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有为有不为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有为有不为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导入新课
假如你最要好的同学想抄你的作业,你会怎么办?
16.有为有不为
学习目标
1. 积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诉诸、屈膝、贰臣、笼统、轮廓、得逞、制裁、毅然、大逆不道、闭目养神、迷途知返等。
2.把握本文的行文思路。(重点)
3.学习本文引用名言警句进行论证的方法,体会议论性文章说服力强的特点。(难点)
4.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善恶。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bū,齐奘zàng,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精通12种语言,在梵fàn学、吐火罗文等研究领域造诣颇高,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zhuàn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季羡林全集》第八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略有改动。季美林的文章中多理性哲思,其中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理性的判断,也有思想的光芒,还有智慧的闪现,特别是对国家、民族、时代、社会、人民、人生、哲学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担当。本文阐述了作者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性思考,意在引导众人“做事做人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背景资料
一 、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二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知识链接
三 、关于论点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作者对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个完整的句子。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论点是一个明晰的判断,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一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
四 、 关于论据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五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怎样来证明),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此外,在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
1、举例论证:列举了……的例子(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3、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格言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使论证更深入、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或具有趣味性)。
4、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论点,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说服力。
5、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使抽象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使论证更加鲜明生动。
六 、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七 、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准确
八、论证方式:
九、论证结构:
立论和驳论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诉诸 屈膝 贰臣 笼统 轮廓 得逞
制裁 毅然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迷途知返 浪子回头
读读写写
kuò
lǒng

èr
chěng

cái
诉诸:
屈膝:
贰臣:
笼统:
轮廓:
得逞:
求之于;求助于。
指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又做官的人。
下跪。比喻投降、屈服。
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解释词语
1.构成、界定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周围边缘的线条。
2.事情的概况。
(坏主意)实现;达到目的。
制裁:
毅然: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迷途知返:
浪子回头:
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闭上眼睛,保持心理和身体的平静,以消除疲劳。
解释词语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lún)伦理
(lún)沉沦
(xī)屈膝投敌
(qī)夜黑如漆


伦沦
裁载

(cái)制裁
(zǎi)刊载
(zāi)栽种
(è)恶劣
(ě)恶心
(wù)厌恶

第1段:开门见山地指出,“为"即“做”,“有为”即应做必做,“有不为”即不应做而必不能做。
第2段:“有为”“有不为”的核心是“应该”二字。
第3段: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古语,指出“善恶”“应该不应该”,均存在大小之别。
第4段:举让座例子,阐释什么是“小善”和“小恶”。
第5段:举文天祥誓死不屈、从容就义的故事,说明何为“大善”。
第6段:明确对善恶大小给出自己的判断标准。
第7段:“大小善”“大小恶”是有联系的。
第8段:总结全文,概括性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明确每个段落的内容,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课文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2段)
开门见山地指出,“为"即“做”,“有为”即应做必做,“有不为”即不应做而必不能做,核心是“应该”二字。
(第3-7段)
阐述了“大小善”“大小恶”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第8段)
总结全文,概括性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每个人都应该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内容探究
1.课本108页问题:先提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有什么作用
“应该”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宜”,就是“合适”,就是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它是“做”和“不做”的前提;如果没有“应该”,“做”和“不做”就没有区别了。这里自然引出“为”与“不为”的前提。
2.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 谈谈你的看法。
①不离题。“有为”是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是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所以在“做”之前必须弄清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即要分辨清是非善恶。所以文中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并不离题。
②不离题。因为能分辨清是非善恶,才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1.请找出下列句子进行分组讨论,揣摩并体会其语意。
品味赏析
这有点像仁义的 “义” 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 “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 “合适”,也就是 “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行而宜之之谓义”语出韩愈《原道》,意思是:行为得当就是“义”。
运用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韩愈的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有为”“有不为”的核心是“应该”二字(即分辨清是非善恶),使论证更深入、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或具有趣味性)。
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语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意思是: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
运用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刘备的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使论证更深入、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或具有趣味性)。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让座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什么是“小善”和“小恶”的观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热情。
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历史上誓死不屈、从容就义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什么是“大善”的观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务,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
运用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俗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使论证更深入、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或具有趣味性)。
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贪污行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解决问题:
结构图示
提出问题:
“有为”“有不为”的含义
分析问题:
“大小善” “大小恶”的区别
“大小善” “大小恶”的联系
有为有不为
呼吁人们做到有为有不为
明是非
有原则
守底线
小 结
《有为有不为》这篇议论性散文,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述了“大小善”“大小恶”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做事做人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拓展延伸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①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为善避恶。比如,同学想抄作业,直接让他抄,就是小恶;问清他哪里不会,帮助他学会,就是小善。再如过马路闯红灯就是小恶;遵守交通规则,并纠正他人闯红灯的行为就是小善。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防微杜渐。一次抄袭作业、一次考试作弊,可能让我们尝到不努力学习而得高分的甜头,但长此以往,就学会了投机取巧,做事不能脚踏实地,最终一事无成。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的。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下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