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突破)2025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轻松突破)2025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课件)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目录
高频考点精讲
练真题,悉考点
02
03
01
中考真题演练
专题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频考点精讲
中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政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开始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世界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随着两极格局结束,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
中外联系 (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2)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八下第7课P34-37)
中共十 一届三 中全会 时间 1978年12月 地点 北京
背景 (1)人民心声:“文化大革命”造成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错误方针的推行:“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中共十 一届三 中全会 主要 内容 (1)思想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 、开动脑筋、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1)历史转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 建设新时期
(2)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邓小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
拨乱 反正 (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恢复刘少奇的名誉
(2)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知识链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会议。(见本书P184)
经济体制改革(八下第8课P38-41)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 (1)人民公社化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进程 尝试 1978年,安徽凤阳 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推开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 逐步在全国推开
意义 (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 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小岗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 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主要 内容 所有制形式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管理体制 对国有企业实行 ,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分配方式 实行以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 环节 增强 活力(兰州2024·18) 作用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城市
政企分开
按劳分配
企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 5
深化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起基础性作用
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设立45周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35周年(八下第9课P42-45)
深圳 特区 设立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影响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 ” (2023·云南17;2021·云南13) 对外 开放 起步 (建立经 济特区) 概况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 、珠海、汕头、 4个经济特区
作用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深圳
厦门
窗口
对外 开放 扩大 (1)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我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4)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5)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 (6)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7)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辨识要点: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宁波、上海等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
对外 开放 格局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 、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议定书
新阶段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为我国参与 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全方位
经济全球化
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2)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下第10课P46-52)
邓小平 理论 形成过程 (1)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4)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5)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 (1)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确立 2002年,在 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核心 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 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义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中共十六大
先进生产力
科学发 展观 确立 2012年,在 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意义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中共十八大
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兰州2024· 26(2)] (1)2017年, 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2)2022年,在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十九大
中国式现代化
知识链接:思想近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见本书P194)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八下第11课P53-58)
中国梦 宏伟蓝图 内涵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 途径 (1)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奋斗 目标 “ ”奋斗目标:
(1)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两个一百年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新内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发展理念 时间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
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改革开放 以来,经济 建设取得 重大成就(省卷 2024·9) 建设 成就 (1)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3)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作用 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我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开启 新征程[省卷2024· 16(2)、 2023·18] (1)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
开启 新征程 (3)2022年,中共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 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练真题,悉考点
命题点1:改革开放
1. ★(2024·省卷)下表为中国经济数据变化统计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
项目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GDP(亿元) 3 678.7 15 180.4 85 195.5 319 244.6
进出口总额 (百万美元) 20 638.0 102 784.0 323 949.0 2 563 255.0
外汇储备 (亿美元) 1.67 33.72 1 449.59 19 460.30
该表反映出( )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B.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C.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
D
2. (2024·兰州)1984年,刚上任的青岛冰箱厂厂长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从青岛冰箱厂存在的问题可以判断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应该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增强企业活力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改革开放
B
3.★(2023·兰州)根据下表,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
A.土地革命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包产到户
D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 397 133.6
1990年 7 662.1 686.3
2000年 24 915.8 2 253.4
命题点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 [2024·兰州第26(2)题4分]知识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更好地发展自身、造福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任理轩《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指导思想。说明这条“新道路”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分)影响:对内,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外,利于造福世界。 (2分)
命题点3: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5.[2024·眉山第14(3)题4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奋斗不息,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2021年中国经济变化简表
年份 国内生产 总值(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乡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3 678.7 343.4 133.6
1990年 18 872.9 1 510.2 686.3
2000年 100 280.1 6 255.7 2 282.1
2017年 832 035.9 36 396.2 13 432.4
2021年 1 143 669.7 47 411.9 18 930.9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根据材料,概括1978—2021年取得的经济成就。(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2分)
经济成就: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大大提高,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等。(2分,1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
取得成就的原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实施;科技的进步;加入WTO,国际市场扩大的影响;人民的辛勤劳动等。(2分,1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
6.(2024·临夏回族自治州第14题6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某校以此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民生福祉,执政为民】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横线处内容的填写。(2分)
时期 中国共产党民生标语
①________ “打土豪,分田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耕者有其田”
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②________ “联产承包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分)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分)
【人民有梦想,国家有希望】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不断升级,更好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有质量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更”,既是百姓的期许,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2024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聚焦点。
(2)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的“中国道路”是什么?综合上述问题,概括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4分)
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关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分)
中考真题演练
1.★(2024·扬州)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次党的会议周年纪念封(局部)。该会议( )
A.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B.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D.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2.(2024·牡丹江)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这一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如果为该栏目撰稿,你会选择的题目是( )
A.《中国农村改革见闻》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古方新用 攻艰克难——记屠呦呦优秀事迹》
D.《我们胜利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3.★(2024·宜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举措。这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解放农村生产力
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以公有制为主体
B
4.★(2024·江西)下图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 )
A.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A
5.★(2024·苏州)下图是上海在不同时期发行的粮票与股票,其反映了( )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C.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
D.边陲小镇蜕变为经济特区
A
6.★(2024·山西)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同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说明( )
A.特区的建立为改革提供了示范
B.改革开放呈现“点线面体”的格局
C.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
C
7.(2024·德阳)在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有利于我国经济进入全球市场”的是( )
A.兴办深圳经济特区
B.开放陆地边境城市
C.建立上海浦东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8.(2024·枣庄)下列哪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9.(2024·镇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下图直接呈现的是哪一方面的推进措施(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
10.(2024·潍坊)201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4位,到2022年迅速上升到第11位。这反映了我国( )
A.落实全球治理观
B.冲破外国技术封锁
C.践行新发展理念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11.(2024·乐山)乐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后,绘制了如下示意图。该图最能反映的历史大趋势是( )
A.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C.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D.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
A
12.(2024·南充)(10分)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从被迫卷入西方现代化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引领世界现代化新潮流的历史性转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他们力图通过学习和仿效西方,开展了一场历时35年的洋务运动,进行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时期 概况
第一阶段: 1921—1949年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第二阶段: 1949—1978年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三阶段: 1978—2012年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胆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第四阶段: 2012年至今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材料三 到2020年底,中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9 358元,比上年增长5.4%……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洋务派进行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3分)
尝试: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办近代民用企业;建立新式陆军;筹建新式海军;兴办新式学校;外派留学生等。(每点1分,任答两点得2分)
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进行的大胆探索,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4分)
探索: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特点: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答出两点即可,2分)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3分)
意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任答三点,3分)
13.(2024·眉山)(10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奋斗不息,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是1991年的6倍,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国内生产总值1%,2017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我国先后与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摘编自《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
材料三 1978—2021年中国经济变化简表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年份 国内生 产总值 (亿元)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 配收入(元) 乡村居民
人均可支
配收入(元)
1978年 3 678.7 343.4 133.6
1990年 18 872.9 1 510.2 686.3
2000年 100 280.1 6 255.7 2 282.1
2017年 832 035.9 36 396.2 13 432.4
2021年 1 143 669.7 47 411.9 18 930.9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总体规划。该规划在实施中选择了材料一中陈云所说“三条路”中的哪条路?(4分)
总体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2分)先重后轻(或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2分)
特点:政府重视;发展快;研究队伍大;研发投入多;国际合作密切;成果显著。(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8—2021年取得的经济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4分)
建设成就: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大大提高,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等。(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取得成就的原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实施;科技的进步;加入WTO,国际市场扩大的影响;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