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史上最牛创业团队是如何练成的?5.3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目团队力量从何而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个问题:给你个13人的团队创业,没钱没资源,你能成功吗?如果创业失败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你还有信心吗?当团队成员越来越多,事业越做越大,你有信心让团队100年后依然基业长青吗?光是想想都觉得几乎不可能,但这个世上却真有这么一群人,把不可能的事做成了。这一群人就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前,有一个团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创业之初仅有13名成员,没钱、没地盘、没资源,平均年龄28岁,妥妥的青年创业团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团队创业的光辉历程:192119241949197820122021为了打破传统行业的垄断,团队计划联合友商发起新战略,但是由于友商临阵倒戈,造成计划失败。公司早期联合创始人受命复出,将公司发展战略转移至用户体验和利润增长上。公司成立100年,各项KPI数据令人咂舌,公司员工达9514.8万,设立分支营业点486.4万个,稳坐世界第一。公司进入企业转型的深水期,新的高管团队上任,但也面临着内外双重挑战。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让公司焕发出全新的活力,管理层决定“刀刃向内”。距离该公司成立短短28年,就打败了业内垄断龙头(国民党),于全球主板市场挂牌上市(建国)。公司注册成立后,初创团队在上海红船上召开成立大会。最牛团队的创业历程:近乎完美的业绩报表,说明这个名为“中国共产党”的团队,毫无疑问是“史上最牛创业团队”!他们所缔造的“业绩”也被称为“中国奇迹”。看完了创业团队波澜壮阔的故事,有同学认为杰出人物在中国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历史观 英雄史观 人民史观决定力量 英雄、伟大人物 人民群众主要观点 英雄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哲学归属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两种历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思考: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就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吗?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劳动群众是主体部分。全体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主体)(1)性质: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相对概念:敌人(2)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内涵不同。(3)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劳动群众。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4)我国人民(群众)的内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的地位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3.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010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03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人民群众从事决定力量推动3.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材料2: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只会饿死在东篱旁边,怎么可能还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材料3:《诗经》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材料1: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不断积累,终成此书。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3.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①地位: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表现: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③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第二目团队如何发展壮大?——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以及十八大之后执政风格、执政理念之中,可以发现有一条主线(或主题)贯穿其中,这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所谓群众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所谓群众路线,是指在群众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正如毛泽东在1943年6月《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所说的:“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什么我们党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党的群众观点(1)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党的群众路线(1)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水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区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强调的是思想、态度,群众路线强调的是行动4.基本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基本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坚持群众观和群众路线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框小结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 思想上: 树立群众观点(相信,服务,负责,学习)2. 行动上: 坚持群众路线(为谁,靠谁,从..来,到..去)1. 人民群众含义2. 地位:社会历史的主体3. 作用①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课堂练习练一练1.(2023·全国甲卷)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开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分别开设专栏,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854.2万余条,为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实现形式③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④只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就能实现“从群众中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详解】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为党的二十大提供有益参考,这说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也说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实现形式,①②正确切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而不是“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③表述错误。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体现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群众中来,是问题的上传,从一个一个的问题中找出共性,研究出对策,到群众中去,用于指导解决群众的问题。所以应该是只有从群众中来,才能到群众中去,这才符合认识事物的秩序,④错误。A练一练2.(2023·山东)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李大钊的“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的“为民造福”,共产党人始终心怀人民群众,把群众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下列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④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详解】 材料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幸福。因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都体现了共产党心怀人民群众,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幸福和谋利益,②④正确。①强调人民对历史的作用,③强调人民的地位,而材料强调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幸福,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练一练3.(2022·浙江)党员干部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回应民生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蕴含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④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材料并未体现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不选;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其客观规律,并不是由人民群众主宰,④不选。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①③A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