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
一、选择题
1.“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今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大阪都市圈的组成部分)。”“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这两首诗句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戚继光、鉴真 B.鉴真、玄奘 C.鉴真、戚继光 D.玄奘、鉴真
2.“风帆万里向扶桑,北雁南归下夕阳。横渡鉴真生死旅,东瀛千载学隋唐。”诗歌反映了鉴真( )
A.西行天竺,求取佛教真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3.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繁荣与开放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下面两图所示人物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5.唐朝时,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主要原因是 ( )
①对外交通非常便利 ②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③唐朝对外侵略扩张 ④采取鼓励交往的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佐证(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传授佛法
7.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连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下列有利于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大食人来华
8.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的出现( )
A.得益于指南针获得广泛应用 B.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C.表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9.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唐代的两位高僧不忘初心,在历史上各自留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二人“东渡”和“西行”的壮举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0.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以上史实表明唐朝( )
A.重视民族交融 B.实行开放政策 C.意图控制新罗 D.交往国家单一
11.下列实物可以佐证唐朝文化影响到日本的是( )
A. B.
C. D.
12.以下左图是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以下右图是日本大化改新借鉴唐朝长安城建造的平安京平面图。这说明盛唐气象( )
A.具有国际影响 B.传播途径多元 C.主动对外扩散 D.全面影响日本
13.在中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出土了隋唐的铜镜、钱币和瓷器。在我国新疆、陕西、河南等地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外国钱币也很多,如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日本钱币等。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铸币技术先进 B.中外交流频繁 C.瓷器应用广泛 D.国家实力强盛
14.如果你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有( )
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③“遣唐使”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史上友好交往也曾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下列诗句中能加以佐证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西行天竺求真本,力辩乌荼占顶峰
C.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二、综合题
16.很多古代的诗词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能够帮助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唐)李商隐《隋宫》
材料二: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唐)罗隐《炀帝陵》
(1)以上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君王”的事 据材料一二,分析这位“君王”落得材料三下场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中描述的是哪一著名盛世 当时统治者是谁 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五: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唐)杜甫《无家别》
(3)材料五中的“世乱”具体指什么史实 “世乱”给唐朝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材料六:唐代的对外开放是多方位的……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所谓“大出”是指唐代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谓“大进”是指唐代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
——张国刚《唐代对外开放的回视与审思》
(4)根据材料六,归纳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对外开放的史实。这两例唐代对外开放的史实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46年,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了大化改新。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文化在哪些方面对日本有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竺摩揭陀国”在今天的哪一个地区。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对外关系的特征。
参考答案
1.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赞誉的是玄奘西游的事件,B项正确;戚继光是明朝的抗倭名将,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戚继光是明朝的抗倭名将,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赞誉的是玄奘西游的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
2.C
根据材料“横渡鉴真生死旅,东瀛千载学隋唐”,结合所学知识,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天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项正确;西行天竺,求取佛教真经的是高僧玄奘,排除A项;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B项;鉴真是大明寺高僧,不可能主动请缨,征战海外,排除D项。故选C项。
3.B
据题干“曲辕犁 、唐三彩骑驼乐舞佣开元通宝玄奘西行求法(邮票)”结合可知,唐朝时期,经济上,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出现曲辕犁,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三彩尤为出色;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唐朝的开元通宝体现了唐朝包罗万象、 恢弘大气的精神,对外关系上,跟周边的国家交流频繁,著名的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唐朝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国内各民族交往频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因此题干图片体现了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B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4.C
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其中的代表是玄奘和尚和鉴真和尚。唐朝初年,玄奘和尚西游天竺取经,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为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贡献。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授中国佛法,将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等传给日本,促进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两位高僧对外交流的例子,不仅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还说明这种文化间的交流是双向的,C项正确;“高度繁荣,共享太平”描述了社会的繁荣状态,但并未直接体现唐朝的对外交往特点,排除A项;“世界领先,求同存异”虽然唐朝在多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求同存异”更多描述的是处理国际关系或文化交流时的态度,而非唐朝对外交往的整体特点,排除B项;“源远流长,泽被东西”描述了文化影响的深远和广泛,但并未直接突出唐朝的对外交往方式或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5.B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由于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所以唐朝的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但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③唐朝对外侵略扩张,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6.D
根据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与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没有联系,排除A项;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与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没有联系,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与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C
根据题干信息“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连成一体,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与题干信息“唐朝时期”不符,排除A项;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印度属于南亚,与题干信息“东亚国家”不符,排除B项;大食人在西亚,与题干信息“东亚国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D
根据材料“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无疑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渠道。这条航线的存在,使得唐朝能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D项正确;指南针在宋代才开始广泛应用于航海,而本题描述的是唐朝的航线,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要早于唐朝,它起始于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
9.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最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二人“东渡”和“西行”的壮举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的特点,C项正确;高度繁荣着重体现在唐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而非外交,排除A项;材料中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与世界领先和求同存异无关,排除B项;源远流长侧重于历史发展的久远和一脉相承,而非同一朝代的外交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政策。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B项正确;与新罗的交往属于对外交往,排除A项;唐朝与新罗的密切交往,体现的是唐朝的强盛与对外开放,并非意图控制新罗,排除C项;题干只是说明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并非只有新罗的留学生,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同开珎是日本学习唐朝的先进的文化制度发行的圆形方孔货币,体现了日本学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A项正确;开元通宝为唐朝的货币,排除B项;大食人俑体现了唐朝与阿拉伯地区的交往,排除C项;《步辇图》体现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据题干信息“日本大化改新借鉴唐朝长安城建造的平安京平面图”和所学可知,唐朝长安城的设计和布局对日本平安京的建设有明显的借鉴作用,这说明唐朝的文化和制度在国际上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A项正确;虽然我们可以推断唐朝的文化和知识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通过遣唐使、商人、僧侣等,但题目中并没有具体提及这些传播途径的多元性,排除B项;题目中没有提供唐朝主动对外扩散其文化和城市规划设计的信息,排除C项;全面影响意味着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而题目中仅提到了城市规划一个方面,不足以说明全面影响日本,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根据材料“在中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出土了隋唐的铜镜、钱币和瓷器。在我国新疆、陕西、河南等地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外国钱币也很多,如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日本钱币等”,可知在唐朝出现了阿拉伯、东罗马、日本的物品,同时期的中亚、西亚和非洲也出土了中国的物品,说明了唐朝时期与西亚、欧洲、非洲、日本等都有交往,中外交往频繁,B项正确;铸币技术先进与铜镜、瓷器无关,排除A项;瓷器应用广泛与材料中的外国钱币无关,排除C项;国家实力强盛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而材料强调的是中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唐朝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发展,诗歌成就巨大,而且此时茶文化初步形成,①符合题意;唐朝时期手工业发达,唐三彩是著名的陶器,②符合题意;唐朝时期注重发展与外国的友好关系,日本和天竺都与中国友好往来,③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国家提供了真才实学的官员,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三项的内容都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C
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所述,C项所述“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中“传道艺”者指的是唐朝佛学大师鉴真,“唐风”指唐朝文化,“奈良城”是日本当时的重要城市,可见,C项所述反映了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景象,C项正确;A项“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所述指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亲,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往来的景象,排除A项;B项“西行天竺求真本,力辩乌荼占顶峰”所述指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真经的史实,排除B项;D项“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指的是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6.(1)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2)开元盛世唐玄宗措施: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安史之乱危害: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4)特点:唐朝对外交流是多方位,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或是多方位、兼容并蓄;既学习其他文化,也传播自己的文化)史实:遣唐使来华;唐朝与新罗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求佛法等(任两点即可)。影响: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君王:据材料二“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 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因此君王是隋炀帝。
原因: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 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盛世:据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盛世。
统治者:据所学可知,当时的统治者是唐玄宗。
措施: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在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史实:据材料五“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可知,天宝年间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危害: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4)特点:据材料六“唐代的对外开放是多方位的……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可知,唐朝对外交流是多方位,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或是多方位、兼容并蓄;既学习其他文化,也传播自己的文化)
史实:据所学可知,中日之间交流有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唐与新罗:唐朝与新罗的交流;中印之间:玄奘西行天竺求佛法等(任两点即可)。
影响:据所学可知,对外开放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7.(1)政治制度、建筑技术、文字、书法艺术、天文历法等。
(2)地区:印度半岛。现象: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交往频繁。
(3)开放与交流。
(1)影响:依据材料一“646年,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了大化改新”可知,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政治制度方面,日本进行的“大化改新”就仿照唐制度,改革了行政制度;依据材料一“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所学可知,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有建筑技术、文字、书法艺术、天文历法等。
(2)地区:依据所学可知,“天竺摩揭陀国”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地区。
现象:据材料二信息“贞观二十一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唐太宗派人到天竺”“遣使取熬糖法”可知,材料二中提炼出的有效信息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交往频繁。
(3)特征: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可知,反映的都是唐朝与外国交往的史实,首先可以看到前往唐朝学习的国家没有受到反对和禁止,唐王朝以宽容的姿态迎接外来学习者,其次唐朝也愿意向他国学习,如天竺的“熬糖法”。可见唐朝时期对在对外交往上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因此唐朝对外关系的特征是开放与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