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小学课时教案
课题: 《家乡变化大》
课型 新授 第 27-28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家乡的变化,掌握剪、拼、贴、画等方法,小组合作完成一幅展现家乡的作品。 2.通过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沟通与收集信息能力;在小组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家乡的变化,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2.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剪、拼、贴、画等形式,小组合作创作出表现家乡的作品。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乡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2.鼓励学生在小组创作中发挥创意,展现家乡独特的魅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家乡过去和现在的图片、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绘画工具,如彩笔、油画棒、画纸;手工材料,如彩色卡纸、剪刀、胶水。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家乡的变化,可向长辈了解相关信息;准备绘画和手工工具,如彩笔、油画棒、画纸、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段展示家乡美丽风景和现代建筑的视频,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引导学生说出家乡的名字,引出课题《家乡变化大》。 展示一些家乡过去的老照片,如破旧的房屋、狭窄的街道等,与视频中的画面形成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新授 分享交流 请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观察到的家乡变化,鼓励学生从建筑、交通、生活设施等方面进行思考。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家乡新建了很多高楼大厦,以前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和补充,如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家乡变化的原因。 深入探究 教师通过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讲解家乡变化背后的原因,如经济发展、政策支持等。以家乡新修的高速公路为例,说明交通的改善对家乡发展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生活更加便利、娱乐方式增多等,让学生感受家乡变化带来的好处。 创作指导 方法讲解:教师介绍用剪、拼、贴、画等形式表现家乡的方法。比如,可以用彩色卡纸剪出家乡建筑的形状,用画笔画出家乡的山水,然后通过拼贴组合成一幅作品。 教师示范: 在画纸上用铅笔画出家乡的大致轮廓,如山脉、河流的位置。“我们先确定一下家乡的大框架,小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心中家乡的样子来画。” 用彩色卡纸剪出一些简单的形状,如长方形代表高楼,三角形代表屋顶,然后用胶水贴在画纸上相应的位置。“看,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些简单的建筑啦。” 用彩笔为贴好的形状添加细节,如窗户、门等,同时画出一些树木、花草等装饰。“大家可以发挥想象,让画面更丰富。” 最后,用油画棒为整个画面涂上鲜艳的颜色,使作品更加生动。 (三)学生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帮助学生解决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构图不合理、色彩搭配不协调等。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发挥创意,如表现家乡独特的文化活动,或者未来家乡的样子。引导学生根据小组分工,合理安排任务,共同完成作品。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每组将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台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作品,如创作思路、表现的家乡特色等。例如,小组代表说:“我们小组画了家乡的丰收场景,有金黄的稻田,还有新修的粮仓,代表家乡农业的发展。” 请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评价,从作品的创意、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既要肯定优点,也要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努力和创意给予表扬,如 “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家乡的变化,有的小组在色彩运用上非常大胆,很有感染力”,同时针对作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画面布局不够紧凑等,提出改进的方向。 (五)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家乡的变化,还通过小组合作创作出了美丽的家乡作品。家乡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希望小朋友们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课后作业布置 回家后,向家人介绍自己在课堂上创作的作品,以及家乡的变化。 用绘画的形式画出自己对家乡未来的期望。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家乡变化大》
教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分享家乡变化环节参与度高,但在理解变化原因时,部分学生理解较浅,需用更生动实例引导。小组创作时,个别小组分工不合理,影响进度,教师应加强引导。评价环节学生积极发言,但评价语言较单一,后续应培养学生更丰富准确的评价语言,提升审美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