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导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通过《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等史料,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在不同阶段发展的概况,进而体会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结合丝绸之路在沟通世界和作为中西商贸往来通道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通道,而且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家国情怀、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悟新知】
一、丝绸之路
狭义的丝绸之路特指西汉①    出使西域后形成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东西方交通线路,时段局限在西汉时期
广义的丝绸之路 (1)从时间上看,可上溯到先秦,自西汉形成,经东汉发展,魏晋时发展曲折,到唐代兴盛,下及宋元,直到明代初期,此后衰落,但清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时有恢复和发展,至近代丝绸之路仍有所发展。 (2)从空间上看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②    丝绸之路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草原丝绸之路 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③    、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西南丝绸之路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④    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⑤    、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 (1)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⑥    的海路。 (2)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⑦    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3)明初⑧        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技术交流: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物质交流:(1)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⑨    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建筑或墓碑的装饰品。 (2)西汉从大宛国获得了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3)⑩    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文化交流:(1)    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2)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也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1.古代丝绸之路的整体特点
(1)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汉初复杂、多元并存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2)丝绸之路的开辟是西汉王朝处理对匈奴关系方面的战略性附属物,具有历史无意识性。
(3)古代丝绸之路内涵的扩大化与多样化,发展过程的主动性与波动性。
2.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经济社会的繁荣是基本动因
经济繁荣是国运昌盛的缩影,是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强盛之时。
(2)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的有机统一是客观要求
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出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活力。
(3)和平稳定是必要前提
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
(4)开放包容是重要支撑
沿线各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彼此文明形态;以包容的观念,善待各自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了商品互补、文化互鉴、文明互动。
(5)文明互鉴是动力源泉
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只有坚持丝绸之路精神,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才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思考点 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解题关键:张骞通西域的开创性及其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路引领: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及张骞对丝绸之路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理解得出。

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 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解题关键:西南丝绸之路开拓的必要性和重要影响。
思路引领:第①小问,结合材料信息归纳;第②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与大夏的交流启发、避开羌人和匈奴控制区等归纳得出。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谈谈唐朝时期西域乐舞的流传情况。
解题关键:对唐朝艺术特色的认识。
思路引领:对照材料,提取唐朝外来艺术的相关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归纳得出。
学习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他们的相关活动。
解题关键:国际丝绸之路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新成果。
思路引领:围绕国际丝绸之路研究,查阅资料,搜索有关外国专家的活动。
【合作探究·提素养】
 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
  材料一 隋唐时期,波斯、大食等国的商人不断前来长安、洛阳进行官私贸易,从而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推向了自西汉以来的高峰。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的冶铁、水利灌溉技术,陶瓷、漆器、茶、金银器皿和工艺品,天文、医药、文学艺术不断西传。中国的桃、梨传至印度后,分别被称为“至那你”“至那罗阇弗呾逻”;肉桂传至波斯后被称为“达秦尼”,传至大食后被称为“达锡尼”;生姜、黄连、大黄、茯苓、杏、桑等药用或经济植物也相继传至西方。沿着“丝路”传入中国的极为重要的是宗教,故有人兼称“丝路”为“宗教之路”。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入,使中国的宗教进一步多元化。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摩揭陀国使者将石蜜制造法传入中原,此后,四川、江南各地纷纷采用印度工艺制糖。唐初,葡萄酒的酿制工艺由高昌、波斯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国酒类的品种。9世纪,印度和阿拉伯商船,将桄榔须系缚、橄榄糖涂胶的办法传入中国,改善了中国的造船缝合技术。此外,东罗马、阿拉伯、波斯、中亚诸国以及印度的医药、音乐、歌舞、天文、历法等也相继传入中国。
——摘编自周得京《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
材料二 从中国的视角出发,狭义上的丝绸之路最初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并在后世形成了多样化的路线——形成了陆上草原丝绸之路、荒漠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以及海上近海、远洋丝绸之路等广义性交流的具体路线。丝绸之路也逐渐脱离丝绸贸易的狭义内涵,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和冶铁技术并输入香料、艺术等,即构成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含义的东西方、中外文明碰撞交流与合作之路。这种境况在汉代之后以各种形式和内涵延续数千年,并突出地表现于汉、唐、宋、元、明乃至清等主要时代。
——摘编自王超《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丝绸之路重新命名(如丝绸之路是瓷器之路)并加以说明。

 丝绸之路对世界贸易与文明的影响
  材料 中国在古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漆器、瓷器、铁器、金银器皿、钱币、炼丹术等都是其中的荦荦大者。法国学者阿里·玛扎海里在其专著《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中,专门对谷子、高粱、樟脑、肉桂、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大黄等物种的西传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论述。
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传入中国的主要动物有马、牛、驼等;主要植物有石榴、葡萄、苜蓿、胡麻、胡椒、胡黄连、胡荽、小茴香、青黛(靛花)、郁金香、天竺桂、无花果、凤仙花、阿勃参等,还有多种药材、香料和染料等;物品主要有玻璃器、琉璃、玉石、珍珠、珊瑚、金刚石、石蜜、砂糖、毡布、葡萄酒等。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一开始就带有“怀柔远人,弘扬国威”的鲜明政治色彩。在进行朝贡贸易时“倍偿其值”,在边境互市中强调“惠远人而贸易”,这种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得西方诸国争相与中国通商,同时各方均从贸易中获得益处。在丝路畅通的大多数时候,呈现的是 “商胡贩客,填委于旗亭”,异域传使者“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忙景象。
——摘编自雍际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论述史论结合。)
【随堂检测·精评价】
1.西汉时期,中原出现了良种“汗血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西走廊,回纥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亦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攻势。这在当时(  )。
A.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导致朝贡贸易迅速衰落
C.中断了中外经济的联系
D.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战乱
3.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乾闼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霓裳羽衣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悟新知
知识梳理
①张骞 ②海上 ③匈奴 ④缅甸 ⑤东南亚
⑥印度洋 ⑦官方使节 ⑧郑和下西洋 ⑨瓷器 ⑩棉花 佛教 中医药知识
教材问题
思考点
答案提示:一方面,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因此中国古代学者才会将张骞通西域视为开辟道路的创举,称其为“凿空”。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是在规模、稳定性方面,还是在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提法有一定道理。
学思之窗
答案提示
计划:由西南开辟直通身毒(今印度)和中亚诸国的路线,这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原因:张骞从与大夏国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羌人和匈奴所控制的地区十分危险,这样可以避开此风险。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答案提示:音乐和舞蹈是具有紧密联系的两种艺术形式,舞蹈通常都有配乐,许多音乐也有相应的舞蹈内容。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唐朝的音乐和舞蹈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高峰,它们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充分吸收了边疆、域外的艺术成果。唐朝乐舞受中亚乐舞的影响尤其明显,唐朝宫廷乐舞“十部乐”中,来自西域的就有《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高昌伎》《康国伎》五部。在唐朝最流行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它们深受统治阶层和大众的喜爱,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学习拓展
答案提示:本题需要重点关注在丝绸之路研究史上影响和贡献较大的外国探险家、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除李希霍芬外,还有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科兹洛夫等人。
合作探究·提素养
任务1 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
审题思路
【参考答案】 (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和技术等位居世界前列;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统治者的重视);对外交通的发展;沿线国家和人民的维护。
(2)示例
命名:丝绸之路是物质文明流通之路。
说明:丝绸之路上的物质交流由东向西输出的主要有茶叶、丝绸、瓷器、纸张、肉桂、玉器、金银器等,由西向东输入的有葡萄、西瓜、胡瓜、胡桃、胡萝卜等物资。从物质财富的创造与交流来看,人类的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活日用品和各种文明成果,都在丝绸之路上得以展示。在此意义上,丝绸之路是人类各种物质文化创造得以呈现的大舞台。这种双向的流通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任务2 丝绸之路对世界贸易与文明的影响
审题思路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丝绸之路——贸易与文明交流的通道。
论述: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从西方带来了珍稀动物、植物、皮革制品、药材、香料、珠宝,然后从中国进口丝绸、茶叶、瓷器及其他商品,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丝绸之路的兴盛推动了中国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大发明、丝织工艺、漆器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东西方之间的这种双向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将彼此和整个世界连接起来。
因此,这条连接古代世界的大通道真正发挥了沟通世界和作为中西商贸往来通道的重要作用,折射和见证了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一个论题)
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中国在古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术”“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一开始就带有‘怀柔远人,弘扬国威’的鲜明政治色彩”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世界古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丝绸之路的影响;东西方双向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层次鲜明 贸易交流—文明交流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丝绸之路——贸易与文明交流的通道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丝绸之路的兴盛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这条连接古代世界的大通道真正发挥了沟通世界和作为中西商贸往来通道的重要作用,折射和见证了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
随堂检测·精评价
1.D 据材料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渐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D项正确;西汉时期中原出现的新物产和西域地区生产方式出现的新变化与A项无关,排除A项;材料讲述的是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往来,不是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外国农业发展的水平,排除C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驻守西北地区的军队内调,周边政权趁机扩张,唐朝对河西走廊、阿尔泰山一带、中亚等地的控制减弱或丧失,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A项正确;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版图包括河西走廊等地,与这些地区的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且通过丝绸之路开展的贸易以民间贸易为主,因此安史之乱“导致朝贡贸易迅速衰落”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虽然丝绸之路的畅通受到了影响,但中外经济联系并未中断,排除C项;华北地区的战乱是安史之乱造成的,而非西北边境军队内调,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可知,隋唐敦煌壁画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霓裳羽衣舞曲》也包含了南亚和中亚元素,可见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故选A项;风格单一与“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矛盾,排除B项;《霓裳羽衣舞曲》反映的是贵族生活而非市民生活,排除C项;唐朝文化吸收了南亚、中亚等多种文化元素,并不“固守传统”,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