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导学案一、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理解经济基础对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决定作用,认识政治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影响。2.时空观念:梳理不同时期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脉络,明确各阶段政治制度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影响,构建系统的时空框架。3.史料实证:运用多种史料,如文献典籍、档案资料、历史图片等,探究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变革过程及内在逻辑,培养依据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4.历史解释:准确阐释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概念、内涵、演变趋势及历史意义,从多元视角分析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过程与影响。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感受先辈们为探索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所做出的努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二、教学重难点晚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如预备立宪等。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特点。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创建与发展,涵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三、自主预习知识点一:晚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1.鸦片战争后,随着______的加深,清朝原有的政治制度逐渐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变革。2.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开展了______,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并未触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3.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______,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虽然变法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20 世纪初,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宣布实行 “”。1906 年,清政府宣布 “预备仿行立宪”,1908 年颁布《》,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规定了臣民的一些权利和义务。1911 年,清政府组织 “______”,内阁成员中皇族占多数,这一举措使人们对清政府的立宪诚意产生怀疑,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崩溃。参考答案:1.民族危机2.洋务运动3.戊戌变法4.新政;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知识点二: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1.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按照______原则构建政府机构,颁布了《》。该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权利;确立了______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2.1912 年 3 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逐步建立起______的统治。他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______》,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3.1927 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以______为最高权力机关,但实际上由国民党______独裁统治,其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参考答案:1.三权分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体国民;三权分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2.北洋军阀;中华民国约法3.国民大会;一党知识点三: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创建与发展1.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______》,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准备。2.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大会还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______,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______的亲密友党。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______,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参考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通力合作4.当家作主习题巩固1.1908 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这反映出该宪法的实质是( )A. 保障人民权利B. 维护专制统治C. 实行君主立宪D. 确立民主共和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一规定的本质意义在于( )A. 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B.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C.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D.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3.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的标志是( )A.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B. 东北易帜C. 宁汉合流D. 北伐战争的胜利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D. 《中华民国约法》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 “三三制” 政权的建立B.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C.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习题巩固参考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A 项:材料中强调皇帝统治万世一系、君上神圣不可侵犯,未体现保障人民权利,A 错误。B 项:该宪法突出皇帝的绝对权威,其实质是维护专制统治,B 正确。C 项:虽然名义上是预备立宪,但从内容看,核心还是维护君主专制,并非真正实行君主立宪,C 错误。D 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统治,与民主共和相悖,D 错误。2.答案:D解析:A 项:该规定主要是从法律上确立主权归属,并未直接使人民获得广泛政治权利,A 错误。B 项: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设计,“主权在民” 规定并非直接确立政体,B 错误。C 项:“主权在民” 规定主要是政治层面变革,与资本主义发展无直接关联,C 错误。D 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下主权归君主的观念,D 正确。3.答案:B解析:A 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并未实现全国统一,A 错误。B 项: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B 正确。C 项:宁汉合流只是国民党内部势力的整合,不是全国统一标志,C 错误。D 项: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但未实现全国统一,D 错误。4.答案:C解析:A 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但不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A 错误。B 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文件,B 错误。C 项: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 正确。D 项:《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为加强独裁统治颁布的,不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D 错误。5.答案:B解析:A 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 “三三制” 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不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标志,A 错误。B 项: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 正确。C 项: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主要是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不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标志,C 错误。D 项: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标志,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无关,D 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