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
一、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认识到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受当时经济基础影响,是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理解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2.时空观念:梳理不同朝代法治与教化发展脉络,明确各时期特点,把握其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构建清晰时空框架。
3.史料实证:运用古代法典、文献典籍等史料,探究法治与教化内容、实施及影响,培养依据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
4.历史解释:准确阐释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概念、发展原因及意义,从多元视角分析其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5.家国情怀:体会古代法治与教化蕴含的政治智慧,增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理解其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中国古代各时期重要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如《法经》、秦律、《唐律疏议》等。
2.儒家思想在古代教化中的核心地位及发展,从先秦儒家思想到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对教化的影响。
3.古代法治与教化的相互关系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三、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法治与德治思想
1.夏商周时期:夏朝有《______》,商朝有《______》,周朝有《______》。这些早期法律以______法为主,注重对犯罪行为的惩处,同时也强调礼治,通过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2.春秋战国时期
法家的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______治国,强调______的权威性。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变法,废除______,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国实力大增。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建立______的中央集权国家,强调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
3.儒家的德治思想:儒家主张 “”,重视______的作用。孔子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更能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______”,认为统治者应该以______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疾苦。
参考答案
1.禹刑;汤刑;九刑;刑
2.法;法律;井田制;连坐法;君主专制
3.德治;道德教化;道之以政;仁政;德行
知识点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秦国法律推行到全国,制定了细密严苛的秦律。秦律以______为立法指导思想,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体现了法家 “______” 的思想。但由于秦律过于严苛,最终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2.汉朝
法律制度: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______的政策,法律制度相对宽松。随着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法律逐渐严密。汉朝在秦律的基础上,制定了《______》等法律,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儒家思想与法律融合:汉武帝时期,采纳_____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法律领域,开始出现 “______” 的现象,即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判案依据,这标志着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法律之中,法律与道德教化开始结合。
3.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法律儒家化进一步发展。许多儒家学者参与法律的修订,将儒家的______、______等原则融入法律之中,如 “八议” 制度,即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这八种人犯罪,须经特别审议并享有减免刑罚的特权,体现了儒家 “礼有等差” 的思想。
4.唐朝
法律制度:唐朝制定了《______》,这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继承了前代法律的成果,法律体系完备,对各种犯罪行为和相应刑罚都有明确规定,体现了唐朝法律的成熟。
法律与教化结合:唐朝统治者重视法律与教化的结合,通过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同时通过______、______等方式进行道德教化。唐朝的法律和教化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答案
1.法家思想;以法治国
2.休养生息;九章律;董仲舒;春秋决狱;
3.礼义;等级
4.唐律疏议;学校教育;社会舆论
知识点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朝:宋朝法律制度在唐朝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法律条文更加细化。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 “____________,灭人欲”,将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在社会教化方面,朱熹编写《____________》,教导人们遵循 “三纲五常”,规范日常行为。
2.明清时期
法律制度:明朝制定了《______》,其内容比《唐律疏议》更加严苛,增加了许多经济立法内容,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经济秩序。清朝法律基本沿用明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修订。
教化措施:明清时期,通过______、______等方式强化社会教化。乡约成为重要的教化载体,宣讲皇帝的谕旨和儒家的伦理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学校教育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忠君思想。
参考答案
1.存天理;童蒙须知
2.大明律;乡约;学校教育
习题巩固
1.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庄子
D. 韩非子
2.汉武帝时期,法律开始出现 “春秋决狱” 的现象,这表明( )
A. 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B. 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法律之中
C. 法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 法律变得更加严苛
3.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
A. 《禹刑》
B. 《唐律疏议》
C. 《九章律》
D. 《大明律》
4.朱熹编写《童蒙须知》的目的是( )
A. 传播理学思想,教导人们遵循伦理道德规范
B. 推动学校教育发展
C. 为科举考试提供教材
D. 批判封建礼教
5.明清时期,强化社会教化的重要载体是( )
A. 法律条文
B. 学校教育
C. 乡约
D. 社会舆论
习题巩固参考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A 项: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德治”“仁” 等思想,并非以法治国和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A 错误。
B 项: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主张 “仁政”,与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不符,B 错误。
C 项: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顺应自然等思想,与题干不符,C 错误。
D 项: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D 正确。
2.答案:B
解析:
A 项:“春秋决狱” 主要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并非法律体系完善,A 错误。
B 项:“春秋决狱” 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判案依据,表明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法律之中,B 正确。
C 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不是法家,C 错误。
D 项:“春秋决狱” 与法律严苛程度无关,D 错误。
3.答案:B
解析:
A 项:《禹刑》是夏朝法律,年代久远且并非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A 错误。
B 项:《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B 正确。
C 项:《九章律》是汉朝法律,晚于《唐律疏议》,C 错误。
D 项:《大明律》是明朝法律,也晚于《唐律疏议》,D 错误。
4.答案:A
解析:
A 项:朱熹编写《童蒙须知》是为了传播理学思想,教导人们遵循 “三纲五常” 等伦理道德规范,A 正确。
B 项:其主要目的不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B 错误。
C 项:并非为科举考试提供教材,C 错误。
D 项:是宣扬封建礼教,不是批判,D 错误。
5.答案:C
解析:
A 项:法律条文主要用于规范行为、惩处犯罪,不是强化社会教化的重要载体,A 错误。
B 项:学校教育是教化方式之一,但不是明清时期强化社会教化的重要载体,C 错误。
C 项:明清时期乡约成为重要的教化载体,宣讲皇帝谕旨和儒家伦理道德,C 正确。
D 项:社会舆论不是这一时期强化社会教化的重要载体,D 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