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复习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练习题(含答案)积累与运用阅读下面的内容简介,完成任务。《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zhuàn) ① 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全书见解精(pì) ② ,通俗流畅。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希望给中学生做个向导,教授经典阅读的方法,亦授人以(yú) ③ ,让他们面对________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无数年轻人通过这本书,使他们走入那些中华民族凝聚着文化结晶的典籍。1.根据拼音写汉字。①zhuàn________ ②pì________ ③yú________2填入文中横线处恰当的成语是( )A. 浩如烟海 B.汗牛充栋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加以修改。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时间翻入新篇,你怎可还辗转留在昨日?过去,不论得失,已成为往事的注脚。B.挑担的绳索不能过长,过长则容易触底,很麻烦;也不能过短,过短则沉,更费力。C.人民军队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阴谋。D.宋代的《全芳备祖》记载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药,酿可以饮,”有多种功效,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可供观赏。5.下面划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 。嗬!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海滩。①海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②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③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④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的银波。②④③① B.③①②④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6.古诗文默写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古诗文中往往蕴含着人类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感。《诗经·关雎》中用“悠哉悠哉,_________”写出了君子相思的浓烈;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真正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_________在《桃花源记》中用“便要还家,_________”表现了桃花源人待客的热情;杜甫在《_________》中则用“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表达了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7.名著阅读 经典作品不可胜数,学会选择也会事半功倍。请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分别推荐《经典常谈》中相关阅读篇目。《经典常谈》目录:《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阅读需求 最佳推荐篇目小海学习《〈孟子〉三章》后,想了解《孟子》一书。 (1)_____小曙对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的论辩产生兴趣,想要进一步钻研。 (2)_____小真读完《马说》后,想了解“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及代表人物。 (3)_____小美对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感兴趣。 《尚书》第三综合性学习八年级七班开展了“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和”的主题,分小组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学习和探究:(1)【活动一:探“和”之义】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请写出一个含“和”字的四字成语,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米字格中。(2)【活动二:寻“和”之用】夜深了,小燕邻居家播放电视剧的声音还很大,小燕的父亲怒气冲冲地想去找邻居理论。假如你是小燕,该怎么劝说父亲?(3)【活动三:知“和”之贵】第三小组搜集了下面这则新闻链接材料,请你结合材料简要说说国与国之间“以和为贵”的重要意义。【链接材料】2021年11月22日,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并主持中国 - 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他发表了题为《命运与共共建家园》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我们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迈向日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阅读理解阅读宋词,完成各题。【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9、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时,描写了词人深夜漫步时的所见所感。B.【甲】词中“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连用,营造了万物静谧、寂寞清冷的氛围。C.【乙】词上片,写梅花的生长环境,独自开放且无人欣赏,暖阳夕照,处境悲凉。D.【乙】词作者对梅花情有独钟,本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赞梅花,与众不同。10、“诗缘情而托物”,请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词表现手法的相同之处及作用。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兌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学记·虽有嘉肴》) 【乙】 学者①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②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⑤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长善救失》)(①学者:②或:有的人③止:停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⑤长:读zhǎng。)11.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教然后知困(困:不通,理解不清) 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B.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坚强) 学学半古义(学:教)C. 学者有四失(失:毛病,缺点)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救:纠正)D.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 (善:长处)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②.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是: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B.【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C.【乙】文侧重于讲解学生的四种过失和产生过失的原因。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过失。D.【乙】文告诉我们就人而言,学生的学习出了毛病,根本原因就在心理状态。所以,真正好的老师,首先是个好的心理学家,能够意识到学生的缺陷并及时弥补。14.简述一个你经历的体现“教学相长”的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①二十岁以后,司马迁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当时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他都走到了。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他搜得了多少写的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作《史记》,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选自《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材料二:①地理界众所周知,我国有一条看不见的“胡焕庸线”,是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突变线。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提出“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龙门在黄土高原,碣石在华北平原东北部,二者之间还有燕山、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等山脉,因此,“龙门—碣石”并不是一条天然存在的线。司马迁是依照什么标准将它提出来的呢?答案是物产。司马迁通过对物产的考察,找到了二者的分界。所以,龙门、碣石以北地区的主要物产是马、牛、羊、旃裘、筋角这些畜牧业产品。他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各区的特色物产,做出了一部那个时代的“全国特产购物指南”:巴蜀地区盛产姜、朱砂、石、铜、铁、竹木;关中秦地种植业发达,出产五谷;河北中山地区手工艺强大,多出“美物”;河北燕地既有海滨又有山区,出产鱼、盐以及枣、栗;三楚之地盛产稻米和淡水鱼……②按照“胡焕庸线”的命名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将“龙门——碣石”线称为“司马迁线”。材料三:①如果生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司马迁的言论一定会被视为“地图炮”:__________。如:边陲的僰地人,多出僮侍者和仆人;三晋地区的人,喜欢见义勇为,性格剽悍,不愿从事农商;中山地区的人,性格暴躁,喜欢投机取巧,很多人擅长盗墓、造假,不过多出美男美女,在娱乐圈做歌舞艺人的很多;燕地区的人,迅捷凶悍,不爱思考问题;西楚地区的人,民俗剽悍轻捷,人容易发怒,不爱存钱;南楚地区人,擅长演说辩论,但不太守信用……②跟网络键盘侠不同的是,他是一个特别重视“大数据”的人,他对各个区域的信息统计了然于胸。③在“大数据”支撑下,司马迁的《货殖列传》还做出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发布历史上首个富豪榜。秦汉以来的主旋律是“重农抑商”,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司马迁与后来其他史家不同,在正史中专门为这些经济人物立传。他在《太史公自序》中道出了写作动机,说只要不妨碍国家政体,不坑害百姓,通过各种渠道经商致富是值得鼓励的行为。在国家推行“重农抑商”的大背景下,司马迁能有这样的主张,十分可贵——纵观两千多年的史书,也只有司马迁这一例。(材料来自网络,有删改)15. 如果我们跟着司马迁去旅游,下面最不可能体验的场景是( )A. 在三楚之地捕捞淡水鱼。B. 在燕地食栗,在江陵品橘。C. 在中山地区买手工艺品买到了赝品。D. 在龙门、碣石以南地区购买了大量畜牧业产品。16. 请阅读材料三,根据上下文,概括“地图炮”的特点,填写在横线上。17. 明代卜大有在《史学要义》中强调“博学多识”“公心直笔”是史家的修养。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说明司马迁“公心直笔”的表现。(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荔枝和龙眼杂交出来的新水果,苏东坡和你都想了解①一千多年前,苏轼在广西合浦吃过龙眼后,写下了诗句“龙眼与荔枝,异出同父祖”,他敏锐地发现了龙眼和荔枝属于同类品种的不同分支。后来科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了两者虽都属无患子科,但却是两个独立的物种。②不过苏东坡绝对想不到的是,时隔千年,科学家成功地将荔枝和龙眼进行了杂交。③想要在自然界,让两个独立的物种天然杂交其实非常困难。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就是和其他物种间有着比较明显的生殖壁垒,物种也会用各种手段去限制和别的物种间的交流。这对于一个物种来说是保证自己基因延续的基础,但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就成了培育新品种的“拦路虎”了。④对于荔枝和龙眼的杂交同样如此。因为二者是不同属的物种,根据基因测序,二者大约在100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分化了。想要让它们产生“爱情的结晶”,至少有三个巨大的困难等待着解决。⑤首先,就是要摸清楚荔枝和龙眼的“家谱”。虽然这二者都是常见的水果,但由于都是热带植物,在我国的分布区域较小,所以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其他国家对于二者的研究也相当有限。在科学家的努力之下,2010年左右我国分别构建了荔枝和龙眼的分子遗传图谱,并且在理论上证实了二者有杂交的可能。⑥紧接着就是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杂交。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荔枝和龙眼生产国,产量分别占全球的70%和60%左右。尤其是荔枝,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非常多的品种,桂味、糯米糍、妃子笑……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品种。但这也给科学家们带来了“甜蜜的烦恼”,究竟哪些品种适合进行杂交呢?⑦在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实验之后,我国的科学家们分别选择了石硖龙眼作为母本,紫娘喜荔枝作为父本。石硖龙眼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最好吃的龙眼品种了,产量也很可观,但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果实比较小;而紫娘喜荔枝口感虽然没有那么甜,略带有酸味,但它的果实很大,甚至超过鸡蛋大小,并且它的产量很高。挑选这两个品种,不仅因为二者的特点鲜明,杂交之后优缺点可以形成完美的互补,还因为紫娘喜属于晚熟的品种,花期与石硖龙眼间隔较短,可以提供更有活力的花粉。⑧不过即使这样,想要实现二者杂交,还需要面临第三个问题:杂交亲本之间缺乏相应的识别机制,正常情况下龙眼无法识别荔枝的信息。⑨我国科学家使用了一种叫作“蒙导授粉”的技术,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让龙眼可以识别荔枝的花粉,从而产生受精体。这是杂交过程中难度最高的环节,并且由于荔枝的花粉非常小,所以授粉的工作宛如米上雕花。⑩在不断杂交和筛选之后,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2022年,在广州从化由龙眼和荔枝杂交的品种——脆蜜正式亮相。它的果皮外壳呈黄绿色,与龙眼相似,但上面长着荔枝般的龟裂片。脆蜜的果肉完全无渣,糖度更是高达20%—24%。除了外观和口味上的独特外,杂交还带给了脆蜜很多优势,比如说生长速度要比普通龙眼树快很多;在成熟期上要晚于正常的石硖,这样可以形成错峰上市;尤其是耐寒性上,远超了它的亲本,这意味着脆蜜的种植区域可以往北扩散。 据报道,2023年脆蜜已经通过定制销售的手段,在广州部分地区进行了推广,预计将在2025年全面上市。 如果苏东坡活在今天,尝到脆蜜后不知又会创作出怎样的诗作。(选自2024年4月13日《科普中国》,有删改)18.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19. 实现荔枝和龙眼杂交需要解决三个困难,解决这三个困难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0. 文章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1. 实现荔枝和龙眼的杂交,体现了我国科学家怎样的科学精神?(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大金川上看梨花阿来(1)去看梨花。(2)去大金川上看梨花。(3)路远,四百公里。午饭后一算,出成都西北行已两百多公里。海拔不断升高,春花烂漫的成都平原已在身后,不多久,雪山就耸立在面前了。(4)那条盘旋而上翻越雪山的公路已经废弃十多年了。我们从隧道里穿山而过,离开岷江水系,进入了大渡河上游支流的梭磨河。①道路转向,折向东南,沿河下行。河岸两边是陡峭的峡壁。向阳的峡壁是草坡,是密闭的栎树林。背阴的峡壁上满坡的杉树、松树与桦树。阳光是一个美术大师,利用峡谷的岩壁、森林、河流和纵横交织的山棱线勾勒出明亮与阴影的复杂分界。也许是怕这样的画面会过于单调,风与云彩都会来帮忙。风摇晃那些树,其实就是摇晃那些光,使之动荡,使之流淌。一朵两朵的云飘来,遮住一些光,失去光照的部分便显得沉郁,未被遮没的部分便在阳光照耀下更加高亢更加明亮。似乎可以在这光影摇荡间听到声音。阴影部分是一支木管乐队,低回,沉郁,却也充满细节。春天了,林下的苔藓已一片潮润,正在返青,树木正展开根须,从解冻的土地中拼命吮吸水分,向上输送,到每一个细枝末节。森林虽未呈现绿色,却也能让人感到一派生机。而那些被阳光透耀的部分简直就是高亢明亮的铜管乐队在尽情歌唱。(5)就这样沉湎于脑海中的乐音时,车子从一面悬崖下的弯道上冲出去,河流猝然变宽变缓。大渡河是地图上的名字,在当地人口中,此河的这一段唤作金川。考究起来,河的得名与过去沿河盛产黄金有关。几百年前,土司统治的时代,这里的藏语名字是曲浸,意思就是大河。到清末,改土归流,寓兵于民,叫过绥靖屯。民国间设县,叫作靖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金川县。②这一县地名的演变,也可窥见治乱的兴替,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6)金川一县,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便广植梨树。这里的梨花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在在处处。除了成规模的梨园,村前屋后,地失渠边,甚至那些荒废的老屋基上,都是满树梨花。(7)雪山还在远处的蓝空下面,我们已经身陷于盛开的鲜花阵中了。梨树都很高大,树干粗粝、苍老,分枝道劲、生机勃勃,每一个枝头,都满是一簇簇繁密的花朵。此时,它们被阳光照耀着,格外地明亮耀眼,同时,也散发着格外浓烈的香气。香气那么浓烈,让人觉得有一层雾气萦绕在身边。又似乎是梨花的白光从密集的花团中飘逸而出,形成了隐约的光雾--花团上的白实在是太浓重了,现在,阳光来帮忙,让它们逸出一些,飘荡在空中,形成了迷离的香雾。五个花瓣捧出了丝丝青碧的花蕊。每一枝蕊的顶端都是一团花粉。花刚开时,花粉是红色的,两天三天后,就渐渐变成了沉着的黑色。它们在等蜂来,把它们带到另外的一朵花上,落在每一朵花羞怯地低着身子的花房上。于是,奇妙的遇合发生。从此,我们可以期待秋天的果实。当然,传播花粉更有效的是风。风把花粉从这一群花带到那一群花,从这几树带到另外的那几树。风不大,那些高大的树皮粗粝苍老的树干纹丝不动,虬曲黝黑的树枝却开始摇晃,枝头的花团在这花粉雾中快乐地震颤。那是生命之美。 (8)③我在这里阅读自然之书,几乎忘记了身在何处。(9)当地政府有一个强烈的意图,就是把种植农业往观光方向转化。我们这一行,就是受邀来看梨花,写梨花的。可怎么写这些开放在雄荒大野的梨花,的确是个问题。这几天,老听人在耳边念岑参的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心里却不满足,那到底是写雪,只是用梨花作比附的。古诗词中写梨花的诗句,都是写那小山小水小园中的,到底显得过于纤巧,与我们眼见的金川梨花并不相宜:(10)“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温庭筠)(11)“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李白)(12)再有些感怀伤时,一腔春愁,更与眼前这轰轰烈烈的花开盛景不能相配:(13)“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白居易)(14)梨树都是梨树,但有不同姿态;梨花都是梨花,却开出不同格调。何况树由人植,人群更是各个不同。树生别境,这里的雄阔的雪山大川,化育了这种接近原生状态的梨树。中国文学书写草木,常常套用传统文化中那些托物寄情,感时伤春的熟稔路数,情景相近时,虽也确切,却了无新意。④所以,不看主客观的环境如何,只用主要植根于中原情境的传统审美中那些言说方式,就等于自我取消了书写的意义。(15)如果对此种写作方式缺乏应有的警惕,那就滑入那些了无新意的套路。我看梨花,就成了“我看”梨花,而真正重要的是我看“梨花”。前一种仅仅是一种姿态。后一种,才能真正呈现出书写的对象。写物,首先得让物得以呈现,然后涉笔其他,才有可信的依托。(16)我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去发现一片土地,去看见大金川上那些众多而普遍的梨花。(节选自《西高地行记》,有删改)22.关于文中描写梨花的第(7)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写到了梨花的枝干、花瓣、花蕊、花粉、花香等,描绘出了梨花的生命之美。B.作者精于描写细节,通过拟人等修辞展现金川梨花之美,表现出浓重的自然情怀。C.作者善用色彩,和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不同颜色的牵牛花有着相同的审美趣味。D.植物授粉的描写,赋予观察对象以动态感,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呈现自然的奇妙与美好。2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句式整饬,笔法简洁,交代位置的移动和变化,引出下文峡谷景象的描写。B.句子②是对地名演变的理解,富有议论色彩,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思考。C.句子③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D.句子④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审关表达方式的否定,传递了作者独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24.阿来曾说“我在音乐声中,看到了表达的可能”,他常借助音乐来丰富文学表达。本文第(4)段的写景充满音乐性,请简要分析。 25.文章标题“大金川上看梨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作文。26. 以下面设置的情景作为开头,写一篇文章。望着眼前的画面,我不禁感慨万千……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可写实,可想象,内容积极健康,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答案1.撰 辟 渔 2.A 3.无数年轻人通过这本书,走入那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典籍。4.D 5.D 6.①辗转反侧 ②海内存知己 ③天涯若比邻 ④陶渊明 ⑤设酒杀鸡作食 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⑦安得广厦千万间 7.“四书”第七 诸子第十 文第十三8.(1)示例:和气生财、心平气和、和颜悦色等。(2)示例:爸爸,邻里之间最好和睦相处,以和为贵。您还是心平气和地去交流,好吗?(3)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C10.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甲】词借孤鸿表明个人志趣,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自持,对理想的坚守。【乙】词中词人以梅喻人,梅花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表现了词人独立不倚,坚持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11、B.12、①.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或: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②. 人的学习,有的人过失在于学得过多而不去思考,有的人过失在于学得过少,有的人过失是把学习看的太容易,有的人过失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13、A.14、示例:本学期期中考试我班语文考得很不理想,我作为语文课代表,采取抄课文的笨办法罚惩自己。班长找我谈心,帮我出主意想办法,这些有利于我学习的提高,我很感激班长!班长说我的表现对他来说也是激励和鼓舞。15、D16、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地人习性特点,特别是缺点。17.(1)在长期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当地人习性上的特征;(2)不对商人持有偏见,专门为经济人物立传;(3)鼓励商人用正当的渠道经商致富。18、主要说明了我国荔枝和龙眼杂交获得新品种的过程。(围绕“荔枝和龙眼杂交获得新品种”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19、不能。因为这三个困难的解决分别涉及到了杂交的前提(摸清“家谱”)、准备(挑选品种)和实施(人助杂交),是杂交实验过程的具体步骤。如果调换顺序,就与实验过程不符了。(只有结论没有理由不得分,意思对即可)20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客观地说明了我国确实是全球最大的荔枝和龙眼生产国,列举具体的数字,使说明内容更科学准确,更有说服力。(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21、探索创新、锲而不舍、严谨细致。22.C23.D24.①化视觉为听觉(通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峡谷中光影摇荡的动态感;②把阴影部分比作木管乐队,把阳光透耀的部分比作铜管乐队,音调的起伏,达到生机和谐的美感。25.①“金川”是旅游观赏的具体地点,从成都翻越雪山来到金川,是地理上、心理上逐渐接近、寻求梨花的过程;②“看梨花”是指看到满树梨花,对自然的亲近,生命之美的赞颂;③“大金川上看梨花”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审美言说方式的反思,主张抛弃附加在“物”之上的各种人为意义和主观情感,从而真正呈现书写对象。26、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