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1.唐朝的历史就像一道抛物线,使其从抛物线的顶点急剧下滑的事件是( )A.鉴真东渡 B.开通大运河C.安史之乱 D.农民大起义2.有关“安史之乱”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B.导致唐末农民起义C.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D.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3.历史课上,林老师在黑板上展示下列示意图,他正在讲述的内容是( )A.外轻内重局面的出现 B.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C.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D.藩镇割据的形成过程4.“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景象。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 )A.藩镇割据 B.朝政腐败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5.下面是唐朝部分时期的人口统计表。据表可知,755年至760年人口锐减,其原因是( )时间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总人口数(人) 4142万 4531万 5292万 1699万 1576万A.宦官专权 B.安史之乱 C.政权并立 D.农民起义6.学习历史要懂得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选项属于史论的是( )A.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B.唐太宗统治期间,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D.五代十国时期,虽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7.“是时,上(皇帝)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这段对唐代开元末年的评述揭示了( )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藩镇割据的危害C.黄巢农民起义的背景 D.五代十国的特点8.战乱致使北方大量人口自发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人南迁”成为打破长江中下游地区原有生态、社会结构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材料旨在说明安史之乱的(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9.907年,唐朝灭亡。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李世民继承皇位 B.黄巢发动起义 C.李隆基继承皇位 D.朱温建立后梁10.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记载:“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 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抢夺枉杀,无复人理。”五代时期这种局面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宦官专权的结果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的延续11.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有人认为“开元之世,几家给人足,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说法A.全面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B.客观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C.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D.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12.唐朝中后期,朝政黑暗,翰林学士刘允章认为,国家有“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等现实问题。其中“大将不朝”被史学界公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指向的问题是( )A.皇权腐朽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政13.韦庄在《秦妇吟》中写道:“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描写了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的景象。这说明黄巢起义( )A.使得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B.导致唐王朝最终灭亡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14.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 《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15.假如你是历史情景剧《安史之乱》的导演,剧中你不会安排的历史场景是( )A.安史叛军攻洛阳 B.太子李亨灵武称帝C.北方少数民族协助平叛 D.黄巢起义二、综合题16.某校七年级同学以“唐朝的盛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贞观之治”】材料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上述史料中的话是唐太宗形容的哪个人物?【“开元盛世”】材料二 开元八年以后,经济上已出现了“五谷丰殖,物阜民安,百姓无事,与能共化”的局面。开元年间唐朝的各种法规典章格式,形成了一个洋洋大观的完整体系。开元晚期,大唐王朝的盛世达到高峰。——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2)材料二中“大唐王朝的盛世达到高峰”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实现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位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推动了“这一高峰”的到来?【王朝的衰落】材料三 公元755年,安禄山伙同他的同乡兼部下史思明,打着诛灭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反叛唐朝,掀起了滔天巨浪!这场变乱严重破坏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人口避乱江南,大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3)材料三中“这场变乱”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材料四 唐朝后期,黄巢领导农民起义军采用流动作战的战术,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攻入长安,建立政权。(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巢起义的影响。(5)唐朝灭亡后,中国再度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史称什么?17.朝代的兴亡更替是有一定的历史规律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数据中的历史】材料一时间 人口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140000人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712人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990309人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2432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后,人口急剧减少的原因。这一事件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至少两条)【诗歌中的历史】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首诗反映了黄巢怎样的志向?他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著作中的历史】材料三 《五代十国风云录》的内容简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先后出现了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本书讲述了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这一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之曲折、各个势力集团之间斗争之残酷以及人民命运之无常。(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代的第一个政权的建立者。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何影响?(4)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参考答案1.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所以唐朝历史由抛物线顶点急剧下滑的事件是安史之乱,C项正确;鉴真东渡与唐朝由盛转衰无关,排除A项;开通大运河是在隋朝,排除B项;唐末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但不是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C项。2.D依据题干信息“有关“安史之乱”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D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排除B项;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3.D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展示了节度使的出现、权力膨胀到数目增加,藩镇割据形成,因此为藩镇割据形成过程,D项正确;唐朝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A项;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与材料中安史之乱后的事件无关,排除B项;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土地兼并,民不聊生,排除C项。故选D项。4.C根据题干“‘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景象”和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后果,排除A项;朝政腐败导致黄巢起义,排除B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5.B据题干表格“唐朝部分时期的人口统计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755年至763年,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死亡、逃亡或流离失所,是人口锐减的直接原因,B项正确;宦官专权主要影响的是政治方面,对人口锐减的直接影响较小,且表中未明确体现与宦官专权的直接联系,排除A项;唐朝时期并未出现多个政权长期并立的情况,且政权并立更多影响的是政治格局,而非直接导致人口锐减,排除C项;唐朝时期并未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直接导致如此巨大的人口锐减,农民起义通常发生在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时期,表中的人口锐减与安史之乱的时间更为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6.D根据题干信息“学习历史要懂得区分史实与史论”可知,五代十国虽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属于历史史论,D项正确;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唐太宗统治期间,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7.A据材料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朝政日趋腐败,结合所学可知,这导致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因此是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A项正确;安史之乱之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与开元年间不符,排除C项;五代十国是在唐灭亡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8.D根据材料“致使北方大量人口自发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人南迁’成为打破长江中下游地区原有生态、社会结构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可知,材料描述了安史之乱导致北人南迁,属于其影响,D项正确;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益腐败,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形成外重内轻局面,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安史之乱的开始、高潮、结束等过程,排除B项;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叛军763年被平定,排除C项。故选D项。9.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D项正确;李世民继承皇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排除A项;黄巢发动起义给了唐王朝以致命打击,排除B项;李隆基继承皇位后开创了开元盛世,排除C项。故选D项。10.D根据题干“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时期诸节度使不听朝廷号令,贪财之风胜于盗贼,杀人作恶毫无人性,社会动荡,而五代时期引发动乱的主要原因是武将专权,是藩镇割据势力的威胁,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给出其他的社会阶级,无从得知其阶级矛盾是否尖锐,排除A项;材料没有宦官、外戚等信息,无法得出宦官专权的结论,排除B项;五代时期各割据政权主要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并非民族对立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11.D根据题干信息“开元之世,几家给人足,一杨贵妃足以败之”,意思是把唐衰亡的责任加在杨贵妃的头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而衰的影响,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因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破坏了社会经济。选项D符合题意;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因为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A排除;杨贵妃的过失,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B排除;“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故选D。12.B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的“大将不朝”指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大将指的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节度使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控制,藩镇割据成为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B项正确;皇权腐朽对应的应是“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和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排除A项;宦官专权指的是宦官集体或个别宦官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获得过度的权力和影响,与“大将不朝”无关,排除C项;外戚专政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与“大将不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C根据材料“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正确;唐朝后期,中央与军镇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推翻了唐朝的统治是朱温,排除ABD项。故选C项。14.D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旧唐书》《资治通鉴》均讲述了杨贵妃之死的原因,而《旧唐书》的作者认为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有关系,《资治通鉴》的作者认为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但杨贵妃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故《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D项正确;《马嵬行》的作者对杨贵妃的有关描述没有涉及到杨贵妃之死的原因,排除A项;《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在“真相”里包含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所以“真相”不够客观和全面,排除B项;《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这种说法不正确,史料的可信度与成书的早晚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5.D755 年安史之乱,763 年被平定,唐朝由盛转衰,878年黄巢起义,D项符合题意;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16.(1)魏征。(2)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4)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5)五代十国。(1)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唐太宗在其死后感叹“今魏征逝,一鉴亡矣”。(2)皇帝:根据材料“开元八年以后”和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朝国力达 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3)事件:根据材料“公元755年,安禄山伙同他的同乡兼部下史思明,打着诛灭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反叛唐朝”分析可知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影响:根据材料“这场变乱严重破坏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结合所学知识,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日益尖锐,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4)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黄巢起义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5)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17.(1)原因:安史之乱。后果: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志向: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影响:黄巢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3)建立者:朱温。影响:标志着唐朝灭亡。(4)原因: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1)原因:结合所学唐玄宗后期的统治可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后,人口急剧减少的原因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后果:结合所学安史之乱的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志向:根据材料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知,其意思为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可以看出黄巢的志向是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影响:结合所学黄巢的知识可知,黄巢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3)建立者和影响:结合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政权的知识可知,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4)原因: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藩镇割据等现象可知,其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