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在科技、建筑、思想、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运用相关图文史料,分析明清时期科技名著、建筑、文学名著的地位与特点。(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学习科学家们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鉴赏《红楼梦》和京剧艺术,培育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技名著;明长城和北京城;明清的思想家;四大名著;昆曲和京剧。
难点:明朝科技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
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明朝科技文化相关视频做课程导入。
【新课讲授】
一、科技名著
(一)《本草纲目》
展示材料
【师】:根据展示材料,找到有用信息,《本草纲目》的内容主要有什么?
【生】:
《本草纲目》内容:载药1800多种、药方11000多个、药物形态图1100多幅,归纳分类,详介药物产地、 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师】:这展示了从战国到唐朝中国著名的药物学著作,那么比较这些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有何伟大之处?
【生】:
价值/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播:广为流传,传入日本和朝鲜,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二)《农政全书》
展示材料
【师】:根据材料及教材内容,分析《农政全书》的内容及影响?
【生】:内容: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影响: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相关史事
(三)《天工开物》
展示材料相关视频
【师】:思考:为何宋应星在编写这本书时将谷物类放在前面,珠玉类置于最后?
【生】:体现“农本”思想
展示材料
【师】:根据视频及教材内容,分析《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生】:内容:分为18类,详尽的物品、生产工具、生产流程介绍,120多幅插图,直观生动。几乎涵盖了当时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影响: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展示表格
【师】:根据表格及教材,思考这三本科技名著有何共同特点?
【生】:
(1)传统科技领域上的总结性著作;
(2)实用性;
(3)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
(4)但没能产生近代科学,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停滞危机。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多媒体展示战国长城、秦汉长城图片
【师】:合作探究:比较春秋战国长城、秦长城与汉长城的不同,完成表格。
【生】:
(一)明长城
展示材料
【师】: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内容。
【生】:
【师】:长城的修建自春秋战国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秦、明所修长城均长逾万里。其
中,明长城的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也最为坚固。明长城城墙高度平均为 7 到 8 米,并
不是很高。观察下列长城图片,说说长城由哪些军事设施组成?
展示材料
【生】: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
【师】:防守士兵们平时可以耕作、生产,一旦有外敌入侵,便武装作战,可见明长城的布局较为合理,设施比较完备。
展示材料
【师】:思考:万里长城为什么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生】:预期目的: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保护内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际结果:
(1)边疆开发:长城沿线移民实边、垦荒屯田、开放马市,推动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
(2)民族关系:成为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纽带,促进民族融合;
(3)中外交流: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4)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师】:万里长城保护着中原文明,也守护着这个国度的心脏——北京城。
多媒体展示北京城图片和布局示意图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思考北京城建筑布局有什么特点?
【生】:
【师】:北京城轴对称的设计,不仅增添了整座城市的庄严气势,还体现了什么思想?
【生】: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师】:紫禁城的建筑集中国古代建筑之大成,从中可领略到中华五千年建筑文化的丰厚
积淀。
展示材料
三、明清的思想家
(一)王守仁
展示材料
【师】:阅读材料,指出陆王心学产生的背景?
【生】: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展示材料
【师】: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 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影响很大。根据材料及教材,怎么评价王守仁?
【生】: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展示材料
【师】: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根据课本,归纳思想家的思想。
【生】:
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黄)
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顾)
社会是发展的、 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王)
【师】: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
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小说和戏曲
(一)小说
【师】: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紧密结合,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资料,分组派代表对这四本书进行介绍。
【生】:
【师】:明清时期除了优秀的小说以外,还有戏曲。说到戏曲,你知道如今有哪些戏曲的种类?
(二)戏曲
1.昆曲
【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说说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概况。
【生】:这一时期的戏曲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昆曲和京剧是其中
的代表。
【师】: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
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 14 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
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 300 年。根据教材,总结分析昆曲发展历程、特点、代表作。
【生】:
展示材料
2.京剧
【师】: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并在吸收地方戏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了京剧。
展示视频
【师】:观看视频,阅读教材,梳理京剧的发展历程
【生】:
【师】:京剧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生】: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统治者的扶持;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
【师】: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每一种脸谱虽画法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分组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指出上述脸谱代表的典型性格。
【生】:
展示图片
【师】:图片中京剧的角色分别是什么?
【生】:生、旦、净、丑。
【师】:这是京剧的代表作。
【师】: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清小说和戏剧有哪些共同点?
【生】:思想内容上反对封建;时代背景上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知识扩展
【师】:我们的传统文化该如何重回人民的视野,大放异彩?
【生】:传承、创新、发扬
课后总结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学作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古典文化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同时,在建筑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世界级的经典之作——明长城和北京城,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没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压榨人民,这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与反抗。同时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这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家、文学作品等。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也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戏曲也是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