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一、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理解经济基础对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决定作用,认识到这些制度是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和演变的。2.时空观念:梳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脉络,明确其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特点与影响,构建清晰的时间与空间认知体系。3.史料实证:通过对史书、文物等多种史料的研读,探究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具体内容,培养依据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4.历史解释:能够准确阐释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内涵、演变过程及历史意义,从多元视角分析其变革的原因与影响。5.家国情怀:体会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蕴含的政治智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认识到制度建设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选拔制度,如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主要内容与特点。2.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措施。3.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联。4.比较不同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异同,认识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三、自主预习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______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这种制度在______时期较为盛行,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______地位。2.察举制:概念: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形成与发展:______时确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时,察举制发展为以______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评价:察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______的限制,为______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但在后期,特别是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权力被______垄断,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局面。3.科举制:概念:通过______选拔官员的制度。形成与发展: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增加了考试科目,以______和______两科为主。宋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实行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______形式,考试内容主要出自四书五经。评价: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______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______,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参考答案:1.贵族;先秦;垄断2.汉武帝;门第;世卿世禄制;中下层;世家大族3.考试;隋文帝;进士科;进士;明经;糊名法;誊录法;锁院法;八股 世家大族;中央政府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1.秦汉时期:秦朝制定了《______》等法规,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汉朝实行______制,每年由地方官考核本地的吏员,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等,考核结果作为官员升迁、降职或罢免的依据。2.隋唐时期:唐朝考核官员的标准是 “四善二十七最”。“四善” 是对官员品德的要求,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 是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责规定的具体要求。考核分为九等,考核结果与官员的______、______等挂钩。3.明清时期:明朝考核分考满和考察两种。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______、。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______和京官六年一次的,重在查处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清朝的考核制度大体因袭明朝,考核结果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等,对不称职的官员予以处罚。参考答案:1.为吏之道;上计2.奖惩;升降3.去留;升降;朝觐考察;京察;称职;勤职;供职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1.秦汉时期:秦朝在中央设立______,负责监察百官。地方上,设______,负责监察地方官员。汉朝时,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______负责,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______一人,监察地方政治。2.隋唐时期:唐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御史台官员可以对______、______等进行监督弹劾。3.明清时期:明朝将御史台改为______,长官为左、右都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又设______,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清朝基本沿用明制,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参考答案:1.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刺史2.百官;皇帝3.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习题巩固1.世官制的主要特点是( )A. 以品德为选官标准B. 官职世袭C. 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员D. 以门第为选官标准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A. 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 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C. 限制丞相权力D. 推行儒家思想3.科举制正式形成于( )A. 隋文帝时期B. 隋炀帝时期C. 唐太宗时期D. 武则天时期4.唐朝考核官员的 “四善二十七最” 中,“四善” 主要侧重于( )A. 官员的工作业绩B. 官员的品德修养C. 官员的行政能力D. 官员的人际关系5.明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是( )A. 御史台B. 都察院C. 六科给事中D. 十三道监察御史习题巩固参考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A 项:以品德为选官标准是察举制的特点之一,不是世官制,A 错误。B 项: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官职世袭是其主要特点,B 正确。C 项: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是科举制的特点,C 错误。D 项:以门第为选官标准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D 错误。2.答案:B解析:A 项:察举制主要目的不是打击地方豪强势力,A 错误。B 项: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令郡国举荐人才,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加强中央集权,B 正确。C 项:察举制与限制丞相权力无关,C 错误。D 项:推行儒家思想不是察举制主要目的,D 错误。3.答案:B解析:A 项: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但科举制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A 错误。B 项: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形成,B 正确。C 项:唐太宗时期是完善科举制,不是科举制形成时期,C 错误。D 项:武则天时期也是对科举制进行发展完善,D 错误。4.答案:B解析:A 项:“二十七最” 是根据不同部门职责规定的具体要求,侧重于工作业绩,A 错误。B 项:“四善” 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主要侧重于官员的品德修养,B 正确。C 项:“四善” 主要不是体现行政能力,C 错误。D 项:“四善” 与官员人际关系无关,D 错误。5.答案:B解析:A 项:唐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明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A 错误。B 项:明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是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B 正确。C 项:六科给事中主要负责监察六部百司之事,不是监察百官的主要机构,C 错误。D 项:十三道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不是监察百官的主要机构,D 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