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高二3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
“出图”。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刷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电视剧《我的阿勒泰》
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
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材料二:
“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
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
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
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
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
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
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一
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
根、感受文化的脉。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
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
第1页(共8页)
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
材料三:
灯光渐暗,音乐浙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一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
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远道而来的游客一
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感“拉满”。让旅途充满“文化味
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
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
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
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
活”转变。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
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
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融合,
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
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
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
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
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
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
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
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
“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
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
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
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
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化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
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
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
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
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
第2页(共8页)面A
2024一2025学年高二3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但担心它未来的变化”错误,于文无据。故选B。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都注重旅游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更看重旅游
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错误,材料三第三段“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
容。…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是说年轻人
的旅游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选项扩大了人群范围。故选C。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五段观点是推动文旅融合,要在守住历史文脉、
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A是农业方面的发展;B.只提及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
新;C.是绘画艺术创作方面;D.既守住了传统微文化,又对古城有了创新发展,符合材料三第五段观点。故选D。
4①要保留古城本来的面貌,保持其典型风格与特色不被外部世界所改变。②活化利用时要突出古城的文化内
核,讲好古城的文化故事。③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的情给分)
5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旅游品质。②特色资源挖掘:积极
挖掘或整合自然、文化资源,不断推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提升旅游品质。③宣传推广:加大家乡形象和文化
推广力度,如借助影视P赋能旅游业。④技术创新:紧跟人们的旅游需求,在“守正”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新手
段,对旅游体验的形式加以创新。
(评分参考:①③各1分,②④各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因果关系不当,原文是“我疑惑…”;“相比之下,自
己故乡平原的风景更加动人”错误,作者认为故乡平原的风景与“先生”笔下的山水各有优劣。B.“欣然适应和接
受了这里的环境”错误,文中说祖先领受了寂寞,想以人力改造天地,是无奈的接受,并非欣然接受环境。D.“流
露出自己对故乡无山无水的厌倦”错误,作者对故乡更多的是复杂的情感,并非厌倦。故选C。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赋予文章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错误,文章并非现实
主义色彩浓厚,而是在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表达情感,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故选D。
8示例一:做到了。①文章写出了无山无水的平原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苦的生活状态,平原人渴望山水,但
平原却无山无水。②远祖虽创造了山水,但现在山水已然消逝,平原的子孙也没能再造山水,平原依旧平平
无奇。
示例二:没做到。①作者强调了祖先开山辟水的功绩,展现了平原祖先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进取精神。②平原
人对祖先功绩的铭记以及对山水一如既往的向往,表现了平原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
(评分参考:观点1分。理由一点2分,两点3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的情给分)
9.①作者是远离故乡多年的游子!作者与平原子孙的生活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故用“他们”来代指平原子孙。
②用“我们”,强调了自己与祖先、与平原的血脉联系对平原故乡的归属感,表明即使沧海桑田,但平原人依然铭
记先祖创业的功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表达了对先祖的崇敬与怀念。③不同的称呼,呈现了不同代际的人不同
的生存状态,也表达了对祖先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崇敏之情。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ADF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尽管如此,说出这样的话会助长无礼之人的傲气,使他们不仔
细揣摩就乐于称颂它,那么陶渊明的这句话就是错误的。“虽然”转折复句的前句,“此言”为后句主语,故A处
断。“此言出而长无礼者之傲”中间用“而”字连接,语意紧密,不可断开。“无礼者之傲”为“长”的宾语,故D处
断。“不揣而乐称之”中的“而”表承接,语意紧密不能断开,故F处断。故选ADF。
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