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设置一节历史与地理的融合课,通过《武汉市总体规划平面图》,分析武汉工业用地的分布特点;根据卫星云图找出长江大桥的位置,分析大桥选址因素。从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为切入口,窥城览史、以小见大,将“一五”计划期间武汉在各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和1953年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场景作为切入点,探究新课。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统编版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1课,对于本单元起着引导作用,本单元要激励学生联系现实,充分发挥当代主人翁的精神。《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了解‘一五’计划,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本课共有两个子目: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两个子目为并列关系,“一五”计划的开展为政治建设提供经济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学期的学习,从光辉灿烂的古代史到屈辱抗争的近代史,中国历史的巨大转折引起了学生们心灵的震撼,学生开始自觉深入思考历史问题。学生刚刚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三课,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较为了解。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能通过“1954年武汉市总体规划平面图”总结武汉工业用地的分布特点;能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会从历史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通过分析概括史料,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通过武汉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背景和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1954年武汉市总体规划平面图。教师讲述:1953年,在国务院城建总局顾问前苏联专家巴拉金指导下,以国家“一五”计划为指导,武汉市编制了《武汉市城市规划草图》。在此基础上,为落实国家“156项工程”中落户武汉的重大工业项目,1954年底,武汉市建设委员会对规划草图进行修订,编制完成《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圈出《武汉市总体规划平面图》中主要的工业用地分析武汉工业用地的分布特点根据卫星云图找出长江大桥的位置,分析大桥选址因素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将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武汉这座城市结合,叙述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武汉工业的扶持和帮助,“一五计划”多个重点项目布局武汉,撑起了这座工业重镇的骨架。用“中国、印度、美国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来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现实原因。用两则材料呈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原因。通过“156项重点工程空间分布表”,提问学生第一个五年计划空间分布集中在什么地区?通过洪向华 石建国《“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这则材料,提问学生一五计划优先发展什么工业?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内容,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成就、结果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思考问题梳理教材内容,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成就、结果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武汉的贯彻落实相结合,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从1954年8月正式成立至1957年5月的三年间,共举行了6次会议。这段时间是人民代表大会发展比较好的时期之一。展示第一节全国人民大会的基本资料引导学生梳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 阅读教材和资料梳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取得的成就,窥城览史,我们能够感受到我国工业化从无到有,辉煌而又艰苦的探索历程;通过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1954-1957年间举办的六次会议,我们直观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民主政治方面的建树,说明国家重视人民当家做主。每一次的科技进步、制度创新,都是祖国强大的最好证明,让我们与中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本设计是一节历史与地理的融合课,通过《武汉市总体规划平面图》,分析武汉工业用地的分布特点;根据卫星云图找出长江大桥的位置,分析大桥选址因素。从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为切入口,窥城览史、以小见大,将“一五”计划期间武汉在各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和1953年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场景作为切入点,串起整节课。但是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个地区的工业分布和成就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贯彻在各个地区情况不同,以地域为线索串起一节课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处理好地域和新课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改善。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