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规范练3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2024·山东济宁模拟)《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每逢“七一”“八一”“十一”,这些镌刻着时代标记的旋律总会不经意间飘进我们的耳朵,串联起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筚路蓝缕的奋斗史。这些红色经典( ) ①指引着前进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探索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印刻着时代烙印,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和斗争成就的生动表达③传承着革命基因,唤醒中华民族为人类谋解放的思想觉悟和使命担当 ④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激励中国人民在党领导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2024·安徽芜湖阶段练习)嘉兴的红船,记录着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延安的窑洞,彰显着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无论是平常的日子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节假日,革命文物像磁石一般吸引着观众走近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为此,我们应该( )①有鉴别地对待革命文化,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②丰富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创新其表达形式 ③挖掘革命文物的内涵和价值,讲好红色故事 ④丰富革命文物的数量和种类,改造革命文化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3.(2024·湖南长沙阶段练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根据这一论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 ②“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物质和精神根基 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4.(2024·安徽六安模拟)影片《第二十条》从生活中取材,并进行了艺术的再加工和处理,采用轻喜剧和黑色幽默的方式,赋予了电影巨大的感染力。尤其“法不能向不法低头”这一经典台词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这启示我们文艺创作( )①要追求文化的多元化,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挖掘贴近群众的素材 ③要通过载体传递思想,实现表达方式的创新 ④要奏响文化的主旋律,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5.(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沈水之阳,文脉悠长。广袤黑土地,滔滔辽河水,哺育了沈阳这座雄浑硬朗的英雄城市,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文化品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沈阳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启示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做到( )①增强家国情怀,坚守文化品位 ②立足文化需求,加大开发力度 ③保护文化归宿,固守传统风貌 ④彰显城市特质,延续历史文脉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6.(2024·江苏苏州模拟)网络剧《我的阿勒泰》对散文进行了创新的影视化改编,通过轻喜的故事风格、质朴疗愈的影像,展示了阿勒泰的自然与生活风貌、北疆的人文民俗和牧民们的朴素坚毅,一经播出即以高品质姿态领跑国剧市场,收获了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该片的成功在于( )A.满足市场需求,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B.立足时代之基,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C.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D.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7.(2024·浙江舟山模拟)“锦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新年祥瑞与美好祝愿的象征。舞蹈《锦鲤》在2024春晚上惊艳亮相,以11根威亚弹簧绳模拟锦鲤在水中自在地游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营造了令人称奇的“皆若空游无所依”。该舞蹈的成功得益于 ( )①丰富文化内涵,促进经济文化融合 ②立足社会实践,加强文化交流交融 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文化综合创新 ④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文化需求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8.(2024·山西太原模拟)2024年3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工作,遴选产生了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在内的20个协同研究机构,致力于推动革命文物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融合发展。可见,此举旨在( )①让历史文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挥育人作用②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③丰富革命文物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挖掘文物的经济价值 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9.(2024·四川凉山模拟)6月8日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4年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主场城市活动在沈阳市举行。除了开幕式、“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主题论坛、第四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外,还将集中推出“大美中国行 文化遗址里的中国故事”融媒体直播活动、“我们的中华文明”云课堂、“文言物语:跨时空的对话”系列微视频等展示传播精品。开展系列活动旨在( )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②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更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③增进民生福祉,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0.(2024·贵州安顺模拟)2024年5月18日上午,“娱”在贵阳·民族巡游大联欢在贵阳市举行。主题装置以及巡游方阵以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此次活动不仅是贵州各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更生动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绘就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画卷。本次活动的举办旨在( )①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提升贵州文化的影响力 ②推进文化的交流,夯实贵州发展的物质基础 ③展示优秀民族元素,体现贵州文化的优越性 ④打造平台,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1.(2025·四川雅安阶段练习)(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10月,2024××美好奇妙夜在北京落幕。2024年的美好奇妙夜以“每个人都有奇妙能力”为主题,邀请89组××创作者参与共创,完成29个节目的表演,带来一场传统与流行、民族与世界多元融合的视听盛宴。《血脉觉醒》节目融合“武侠国风”概念,将民俗战舞与流行街舞相融合,共同展现地域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非遗“手艺人”配合节目制作非遗鱼灯、绘制千年古画,处处显露着国潮文化痕迹;舞台剧《Dou宇宙漫游记》促成古典与流行的音乐大融合,让观众感受全新的“大众交响乐”形式……创作人员从抖音热梗、热歌的改编,到传统文化的跨界演绎,很多快要失传断流的传统文化被重新挖掘传扬,在古今联动、中西合璧的创意表达中,让观众感受到国潮艺术代代传承的生命力。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美好奇妙夜的成功举办对建设文化强国的借鉴意义。答案:课时规范练3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D 解析 这些红色经典印刻着时代烙印,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和斗争成就的生动表达,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激励中国人民在党领导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②④符合题意;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①不符合题意;红色经典承载着革命基因,重温红色经典有利于传承革命基因,但未涉及唤醒人类谋解放的思想觉悟和使命担当,③排除。2.D 解析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对待革命文化,不能扬弃,要弘扬,①排除;革命文化在革命实践中形成,我们不能丰富革命文物的数量和种类,④排除;无论是平常的日子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节假日,革命文物像磁石一般吸引着观众走近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为此,我们应该丰富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创新其表达形式,挖掘革命文物的内涵和价值,讲好红色故事,②③正确。3.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而不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①排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根基,未涉及物质层面,②排除;材料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华文化有积极作用,推动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也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③④正确。4.C 解析 应追求文化多样性,而非文化多元化,①错误;影片从生活中取材,并进行了艺术的再加工和处理,采用轻喜剧和黑色幽默的方式,赋予了电影巨大的感染力,这启示我们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挖掘贴近群众的素材,要通过载体传递思想,实现表达方式的创新,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④不符合题意。5.B 解析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启示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做到增强家国情怀,坚守文化品位,彰显城市特质,延续历史文脉,①④符合题意;应立足社会实践,而非文化需求,②错误;对传统风貌应批判继承,而非固守传统风貌,③错误。6.B 解析 网络剧《我的阿勒泰》是对散文创新的影视化改编,展示了阿勒泰的自然与生活风貌、北疆的人文民俗和牧民们的朴素坚毅,该剧一经播出获得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这表明该片的成功在于立足时代之基,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未涉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A、D两项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且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7.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形式上的文化创新,未涉及丰富文化内涵,促进经济文化融合,也未涉及加强文化交流交融,①②不符合题意;《锦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这体现了其成功得益于融通不同资源,实现文化综合创新,③正确;“锦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新年祥瑞与美好祝愿的象征,舞蹈《锦鲤》营造了令人称奇的“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体现了其成功得益于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文化需求,④正确。8.A 解析 推动革命文物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融合发展是为了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发挥革命文物育人作用,①②符合题意;此举并不是为了挖掘文物的经济价值,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革命文物,涉及的是革命文化,未涉及优秀传统文化,且此举应该是为了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非科学文化素质,④不符合题意。9.C 解析 题干中所述活动的目的是保护文物传承文明,而非发展文化产业,①排除;开展题干中所述活动的目的是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更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生福祉,保障人民文化权益,②③符合题意;题干中所述活动未涉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排除。10.B 解析 “娱”在贵阳·民族巡游大联欢活动的举办旨在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提升贵州文化的影响力,打造平台,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①④正确;经济发展是贵州发展的物质基础,“娱”在贵阳·民族巡游大联欢活动,是民族文化盛宴,不能夯实贵州发展的物质基础,②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③错误。11.答案 ①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创新文化形式和文化传播手段(科技赋能),融通古今中外资源,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文化交流交融)。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④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