中pH改变,导致种群数量下降,A正确;
B、取样时为了计数准确,培养液要摇匀,计数过程中死菌、活菌全部进行计数,B错误;
C、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这样可以使细胞单层分布不堆积,C正确;
D、计数过程中,位于格线上的菌体一般只数上方和左边线上的(即压线个体计一半),所以图1的中格内酵母菌的数量约计为20个,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约为20×25×100×104=5×108个/mL,D正确。
故选B。
17.A
【分析】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生物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可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在诱虫器上方打开电灯利用土壤小动物的避光性进行采集,A错误;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目来推测某地区小动物的丰富度大小,B正确;
C、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物种的相对数量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
D、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防止腐烂,也可放入试管中,D正确。
故选A。
18.D
【分析】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其中,J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 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详解】A、根据图1中乙曲线的走势可知,该曲线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J”形增长,A正确;
B、由于培养酵母菌的溶液体积是一定的,所以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加直至K值,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及种内竞争的加剧,酵母菌的数量会逐渐减少,故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与酵母菌在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变化相符,B正确;
C、鲤鱼的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所以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如果部分标记物脱落,根据计算公式可知,调查结果会比实际数值高,C正确;
D、图2中的鲫鱼种群在t3之后,λ>1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形增长,对应乙曲线的增长类型,D错误。
故选D。
19.A
【分析】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群落的季节性。
【详解】A、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A正确;
B、在群落中数量很多且对其他物种影响很大的物种才能叫作优势种,B错误;
C、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
D、荒漠生物群落除植物和动物外还包括各种微生物,D错误。
故选A。
20.B
【分析】表格分析,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属于次生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A、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
B、弃耕1年和弃耕2年群落中植物的种类都是13种,但不能说明物种组成没有发生变化,例如优势物种的取代,B错误;
C、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
D、短叶松群落是森林群落,飞蓬群落是草本群落,森林群落的植物比草本群落的植物分层现象更明显,因此动物的分层现象也随之更复杂,D正确。
故选B。
21.C
【分析】“J” 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 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J 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为内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是在理想条件(不受限制)下的增长率,在理想条件下其不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是固定不变的,A错误;
B、“J” 型曲线是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r>0,不会出现r<0的情况,B错误;
C、内禀增长率是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实际增长率,两者差值反映了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也就是环境阻力的量度,C正确;
D、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不同种群由于自身遗传特性等不同,其繁殖能力等不同,所以内禀增长率一般不相同,D错误。
故选C。
22.C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详解】A、种群是指一定区域中同一种生物的所有个体,龙泉区域所有的成年雌雄姬林蛙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
B、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所用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姬林蛙对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要求颇高,目前仅发现分布于丽水龙泉,故水质、土壤、气候并不属于影响该新物种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该新物种种群的性别比例可影响其出生率,不能影响死亡率,D错误。
故选C。
23.D
【分析】图中看出,该血球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格,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盼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
【详解】A、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盼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不计数,则可计数酵母菌为9个,等体积染色相当于稀释两倍,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9÷16×400÷0.1×100×2×1000=4.5×108个·mL-1,A错误;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凹槽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B错误;
C、滴加培养液后等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C错误;
D、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5个中方格(由图可知该血细胞计数板规格是25×16),再取平均值,D正确。
故选D。
24.C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增长型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增加,稳定型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基本保持不变,衰退型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减小。
【详解】A、根据年龄结构可以准确预测该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
B、图中种群数量为a时,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性,B错误;
C、种群数量为b时,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随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说明此时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正确;
D、由C可知,b为该鱼类的环境容纳量,则捕捞后,其种群密度不能低于b/2,才能保证其快速恢复,该鱼类种群密度小于a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会导致种群衰退,D错误。
故选C。
25.D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A错误;
B、群落的演替结果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水分、温度、土壤等)。在干旱、高寒或贫瘠地区,演替可能停留在草本或灌木阶段,无法形成森林,例如,沙漠和苔原的顶级群落并非森林,B错误;
C、两种生物长期共存并不意味生态位完全不重叠。根据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完全重叠时会导致一方灭绝,但物种可通过生态位分化(如资源利用、时间或空间分离)减少竞争,实现共存。因此,生态位部分重叠与长期共存并不矛盾,C错误;
D、生态位的定义包含物种在群落中的功能角色及其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如捕食、竞争、共生等)。描述生态位时,必须包括这些功能关系,否则无法全面界定物种的生态地位。例如,狼的生态位需涉及其与猎物(如鹿)和竞争者(如其他捕食者)的关系,D正确。
故选D。
26.A
【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如鸭和害虫)、竞争(杂草和水稻)、寄生(如噬菌体和细菌)和互利共生(根瘤菌和大豆).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种内斗争、捕食、寄生等;非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光照等。 光照和水分属于非生物因素,它们的影响程度与槲寄生的种群密度无关,属于影响槲寄生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而不是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槲寄生从杨树等寄主中获取水分、无机盐及少量的有机物等,这表明槲寄生和杨树存在寄生关系。 同时,槲寄生和杨树都需要阳光、空间等资源,所以它们还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槲寄生位于杨树的树冠,说明它在垂直方向上有一定的分布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
D、槲寄生可进行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又可从杨树等寄主中获取少量的有机物等,从这个角度看它又属于消费者,所以在生态系统中,槲寄生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D正确。
故选A。
27.B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详解】A、气候对高原鼢鼠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是影响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从图中信息可知,该高原鼢鼠种群的数量有下降趋势,且高原鼢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以应对其进行适当保护,B正确;
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而该高原紛鼠的种群数量在2022年下降的可能原因不一定是死亡率较高,C错误;
D、高原鼢鼠的取食、挖掘活动,会加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不利于植物生长,D错误。
故选B。
28.B
【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演替最终形成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当地的土壤和气候(年平均温度和降雨量),因此群落演替最终不一定能形成森林群落,A错误;
B、裸岩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后苔藓出现,B正确;
C、赤水丹霞地貌中的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即季节性,C错误;
D、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状态,冷杉分布有高有矮,描述的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高低关系,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B。
29.C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增长型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增加,稳定型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基本保持不变,衰退型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减小。
【详解】A、根据年龄结构可以准确预测该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
B、图中种群数量为a时,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性,B错误;
C、种群数量为b时,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随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说明此时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正确;
D、由C可知,b为该鱼类的环境容纳量,则捕捞后,其种群密度不能低于b/2,才能保证其快速恢复,该鱼类种群密度小于a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会导致种群衰退,D错误。
故选C。
30.B
【分析】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这种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详解】标记重捕法的公式为:种群总数(N)=(第一次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带标记的个体数,第一次标记32只,第二次捕获54只,其中带标记的个体18只。代入公式:N=(32×54)/18=96只;第二次后总标记数为32(第一次标记) + 36(第二次新增标记) = 68只。第三次捕获37只,其中带标记的个体34只。代入公式:N=(68×37)/34=74只。两次结果分别为96和74,取平均:(96+74)/2=85只/公顷,依题意,通过多次标记重捕取平均值以提高准确性,因此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85只/公顷,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1.C
【分析】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在食物短缺时,生态位重叠会造成物种间竞争加剧。
【详解】A、生态位越宽的生物,食物来源越广泛,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A正确;
B、生态位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故其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B正确;
C、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而研究小杜鹃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属于同一物种,不属于生态位的范畴,C错误;
D、一个种群的生态位,是按照其食物和生存环境来确定的,故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D正确。
故选C。
32.A
【分析】该实验的注意事项:(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详解】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错误;
B、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不能直接滴入计数室,B正确;
C、完成滴加培养液的操作后,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可减少实验误差,C正确;
D、血细胞计数板中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时适当稀释培养液,再计数,最后计数的结果需要乘以稀释的倍数,这可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
故选A。
33.C
【分析】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K/2点之前;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A、此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当达到d点后种群数量(K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A错误;
B、在b点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出生率>死亡率,但死亡率不为0,B错误;
C、种群数量=初捕数×重捕数/重捕标计数,若在重捕过程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易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即重捕标计数减少),因此调查结果将偏大,C正确;
D、气候条件变化会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改变图中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的大小,D错误。
故选C。
34.C
【分析】图甲为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图乙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在to~t1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t1 ~t2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仍为增长型;在t2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结构为稳定性。
图丙中大小草履虫属于竞争关系。
图丁表示植物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条件有关。
【详解】A、年龄结构能预测未来种群的变化趋势,图甲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该种群出生率可能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可能会上升,A错误;
B、据分析可知:图乙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种群数量先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稳定,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B错误;
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两者争夺相同区域资源,因此他们之间为竞争关系,C正确;
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光照条件导致的,动物群落垂直结构是由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决定的,D错误。
故选C。
35.D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A、从图一可知甲最先出现,但群落演替具有不确定性,虽然60年后丙的相对多度大于乙,但不能就此肯定60年后丙的数量一定会大于乙且成为优势种,优势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A错误;
B、图二中cd段乙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仅根据增长速率下降不能确切判断就对应图一第30年至第50年,因为图一展示的是物种相对多度随时间的变化,与图二种群增长速率之间没有直接的、精准的对应关系,B错误;
C、题干中并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调查甲、丙种群密度应该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选择要综合考虑植物的分布类型等多种因素,C错误;
D、丙种群密度在后期显著增加,当环境资源有限时,种群数量增长可能呈现“S”型增长特征,符合种群增长的一般规律,D正确。
故选D。
36.C
【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环境有关。2、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关,A错误;
B、群落中植物不能运动,但是其占用的空间、资源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也会改变,因此其生态位会发生变化,B错误;
C、演替是一种群落类型取代另一种群落类型,随着群落的演替,生物的生态位会发生改变,C正确;
D、生态位越接近,物种共存难度越大,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物种灭绝,不一定越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D错误。
故选C。
37.A
【分析】分析曲线可知,λ大于1时,表明种群数量增长;λ=1时,种群数量不变;λ小于1时,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详解】A、第3年之前,λ>1,种群数量增加,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A正确;
B、第6年,λ<1,种群数量减小,该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
C、若该种群是酵母菌,用血细胞计数板无法精确统计出活菌数,统计出的结果为死细胞和活细胞的总数,C错误;
D、则需要提高环境容纳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而第9年种群数量达到最低,D错误。
故选A。
38.A
【分析】“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分析模型图可知,当种群数量小于a或大于c时,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将下降。这是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速率均为负值,所以种群数量会减少,A正确;
B、当种群数量在a c之间时,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增加。但是,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由于资源限制、竞争加剧等因素,种群的增长速率会逐渐降低,B错误;
C、据题图分析可知,b点时种群的出生率最高,若种群数量为K/2时,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应该是最大,图中差值最大是在b点之前,C错误;
D、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捕捞后种群数量维持在增长速率最大的点(即K/2处),从图中可知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约为b只,该种群的K值为c,所以应捕捞掉c-b,故该种鱼当年最大捕捞量为 (c-b),D错误。
故选A。
39.C
【分析】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3、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详解】A、去除取样需要在一个封闭的种群中进行,迁入和迁出会影响种群中个体被捕获的概率,从而影响调查结果,A正确;
B、为使调查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去除取样法调查时需要在调查期间,①无出生和死亡个体;②无个体迁入和迁出;③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被捕捉的概率一样,B正确;
C、根据公式y=21.4-0.186x,当y=0时求x的值为115,所以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 115 只,C错误;
D、图示以曲线的形式表示种群数量,这是数学模型,D正确。
故选C。
40.A
【分析】分析题意,从图中看出,后代与母树的距离越远,种子数量越少,后代存活的概率越高,这是“同种负密度制约”现象。
【详解】A、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A错误;
B、由图可知,随着后代与母树距离变远,后代存活概率先增加后不变,故在一定范围内,离母树距离越远,后代存活概率越高,B正确;
C、同种负密度制约可导致母树和后代距离变远,从而缓解种内竞争,C正确;
D、母树附近的捕食者对其种子的选择性取食强度加大,可能会降低种子成为幼苗的概率,从而导致其幼苗存活率低,D正确。
故选A。
41.C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A、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会逐渐增多,营养结构也变得更复杂,A正确;
B、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也会影响群落演替,因此群落内部甲、乙和丙之间的竞争也会对群落演替造成影响,B正确;
C、第10年至第20年物种甲的“相对多度”在逐渐减小,但无法确定该群落总的植物个体数目的变化,因此,无法确定物种甲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错误;
D、第20年时物种乙的“相对多度”达到最大,但据图不知道乙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程度,因此无法确定乙一定是该群落的优势种,D正确。
故选C。
42.C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率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2)水平结构生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引起的,在水平上往往呈现镶嵌分布。
【详解】A、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而树林中不同高矮的栎树属于同一物种,它们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林中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但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生态位,B错误;
C、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其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病原体感染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当种群密度较大时,病原体更容易传播,从而导致某种鸟类大量死亡,所以这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热带雨林中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的方式多为虫媒,因为雨林中昆虫种类丰富;动物生活方式多为树栖和攀缘,以适应森林环境,D错误。
故选C。
43.B
【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包括5条食物链,即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
【详解】A、图中有5条食物链,即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螺蛳占第二营养级,A正确;
B、群落包括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图中生物只有动物和植物在内,缺失微生物,B错误;
C、根据食物网的分析可知,螺蛳与鲫鱼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都以绿藻为食的竞争关系,C正确;
D、若水草、绿藻数量减少,即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数量减少,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基石,因此导致图中所有生物数量都减少,D正确。
故选B。
44.B
【分析】根据题意,互花米草入侵滨海湿地后,低矮的本地草本植物逐渐被替代,故其在与本地草本植物竞争时具有优势,对本地草本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互花米草入侵会对当地物种丰富度造成影响。
【详解】A、根据题意,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故与低矮的本地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A正确;
B、某些底栖动物能够摄食植物幼根,其属于消费者,B错误;
C、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蟹类等活动能力比较强的动物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利用样方法对蟹类进行调查往往会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C正确;
D、作为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最终会导致本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减少,故引进外来物种时应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D正确。
故选B。
45.C
【分析】非生物因素指的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环境因素。比如光照、温度、水、土壤、空间等。
【详解】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赢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因此蜾赢虽然是一种寄生蜂,但其以螟蛉为食,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B正确;
C、油菜花可以通过花的颜色(物理信息)和香味(化学信息)吸引蜂蝶,而蜂蝶在采集花蜜的过程中,会帮助油菜花传播花粉,从而促进油菜的繁殖和种子的形成。这种关系对于油菜和蜂蝶双方都是有利的,因此被称为原始合作,C错误;
D、“区中草生,茇之”描述了要及时清除田里的杂草,其目的是通过减弱种间竞争提高产量,体现了种间竞争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46.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详解】A、植物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A错误;
B、动物不都是消费者,也有一些属于分解者,如蚯蚓;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菟丝子,B正确;
C、腐生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此外还有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C正确;
D、细菌既可以作为生产者,如蓝细菌,寄生细菌可以作为消费者,腐生细菌可以作为分解者,D正确。
故选A。
47.10分 徐晓
(1) 营养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 10 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 二、三 捕食和种间竞争
(3)初级
48.10分 樊远程
(1)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等距
(2)简单
(3)垂直
(4) 在该区域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季节性
49.11分 张艳
(1) 性别比例 b
(2) 基本不变 < 衰退 J
(3) I b
(4) 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 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9分)
1.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有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方式。矿藏开采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自然修复比较慢。人工修复能够通过人工制造表土、插种等措施加快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废弃矿山发生的自然修复过程比较慢,属于初生演替
B.修复过程中动物取食植物减缓了群落演替速度,不利于自然修复
C.修复过程中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
D.人工播种应该优先选用本地乔木,提高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
2.诗歌词赋等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起关键作用的是分解者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
D.“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
3.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藻单独培养时K值约为10×107个
B.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C.由图可知,在不放螺时三种藻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
D.大约14天后,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4.典型草原是在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占优势的植被类型。典型草原的降水量较荒漠草原稍多,一般典型草原所生长的植物平均高度较荒漠草原高。为实现对草原的保护以及有效利用,某科研小组对西苏旗草原植物群落展开了调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B.认识草原群落,首先要研究该群落物种的种间关系
C.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是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D.通常选择样方法调查草原植被土层的小动物丰富度
5.海草是目前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一种或多种海草组成的大面积连续成片的植物群落称为海草床。海草床生态系统能改善海水的透明度,减少富营养质,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类的海草生活在低潮带和潮下带6m以上(少数可达30m)的生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海草床中物种的组成和种间关系随季节变化说明群落发生了演替
C.可用样方法调查海草床中海草的丰富度
D.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了生活在这里的各种生物构成的生物群落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二化螟和褐飞虱是水稻种植中常见的两种害虫,稻虱缨小蜂具有趋光性,可将卵产在褐飞虱的虫卵内繁殖。研究人员调查某水稻田生态系统中褐飞虱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稻虱缨小蜂是影响褐飞虱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B.图中b点褐飞虱种群增长最快,b点后种群数量下降可能与二化螟、稻虱缨小蜂有关
C.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稻虱缨小蜂的种群密度
D.若d点后,该种群数量下降至e点,则可能是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发生了改变
7.在生态学研究中,为了准确评估野外某一区域内特定种群的密度,科学家们会根据种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个体较大且活动能力较强的濒危动物中华鲟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
B.采用标记重捕法时,若动物被捕捉工具伤害导致再捕概率减小,调查所得结果将偏小
C.调查某蚊虫的种群密度,采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进行估算,主要利用了蚊虫趋暗的特性
D.调查农作物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取样时需要做到随机取样
8.家鼠对人类有很大危害,运用种群数量变化原理可以对家鼠等有害动物进行有效控制。下列措施中,不是从环境容纳量角度考虑的是( )
A.采取药物防治和器械捕杀 B.将家鼠食物储藏在安全处
C.减少家鼠挖造巢穴的场所 D.养殖或释放家鼠天敌生物
9.草原酚鼠营地下生活,极少到地面活动,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居住地较固定,活动范围也很局限。研究人员调查了青海某地草原勖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X)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草原酚鼠种群密度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B.该草原酚鼠种群在n点时的种群密度等于q点时的种群密度
C.图中m-p期间,该草原酚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D.该草原酚鼠种群在m点时自然增长率最大,p点时自然增长率最小
10.葱滩国家湿地公园属秦岭山脉的南麓,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具有极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乙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B.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
C.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
D.该图能直观反映出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
11.分别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1和图2;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以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容器中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的第12天,种群数量最多、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若继续混合培养,则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会因食物减少、废物积累等原因而下降
C.据图1和图2实验结果可推测,不同种群在相同环境下的K值都相同
D.混合培养24天后大草履虫全部死亡,说明双小核草履虫分泌毒素杀死大草履虫
12.为恢复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当地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示气腔
A.乙丙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按照群落演替的顺序来看,图中排序为“甲→乙→丙→丁”
D.此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提高了其稳定性
13.帽贝主要分布于布满岩石的狭长海岸。科学家统计了帽贝的平均体长和生物量随种群密度变化的相关数据,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应采用五点取样法
B.帽贝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a点达到K值
C.帽贝个体大小与其种内竞争的激烈程度呈负相关
D.在b点进行渔业捕捞可获得品质较好的最大捕捞量
14.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还可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B.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弱,故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类群的丰富度
C.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湿、趋光的生活习性可采用诱虫器对其进行采集
D.白天和晚上在同一地点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相同
15.科研人员研究了凤眼莲盖度(入侵程度)对金鱼藻、黑藻单种及混种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凤眼莲入侵时,黑藻和金鱼藻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B.凤眼莲盖度为25%时,金鱼藻和黑藻间的竞争强度增加
C.凤眼莲盖度为75%时,混种情况下金鱼藻的生长占优势
D.凤眼莲的盖度不同,金鱼藻和黑藻的种间关系可能不同
16.图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情况。图2为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利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计数时,得到的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分布情况(其他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与此近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曲线de段下降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因素有关
B.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C.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滴管在其边缘滴加培养液
D.由图2可知,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约为5×108个/mL
17.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诱虫器上方打开电灯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进行采集
B.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调查一般通过统计小动物的种类和数目来推测
C.常用的统计物种的相对数量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18.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乙曲线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是“J”形增长
B.图1中的甲曲线符合酵母菌在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变化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湖泊中鲤鱼个体数量时,若部分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会偏大
D.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甲曲线的增长类型
19.荒漠中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如匍根骆驼蓬)等数量较多,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类、鸟类和蝗虫等。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雨季后,荒漠群落中会出现一些生长繁殖周期很短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B.荒漠中匍根骆驼蓬数量很多,是该群落中的优势种,但这种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C.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主要食物来源和天敌
D.仙人掌属、骆驼刺属等植物和爬行类、啮齿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构成了荒漠生物群落
20.生态学家对一处弃耕农田10年内的变化进行了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植物种类
0~1 马唐(草本) 8
1 飞蓬(草本) 13
2 紫菀(草本) 13
3 须芒草(草本) 14
5~10 短叶松(木本) 17
A.发生在该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弃耕1~2年间群落的物种组成没有发生变化
C.物种组成是区别紫菀和须芒草群落的重要特征
D.短叶松群落的动物分层现象较飞蓬群落更复杂
21.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r),r=出生率-死亡率。由于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所观测的种群实际增长率也是不断变化的。为了进行比较,常在实验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观察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为内禀增长率,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B.在J型曲线中,r>0时种群数量上升,r<0时种群数量下降
C.内禀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差值是环境阻力的量度
D.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不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相同
22.丽水发现一新物种——姬林蛙,该种蛙是在中国已知林蛙物种中体型最小的,其成年雄性头体长不足3厘米,且对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要求颇高,目前仅发现分布于丽水龙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繁殖期间,龙泉区域所有的成年雌雄姬林蛙构成了一个种群
B.统计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统计
C.水质、土壤、气候并不属于影响该新物种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
D.该新物种种群的性别比例,可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
2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样品经2次10倍稀释后,再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若计数室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该中方格相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
B.实验中用滤纸引流让培养液充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
C.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响实验结果,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
D.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5个中方格,再取平均值
24.如图表示人工鱼塘中某鱼类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下列关于该鱼类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种群密度可以准确预测该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种群密度为a时,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种群密度为b时,该鱼类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D.捕捞后,该鱼类种群密度小于a有利于种群快速恢复
25.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不平衡的状态
B.群落在演替过程中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群落
C.两种生物能长时间共同存在,说明其不存在生态位重叠
D.描述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需包括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
26.槲寄生是一种半寄生植物,既可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从杨树等寄主中获取水分、无机盐及少量的有机物等。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光照和水分属于影响槲寄生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B.槲寄生和杨树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和种间竞争
C.槲寄生位于杨树的树冠,体现了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
D.在生态系统中,槲寄生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27.高原鼢鼠是一种高寒地区(如青藏高原)特有的啮齿动物,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科研人员对某高原鼢鼠种群的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和气候是影响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B.该高原鼢鼠种群的数量有下降趋势,应对其进行适当保护
C.2022年,该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下降,是由死亡率较高所致
D.高原鼢鼠的取食、挖掘活动,有利于高原植物更好的生长
28.资源八角寨有许多裸露的红色岩石,岩石表面生活着地衣、苔藓,随时间推移,形成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和原始森林,其中资源冷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科研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一般是向群落结构复杂的方向进行,最终都能演替成森林群落
B.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地衣先于苔藓出现,加速了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C.丹霞地貌中的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属于次生演替
D.丹霞地貌的原始森林中资源冷杉的分布有高有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9.如图表示人工鱼塘中某鱼类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下列关于该鱼类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种群密度可以准确预测该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种群密度为a时,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种群密度为b时,该鱼类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D.捕捞后,该鱼类种群密度小于a有利于种群快速恢复
30.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因一次性难以捕到足够数量的个体,易造成估算值不准确。科研人员通过多次标记,多次重捕,对多次捕获计算的数据取平均值,提高估算的准确性。下表是用该方法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数据,不考虑迁入迁出、出生死亡等因素,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 )
捕获总数 带标记个体数 未标记个体数并标记
第一次捕获 32 0 32
第二次捕获 54 18 36
第三次捕获 37 34 3
A.65只/公顷 B.85只/公顷
C.92只/公顷 D.96只/公顷
31.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越宽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能越强
B.生态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C.研究小杜鹃的生态位,主要研究其种群数量的变化
D.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
3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操作叙述错误的是( )
A.为减小误差,应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吸取适量进行计数
B.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C.完成滴加培养液的操作后,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计数
D.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可将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33.调查小组利用红外触发相机统计迁入适宜环境的某种动物种群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当达到d点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B.在b点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增大,死亡率为零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重捕过程中被标记的个体易被捕食,则调查结果将偏大
D.气候条件变化不会改变图中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的大小
34.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若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则该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B.图乙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彼此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
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动物的分层导致的
35.在探究某退耕农田的自然恢复过程中,科研人员记录了三种主要植物物种甲、乙和丙的种群动态。这些物种的相对多度(即某一物种的个体数量占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一所示,物种乙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二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甲最先出现,丙的数量在60年后一定会大于乙,而成为优势种
B.图二中的cd段对应图一第30年至第50年,因为乙增长速率在下降
C.调查甲、丙种群密度的方法分别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D.丙种群密度在后期显著增加,可能呈现“S”型增长特征
36.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带中,生活着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等种类丰富的植物,还生活着马鹿、青羊、野猪等多种动物,这些生物都占据着一定的生态位。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B.群落中植物不能运动,其生态位不能发生变化
C.随着群落的演替,生物的生态位会发生改变
D.生态位越接近,物种共存难度越大,越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
37.下图是某种群的λ(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面有关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3年之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B.第6年,该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若该种群是酵母菌,则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精确统计出活菌数
D.若该种群为某经济动物,第9年种群数量开始稳定
38.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构建了某鱼类种群出生率、死亡率与其种群数量关系的生态学模型。仅基于模型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小于a 或大于 c 时,种群数量将下降
B.种群数量在a~c 时,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b点时种群的出生率最高,种群数量应为K/2
D.为持续获得较大捕获量,该种鱼当年最大捕捞量为 (c-a)
39.去除取样法可估算动物种群的数量。运用该方法时,每次捕获的动物不放回环境,随着连续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将每次捕获数量作为y值,先前捕捉积累数量作为x值,得到方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部分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B.调查要求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被捕捉的概率相同
C.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134只
D.图中内容表示描述一个系统的数学形式,称为数学模型
40.在热带雨林中,优势树种的种子数量、后代存活概率和后代与母树距离间的关系如下图,图示现象称为同种负密度制约。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区别热带雨林和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丰富度
B.在一定范围内,离母树距离越远,后代存活概率越高
C.同种负密度制约有利于缓解种内竞争
D.母树附近捕食者对其种子有较强的取食选择性可能导致其幼苗存活率低
41.“相对多度”是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的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的“相对多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一般会逐渐增多
B.群落内部甲、乙和丙之间的竞争也会对群落演替造成影响
C.第10年至第20年物种甲的种群密度在逐渐减小
D.第20年时物种乙不一定是该群落的优势种
42.某热带雨林中生长着多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另外,树林中还生活着20多种鸟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树林中不同高矮的栎树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B.林中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具有相同的生态位
C.由于病原体感染导致某种鸟类大量死亡,这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林中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的方式多为风媒,动物生活方式多为树栖和攀缘
43.下图为某湖泊几种生物的食物网关系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有5条食物链,螺蛳占一个营养级
B.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湖泊生物群落
C.螺蛳与鲫鱼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
D.若水草、绿藻数量减少,则图中所有生物数量都减少
44.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入侵滨海湿地后,低矮的本地草本植物逐渐被替代。同时,互花米草入侵也可以改变蟹类等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低矮的本地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
B.某些底栖动物能够摄食植物幼根,加速物质循环,属于分解者
C.采用样方法对蟹类进行调查,往往会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
D.引进外来物种控制互花米草前应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45.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体现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农作行为。下列对相关描述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凡种谷,雨后为佳”描述了要在下雨后种谷,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中螟蛉与蜾蠃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C.“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中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D.“区中草生,茇之”描述要及时清除田里杂草,体现种间竞争对生物影响
46.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
B.动物不都是消费者,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
C.腐生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不一定都是细菌、真菌
D.细菌既可以作为生产者,也可以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二、非选择题
47.(10分)人们利用自然浅海域,将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这种养殖方式称为“海洋牧场”。如图表示某海湾“海洋牧场”中的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 结构,生态系统的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是 ,牡蛎占据第 营养级。牡蛎与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为 。
(3)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羊属于 级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功能是:
48.(10分)冰川湾对研究群落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冰川消退后,大地裸露,许多生物进入该地。图1、图2表示从冰川消退的时间开始,不同地质年龄冰川湾植物物种数及植物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时间的推移, ,叫作群落演替。冰川消退后,逐步形成以云杉为优势种的森林时,常采用样方法调查云杉的种群密度,已知该地区为狭长的冰川湾,故采取 取样法更合适。
(2)据图2推测,随着冰川消退,离冰川越近的区域,其群落结构越 (填“简单”或“复杂”)。
(3)在铁杉林群落中,高大的铁杉,高灌木,矮灌木与草本植物,苔藓、地钱与地衣等占据不同的高度,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4)若要研究铁杉林中某种乔木的生态位,往往需要研究该物种 (答出2点)。铁杉林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 。在不同的时间段,铁杉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可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 。
49.(11分)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a表示 。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4~1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 (填“<”“=”或“>”)死亡率。第8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 型。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 形曲线增长。
(3)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3中的曲线 表示。若图3中曲线Ⅱ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对应点是 。
(4)研究该林场某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 (至少写出两个)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该林场的植物类群由草本、灌木、和乔木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的意义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