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 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纬10°-50°、沿海、平原地区。2.描述人口分布的方法:①总体分布均不均匀;②分布形态(点状、线状、面状);③变化趋势:什么方向多,什么方向少;④极值区域。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人口稠密区,有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人口稠密区,人口多聚居在城市。4.各大洲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85%。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亚洲——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7个) 美洲——美国、巴西、墨西哥 欧洲——俄罗斯 非洲——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气候: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地区。世界人口稀疏区:高山寒冷区(青藏高原);干旱沙漠区(撒哈拉沙漠);湿热雨林区。(热带地区的高原适宜居住,原因是气候凉爽舒适。)2.地形:平原是人类主要聚居地。原因: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3. 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人口密集。原因:供水方便,有交通、养殖优势。如北美五大湖地区。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特点: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原因:该地气候干旱,盆地边缘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水资源较为丰富。4.矿产:矿区人口密集,如新疆的克拉玛依等。(二)、人文因素:1.生产力水平: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如大河中下游平原);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欧洲西部。3.历史因素:历史悠久地区,人口稠密。如东亚、南亚人口稠密区。4.政治:如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集中全国90%的人口;深圳的崛起等。5.军事战争、文化(如唐人街)等。三、中国人口分布——胡焕庸线1.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布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2.产生原因:自然原因——①东部以季风气候为主,温暖湿润;②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大,地势起伏小,交通便利,便于开发利用;③东部河网稠密,水源充足。人文原因——①东部科技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②东部位于沿海,交通便利;③东部开发早,历史悠久。第二节 人口迁移什么是人口迁移1.判断人口迁移的依据:①居住地变更 ②跨越行政边界 ③长期(1年以上)。2.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3.人口迁移使区域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叫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人口净迁入;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人口净迁出。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二、人口迁移的影响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力理论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地、环境、矿产、灾害等人文因素:经济(收入、就业岗位)、政策、教育等)拉力:迁入地的优势推力:迁出地的劣势迁移障碍:距离远近;交通便利程度;语言、文化;国家政策、宗教;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四、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方向:旧大陆→新大陆(欧、非、亚 →美洲、大洋洲) 原因:开发新大陆,殖民扩张(2)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原因:经济快速发展。方向:欧洲→美洲、大洋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方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亚、非、拉 → 北美、欧洲、大洋洲)特点: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西亚北非:20世纪70年代成为人口净迁入区,近年来由于战乱导致大量难民前往欧洲。五、国内人口迁移(1)1949-改革开放以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方向: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改革开放以后:特点:流量增大。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下。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从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第三节 人口容量一、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因素 相关性 影响资源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地区开放 程度(交通、贸易)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人均消费水平 负相关 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人口合理容量数值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3、意义:①影响人口战略②影响人口政策③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①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②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一、乡村土地利用农业用地(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2)位置:一般在村落周围2、乡村(1)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2)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功能区类型:一般城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些大城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2、不同功能区特点:(1)不同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限;(2)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3、三大功能区的分布及特征功能区 特征 区位 区位选择原因商业区 点状或条状。大城市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CBD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繁忙; ②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工业区 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地带,距离城镇中心较远 位于外缘,地价较低 减轻污染,保护城区环境 交通便利,降低成本居住区 分布广泛(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高级与普通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与普通居住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文化区、高坡相联系 环境优美; 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普通居住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工业区、低地相连 便于工人上下班 收入较低工业区布局原则(与风向)1.单一风向:工业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如欧洲西部)2.季风区:工业区布局在与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如东亚季风区、南亚季风区)3.不定风向: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风频玫瑰图)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OA为商业区;受距离影响最大。接近最大消费群体,交通最便捷,商业付租能力最高。AB段住宅付租能力最强,适宜做住宅区,在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既方便购物又方便上下班。B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适宜做工业区,此处地价便宜、对城区污染小。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初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后期: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工业企业向外搬迁,原有工业用地可能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例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建设交通线路、完善交通管理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保护: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第二节城镇化【课程标准】1.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城镇化标志:①城镇人口增加;②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世界城镇化进程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新趋势 常见的问题 国家A:初期 低(<30%) 慢 问题较少,处于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B:中期 中等 (30%-70%) 快 郊区城市化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C:后期 高(>70%) 缓慢甚至停滞 逆城市化 市中心衰落(空洞化) 发达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起步 阶段 水平 速度 原因发达国家 早 后期 高 慢 工业革命早;经济水平高发展中国家 晚 初期或中期 低 快 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剩余;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问题环境问题:①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②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不同国家的问题:(1)发达国家:曾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得以解决。(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问题较多,有的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四、针对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2.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推进郊区城市化;3.对城市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4.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市民的绿化意识,五、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城市日常生活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应用服务。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地域文化文化特性:地域性类型: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分为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等)和非物质方面的(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景观: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较少受到人类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人文景观(文化景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乡村景观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人地和谐理念。例如: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农田分布在相对较低的平坦区域。“宅高田低”使高宅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乡村景观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例如: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一座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例如: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与该港口城市同欧洲的贸易往来有很大关系。城镇景观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例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师遵循严格的礼制。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郭方正、对称、宫城居中。①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空间布局 表现 原因美国 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物高度向郊区递减 美国历史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欧洲 城市中心有广场、教堂等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历史建筑的风采。②地域文化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建筑结构 表现 原因中国 建筑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漏。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 少围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建筑风格 表现 原因中国 宫殿建筑的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 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 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 西方国家城镇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特点、分类★⑴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⑵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形成原因 对生产活动的要求地域性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俗和政策差别很大 因地制宜季节性和周期性 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性 不违农时、因时制宜⑶分类:按生产对象分类为:种植业(狭义的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按投入多少分类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2.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影响★★★(1)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自然灾害等;a.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具有地域性。b.水源: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灌溉。c.地形:地形类型 特点 农业类型平原 地形平坦 种植业山地、丘陵 地表起伏大 林业或畜牧业d.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2)人文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劳动力、科技(冷藏保鲜技术、机械化水平、培育良种、化肥农药)、饮食偏好、地价、历史、文化、政治等。a.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b.交通:交通运输便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c.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d.其他因素:资金、劳动力、科技、饮食偏好、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3.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有利:①(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便于耕作;③河流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④河流中下流地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社会经济条件有利:①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②人口众多,居民喜食稻米,对粮食的需求量大;③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验丰富;不利:①水旱灾害频繁;②人多地少,地块小,小农经营;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偏低④水利工程量大,投入高;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实际生产当中,为了追求更高的农业效益,人们往往会对某一农业发展条件进行改善,使其为农业生产服务。常被改善的农业发展条件如下:气 候 光照 ①通过铺垫反光薄膜等反射率大的物体使光照增强 ②通过分层套种减少对喜阴植物的光照,如东北地区的人参种植。热量 ①建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等,改善热量条件,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通过盆栽减少地温对农作物的影响,如青藏高原。日温差 ①通过铺垫热容量小的鹅卵石等增大气温日较差,从而增加农作物的养分积累,如宁夏白兰瓜 ②通过增加水面,土壤中的水分等热容量大的物体减小气温日较差,或在土壤表层铺垫稻草等减小气温日较差,从而减轻冻害。或深秋时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降水 ①降水少,则采取人工降水,适度抽取地下水,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开源措施,采用喷灌滴灌技术,种植耐旱农作物等节流措施,如以色列 ②降水多,修建排涝设施; 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则修建具备蓄水、灌溉、排涝功能的水利工程,如我国南方地区风 营造防护林等,减少大风对农作物的损害土地 地形 ①通过修建梯田等改造地形,使之平缓,既增加耕地面积,也减少水、土、肥流失,如东南丘陵地区 ②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通过修筑台田等改造地形,使之减少土壤盐碱化;如华北平原 ③湿润地区通过修建花基鱼塘等改造地形,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热资源发展混合农业;如珠江三角洲 ④平整土地,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壤 ①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②覆盖薄膜、稻草、鹅卵石等,有利于保湿、保温;并能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有利于保持地力 ③轮作,休耕等,保持地力 ④红壤撒熟石灰,中和酸性;掺沙子,增加透气性面积 ①扩大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利于大型农业机械操作,提高生产效率,获取规模效应; ②退耕还林还草等,减少耕地面积,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灌溉水源 ①通过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确保灌溉水源的稳定供应,涝时排水,旱时灌溉 ②通过改进灌溉技术(喷灌、滴灌)来充分利用有限的灌溉水源,使干旱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交通 ①鲜奶、普通鲜花等要求高速公路等速度快的运输方式; ②距市场较远的高档鲜花强调航空运输。 ③大豆等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农产品可以选择运输量大的铁路、水运等方式。 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如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科技 耕作制度,耕作技术 ①耕作制度有时候取决于热量以外的因素,如尼罗河沿岸种植业的耕作制度取决于尼罗河的洪水期,一般是在洪水期过后开始耕种,赶在下次洪水期之前收获; ②通过调控小气候、改变农作物生长习性等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 ③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育种技术 ①根据需要培育抗病灾、抗干旱、耐盐碱、增产量的新品种; ②改良品种。这些措施有利于增产增收,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 ③育种技术、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如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由于热量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的种植,传统以小麦种植为主。经水稻品种改良,并采取室内育秧技术后,三江和松嫩平原转而变成我国最为重要的商品稻米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 ①减少农产品储存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②开辟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安置剩余农村劳动力④扩大相应的农作物种植规模保鲜、冷藏技术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能长距离运输,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如,很多城市的市场上能买到产自世界不同地区的水果、肉、奶等农产品 ②延长易腐烂农产品的保鲜期,延长农产品的销售周期栽培技术 地膜覆盖、温室大棚改善温度条件,生产反季节蔬菜,摆脱时间和地域限制机械化 ①农业机械提高生产效率,有助于加快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②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原来越冬作物为油莱。油菜的生产需要耗用较多劳动力,而且不适宜机械化操作。现在这里多种植便于机械化生产的小麦。温室大棚 改善农作物生长的温度,调节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扩大了农作物种植的时空范围政策 政策扶持将扩大某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并有利于提高该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市场 ①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②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从而促使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反之,当市场上某种产品供过于求时,这种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从而促使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缩小。 ③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例如:山东寿光的蔬菜生产基地,内蒙古的乳产品生产基地。 ④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如,桑蚕丝作为价值较高的纺织原料,受到国内外市场的追捧5.农产品反季节供应的条件、表现、好处★★条件:相隔较远、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两地区之间;快捷的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表现:①温室大棚 ②冬季我国各地售卖的西瓜绝大多数产自海南 ③南北半球温带地区间的反季节供应 ④高原夏菜(冷凉蔬菜)。好处:因能避开当地品种的竞争,故而能获取更高的利润;极大地丰富了市场,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3.2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1.工业生产活动的概念、过程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2.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⑴经济效益:原料、动力(燃料)、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社会协作条件、工农业基础等。社会因素:政策、投资者偏好、文化等。环境因素:工业污染程度;工业污染类型;风向;河流流向;水质;环境质量;环境保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等。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等。区位因素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的、优质的水源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运输成本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大人文因素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耗能较大的工业应考虑靠近能源供应地劳动力 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交通 运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区位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市场 工业靠近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其他 技术、信息、环境等影响越来越大3.工业的主导类型、布局原则及典例★★★导向类型 工业特点 工业布局原则 典例原料导向 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 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接近原料产地 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市场导向 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 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接近市场 啤酒厂、家具制造业、印刷厂、石油加工厂动力导向 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电解铝工业劳动力导 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技术导向 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特别提醒] 工业导向类型判断的一般原则和特殊案例一般原则 特殊案例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级时装则属技术导向型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原料导向型 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广东发展石化工业除接近市场外,还利用其海运优势运输原料和产品铜矿石品位低,运输量大,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 精解铜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需要靠近火电或水电基地,而铜制品厂则要接近市场瓶装饮料厂一般要接近消费市场 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水源普通家具厂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 在林区建立的家具厂则属于原料导向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设立高档家具厂则是为了利用廉价土地、劳动力,降低成本,占领市场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导向型 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的落成则是为了接近市场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 上海地区的棉纺织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4.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1)“风”——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①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如下图中某地常年盛行西风,则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即甲处。②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如下图,从风向玫瑰图知该地区最小风频的风是西风,最大风频的风是东北风,空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甲处。③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如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可布局在图中甲、乙两处。④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如下图中的甲、乙两处。(2)“水”——水污染严重的工厂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下图河流由甲流向乙,自来水厂应布局在甲处,化工厂应布局在乙处。(3)“宝”——原料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原料产地;动力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电站附近;市场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市场附近;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劳动力充足地区;技术导向型工业应布局在科技发达地区。(4)“地”——与城市的距离:占地少、基本上无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如服装厂、玩具厂;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的近郊区,如机械厂、仓库;污染严重的工业必须布局在离城市较远的地区,如钢铁厂、水泥厂。5.工业集聚的优势★★★(1)利于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2)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3)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4)取得规模效益,提市市场竞争力;(5)可以集中处理污染物。6.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影响减弱的因素:原料、能源、劳动力数量;影响增强的因素:交通运输、消费市场、 劳动力素质、科技、信息通达性。7.工业分散的优点?得益于什么?★优点:各组件由各地专业化企业生产,成本低,质量高,有利于降低复杂产品的总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背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工业生产实现了设计和加工的空问分离;经济全球化。举例:如汽车制造企业、飞机制造企业,其总部更趋向布局在市场广阔的地方。3.3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服务业的区位因素。1.服务业的概念、类型及特点★(1)概念: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2)分类(3)特点:非物质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2.商业性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因素 具体表现 案例市场 人口规模 小 小型便利店一般分散在居住区大 大型购物中心选择在城区中心人口平均消费水平 迪拜多豪华酒店、奢侈品商店居民消费偏好等 回民居住区多羊汤馆、牛肉汤馆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便于商品运输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大型商场多分布在市区十字路口或是主要干道旁边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劳动力素质 餐饮、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其区位选择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其区位选择主要考虑劳动力素质。如证券公司集聚 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许多城市都有美食街、服装城、电器城以及大型购物商场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 便利店、理发店等小型商业网点在具体街区也具有集聚特点其他 国家政策 政府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相应规模的停车场历史文化 某区域在历史文化方面具备某种特色,就会吸引相关服务业布局在此。比如浙江横店影视城吸引大量影视产业布局在此。人口结构 日本的出租车司机大部分都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日本60岁开始创业不是新闻,殡葬广告到处都是,成人纸尿裤比婴儿的卖的好。地形 影响人口分布和商业网点布局 山区:沿谷地或交通线分布;人口密度小,商业网点规模小而分散;资金和商品流通慢,效益低;组织形式主要是的货郎担、大篷车,灵活多样。平原:沿主要交通线;人口密度大,商业网点规模大;资金和商品流通快,效益高;组织形式为商业街、商业小区。气候 气候差异及季节变化影响居民商品消费需求 北方冬季寒冷,对御寒保暖商品的需求量大3.商业性服务业集聚的优缺点★★★利:对商家来说: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方便信息和技术的获取;有利于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限度的吸引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对消费者来说:减少交通费用;满足消费者多元消费需求;弊:商家间竞争压力加大,可能出现恶性竞争;过度集聚易出现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1)交通最优原则——布局在高速路,快速路,机场附近:生产性服务业 如物流业,运输业;(2)市场最优原则——布局在市区:生活性服务业 如零售业。5.非商业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原则★★着眼社会福利分配公平,以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分布。例如,公立学校、医院的布局主要是根据人口分布来确定的。6.现代社会,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余地,更多地考虑通信、网络、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以及政策法规、个人情感等因素。第四章 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4.1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标: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一、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方式 优点 缺点 对象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造价高、占地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宗、笨重、远程。如粮食、矿石等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短程、量小的货物水路运输 运量大,运费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运输时间不受限制的大宗笨重货物,如矿物等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客运为主)货运急需,量小,贵重物品管道运输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损耗小;安全管理方便,连续性强、运量大 投资大,灵活性差 液态或气态货物,如石油、天然气等二、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原则 具体要求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尽量少占土地 交通线站布局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其他 如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三、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因素★★★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尽量少占用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地 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地质 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气候 注意高温、干旱、暴雨、大风、沙尘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深度等水文 避开沼泽地、河流生物/生态 注意动植物资源保护,湿热气候条件下的野生动物侵袭、蚊虫叮咬(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因素 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技术 科技是交通建设的保障。四、交通运输站点布局的影响因素港口建设的选择地址(1)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①水域条件:要求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背风避浪(风浪小)(海湾与风向的关系)、不淤不冻(泥沙、最冷月气温)。②陆域条件:要求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便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条件①经济腹地:经济发达,范围大,客货流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交通便利有利于扩大经济腹地。②依托城市:以大城市或城市群为依托,提供人、财、物③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④科技优势(自动化装卸、造船技术)2.航空港的选址条件①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地势较高的地方(排水);②云、雾和暴雨天气较少;③气候条件好,晴天多,风速较小;④机场跑道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平行),有利于飞机逆风起飞与降落⑤地质条件好;⑥距城市较远的地方(地价低,飞机场占地广,减少投资成本;噪声污染大;周围高大建筑物少)。3.汽车站的选址要求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系统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五、交通运输建设中各种措施的应用★★★(一)“以桥代路”的优点山区:降低坡度,缩短里程,减少运输时间(弊:工程难度大、施工成本高)京沪高铁(东部农耕区):少占耕地,保护耕地资源青藏铁路:①防止冻土地段路基下沉②为动物迁徙提供通道,减少对其干扰③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城市:形成立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能力(二)包兰铁路沿线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防止铁路或农田被风沙侵袭和掩埋;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成活。(三)高铁沿线的高立式挡风墙阻挡沿线风沙侵袭,保证运行安全。(四)交通运输建设中修建隧道的作用降低坡度:缩短运输距离,保证运输的直达性,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运行速度,缩短运输时间),节省运输燃料和时间,保证运营安全。六、交通运输线、点建设的意义★★★1.交通线路本身的意义:①完善交通运输网,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交通线路更加便利;②缩短沿线距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等。2.经济意义: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建材、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②促进商业繁荣和对外发展,有利于发展旅游业;③有利于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差异;④有利于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3、社会意义:①加强地区间(与外界)的联系;②增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社会安定;③增加就业④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促进城市化等。区别:1.经过少数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团结2.到达边境—巩固国防3.经过贫困地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4.经过发达地区—减轻交通运输压力,激活交通运输网5.沿线有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6.资源丰富的地区——促进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4.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案例)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交通运输越便利、便捷,经济各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短,效率越高,实现的产值也就越大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到 其他区域,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海运优势,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加工业、出口创汇农业等,迅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交通运输,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大力投资建设全国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以及西气东输、村村通等交通工程,不仅促使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而且有效地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影响聚落发展1.交通枢纽促进城市的形成(1)客、货吞吐量大的交通枢纽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2)沿海沿江的许多城市依托港口得以发展。2.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1)古代: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向的大宗货物运输,主要依靠京杭运河,于是在京杭运河沿岸形成一批商业繁荣的城市。(2)近代:海运兴起,铁路修通,京杭运河的运输地位不断下降,沿岸商业城市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运河航运条件。(3)现代:新建的乡村聚落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而一些交通不便的分散的乡村聚落会逐渐消失。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标: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二、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具体原因★1.自然资源枯竭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水资源危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能源资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2.生态破环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次生盐碱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 大熊猫、江豚、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3.环境污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石油泄漏三、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区差异1、城市和乡村: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随着乡村经济发展,一些乡村的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标: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原则:原则 内容 强调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权利持续性原则 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能力,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发展共同性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义务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消除贫困(政府);发展绿色经济(企业)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公众);全球合作(国际)。补充: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伸农业产业链。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6、保护耕地资源。二、工业可持续发展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1)改造传统工业(2)发展新兴工业(3)发展第三产业2、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人才推进产业转型(技术)。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三、城市可持续发展措施1、合理规划城市与城市群2、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3、加强城市管理,形成城市特色4、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合理布局, 促进工业化和三产发展5、保证进城农民的利益6、保护城市环境7、积极发展卫星城,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四、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2、推进工业化进程,因地制宜发展各类工业。3、大力发展旅游业、商贸业等第三产业。4、加快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引进。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等)。6、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五、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1、开源(1)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2)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3)植树造林,涵养水源(4)海水淡化2、节流(1)节约用水,减少水的浪费(2)推广应用节水技术(3)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4)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5)治理水污染(6)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以水价作为杠杆六、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1、开源(1)植树造林(2)营造人工速生林(3)寻找替代品2、节流(1)节约使用木材制品(2)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3)提高木材制品的重复利用率(4)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变皆伐为伐育结合七、应对全球变暖、减少碳排放的措施1、开源(1)推广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2)植树造林2、节流(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4)开发洁净煤技术(5)提高节能意识(6)加强国际合作八、发展中国家提升产业地位的措施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产业链中附加值最低的加工环节,应采取哪些措施提升产业地位呢?1、提高研发水平和技术水平。2、培育自身品牌,加强市场营销。3、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4、加强国际技术和营销的交流。5.3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课标: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时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一、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适宜开发的土地少;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我国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类型优化开发区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协调发展重点开发区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开发潜力大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三、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密集,市场广阔。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一轴:长江黄金水道两翼:沪瑞、沪蓉两大运输通道三极: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多点: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五、长江经济带发展措施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新型城镇化 ,优化产业结构六、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⑴区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⑵区域内部恶性竞争,同质化问题突出,产业结构问题。⑶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发展措施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要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清晰规划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八、海洋权益范围★内水 、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九、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权利1.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2.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3.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4.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原因★1.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2.中国渔民历来在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从事生产活动 。3.明代钓鱼岛等岛屿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4.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我国东海大陆架,是台湾东部山岭的自然延伸,与琉球群岛以冲绳海槽隔开。十一、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1.有利于扩大资源保有量,保护海洋环境。2.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家安全。3.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外部环境。4.打击海上恐怖活动、走私和跨国犯罪,营造和平、良好的海上安全秩序。5.维护对外贸易海上航运通道、石油航线以及重大海外利益的安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