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件(45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件(45张)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程标准
1
学习目标
2
核心素养
3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布局。
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能够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综合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地协调:结合当前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能够认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
布局
交通运输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目录
Content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01
交通运输
概念: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作用: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02
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公路运输
南 北
公路
运输
地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运输工具:汽车、卡车
对象:短程,量小的货物
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优点: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1
2
铁路运输
地位: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火车、轨道列车
对象: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如矿石、金属等
缺点: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优点: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现在人们出行首选高铁,因为高铁比其他类型的列车耗时少、乘坐舒适、价格合理。这源于高铁的运行速度快,输送能力强,安全性能好,能源消耗少,正点率高,乘坐舒适度高。
目前,我国铁路客运分为多种类型,G代表高铁列车,Z代表直达特快列车,D代表动车组列车,K代表快速列车,L代表临时加开列车,Y代表旅游列车。谈一谈你对高速铁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看法。
活动Activity
水路运输
地位: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货轮、油轮
对象: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如粮食、矿产品等
优点: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点: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3
航空运输
地位: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优点:运输速度快、且运输效率高
对象:急需,量小,贵重的货物,如急救药品等
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4
管道运输
地位: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
对象:液态或气态货物,如石油、天然气等
缺点: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优点: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占地少,不占农田。
5
【多快好省】
思考|如何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选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轮船
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
【小试牛刀】
思考|如何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案例 要求 铁路 公路 海运 河运 航空
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谈会 次日必须报到
从重庆到武汉 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从太湖运2t活鱼到安吉 保鲜
从太原运200吨煤到武汉 走近路降低运费
从天津运1万吨盐到上海 选择最经济的办法
03
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
变化
运量
大幅度提高了运量
成本
降低了运输成本
效率
增强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效率
缩短了交通时间
特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倾向。交通运输效率的不断提高,导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强化,人际交往日趋密切。
东部:交通线路里程长,密度大,通达度高;交通线路类型多样,形成网状交通运输格局;西部:交通线路里程短、密度小,通达度相对较低
东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修建的难度低;西部:人口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读图,试从交通运输线的长度、密度等方面,分析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活动Activity
读北京开往福州高速客运列车示意图,据此完成小题。
1.图文信息反映了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是 (    )
①专业化 ②网络化 ③高速化 ④大型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高速公路运输突出的优点是(   )
A.耗能少    B.运量大  
C.周转速度快  D.成本低


杭州
浙江
温州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01
交通运输&城市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联系。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联系。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思考|古代大城市的布局具有怎样的特征?
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
【聚落分布】
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
从西安沿古丝绸之路可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
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对欧洲城市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乡村聚落一般较分散,有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为促进农村的发展,我国正在有计划地对分散乡村聚落进行合并,建设相对集中的乡村聚落
新建的乡村聚落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分布,而一些交通不便的乡村聚落会逐渐消失
思考|试分析我国村落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在现代: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比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石家庄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广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往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广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河北省的省会,而正定县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案例|石家庄市的形成和发展
【聚落发展】
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活动,说明扬州兴衰的原因。
扬州
北京
天津
济宁
杭州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陆路交通的发展,加之京杭大运河的大规模疏浚,才使古城扬州焕发了青春。21世纪随着宁启铁路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改变了扬州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扬州再次崛起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交通兴,城市兴;交通衰,城市衰
思考|据图推测郑州和信阳的城市规模差异及原因?
郑州的城市规模大;郑州为省会城市,交通通达度高,利于聚落规模的扩大
【聚落规模】
聚落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轴
思考|读下图建设用地随道路拓展轴的时空变化图,总结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聚落形态】
1.武汉三镇历史格局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平原广阔 B.季风气候
C.河流交汇 D.矿产开发
武汉三镇鼎立格局自古有之,而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A
2.随着现代综合交通的不断发展,武汉市城市形态在沿江发展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趋向(   )
A.集中式团块状发展 B.沿河流条带状发展
C.沿公路、铁路多轴向发展 D.从放射状转向内聚发展
3.武汉市的发展变化说明(    )
A.交通枢纽都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
B.特大城市的衡量指标是人口的增加
C.河流运输方式的兴衰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D.城市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格局
A
C
02
交通运输&区域发展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交通运输会提高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加速区域的综合发展
区域整体水平的提升,城市的发展壮大,又会促进交通运输的建设
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沿海型经济带
0A
港口建设
水域(航行和停泊条件): ①天然港湾。无结冰或结冰期短。②深水。等深线密,港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③避风。避风、风浪小、背风地带。
陆域(筑港条件): ①地形平坦。平原或三角洲,坡度适当。②地质稳定,有较大的抛锚空间。
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
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经济腹地决定港口的兴衰;城市决定港口的发展。
0A
港口建设
城市依托。以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城市的规模大小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
交通便利。港口的疏集运能力,有没有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
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经济腹地决定港口的兴衰;城市决定港口的发展。
0B
航空港建设
地面开阔平坦,起降有净空保证;应有适当坡度,可以保证排水;
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跑道,利于飞机起飞和降落(起降均为逆风);
应注意大雾对能见度的影响,不宜布置在盆地和洼地;
机场占地面积大,飞机起降骚扰性较大,应距城市较远(①雾霾少,晴天多,能见度高;②土地租金低;③对居住区噪音污染小;④无高大建筑物,起降安全),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沿河型经济带
0C
河运价值
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汉江是长江各大支流中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
分析汉江航运价值高的区位条件。
①汉江流域降水丰富,流量大,流程长,通航里程长;
②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稳,利于通航;
③全年无结冰期,四季可通航;
④航道联系东西、沟通南北,联系范围广;
⑤流域内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
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一兰新经济带。
沿路型经济带
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复合型经济带
(1)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高速公路、新干线、航空)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
(2)从高速公路的长度、密度、连通性等方面比较1975年、1985年、2014年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变化。
(3)日本提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冈等主要区域城市之间实现3小时交通圈,分析新干线在沿线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4)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思考题】
活动Activity
从东京出发0~400千米内,短距离高速公路所占比重较高,随距离的增加高速公路比重下降,新干线比重上升;400~800千米内,新干线占绝对优势;800千米后,新干线比重下降,航空比重最高。
问题:(1)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高速公路、新干线、航空)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
答案:
1975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小,密度小,连通主要城市;1985年,交通线路总长度增加,密度增大,由沿海向内陆发展,连通城市数量增多;2014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大,密度大,形成网状交通运输。
问题:(2)从高速公路的长度、密度、连通性等方面比较1975年、1985年、2014年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变化。
答案:
促进人员流动,加速和扩大了信息、知识、技术传播;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协作,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缩小地域与城乡差距;完善全国交通网,缩短出行时间;带动沿线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问题:(3) 日本提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冈等主要区域城市之间实现3小时交通圈,分析新干线在沿线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日本资源能源短缺、国内市场狭小,交通运输发展能加强日本对外联系,缓解资源和市场问题;日本经济对交通依赖度高,沿海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捷,促使产业向太平洋沿岸布局,形成太平洋 沿岸经济带;太平洋沿岸经济带的发展,促进沿岸经济发展,提升运输能力,促进沿线交通运输的发展。
问题:(4)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