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
一、选择题
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基于这一理念,唐太宗在位时( )
A.与吐蕃和亲 B.册封怀仁可汗 C.设置西域都护 D.打败东突厥
2.松赞干布因娶文成公主更仰慕华风,派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并聘请唐朝文士为他掌管表疏,还向唐朝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碾硙、纸墨的工匠,均获许可。材料表明( )
A.唐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B.吐蕃政权实现了封建汉化
C.唐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D.西藏已纳入中央统一管辖
3.“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能够反映唐朝民族交往状况的诗句是( )
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B.波斯老贾渡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C.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 D.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是关于“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知识卡片的内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B.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在朝廷中,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D.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阅读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如下图目录的内容主旨是( )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少数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A.开放的对外关系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繁荣的封建经济 D.多元的对外交往
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下面的表格能充分说明哪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时期 机构
西汉 西域都护
唐朝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A.新疆 B.西藏 C.蒙古 D.台湾
7.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如表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 B.开创了和亲政策先例
C.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灵活 D.军事征服各民族政权
8.文成公主辅佐松赞干布治理吐蕃。在文成公主的带领下,吐蕃经济繁荣,和大唐的关系也越来越好。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频繁 B.文化兼容并包
C.经济文化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
9.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年)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B.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C.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10.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下面有一副对联:上联:依山借势露天台,一代风云恰剪裁。下联:纤纤公主躯,重任弱肩担。以下最合适的横批是( )
A.一代女皇武则天 B.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C.代父从军花木兰 D.文成公主入藏
11.如表反映了当时唐朝( )
唐与吐蕃朝贡与馈赠记录(部分)
时间 记录
公元654年 吐蕃使人献野马百匹
公元733年 唐廷命工部尚书李蕊使于吐蕃,赐布一万匹等
公元736年 吐蕃遣使贡献方物金银器玩数百事
公元822年 吐蕃遣使进马六十匹、羊二百只及银器、玉带等
A.社会风气开放 B.与吐蕃交往频繁 C.中外交流频繁 D.对吐蕃管理加强
12.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吐蕃赞普自称“甥”,称唐朝皇帝为“舅”,并立碑起誓(如图)。唐与吐蕃的民族交融源自( )
唐蕃会盟碑
A.唐对西域有效管理 B.唐文化对外传播
C.唐与吐蕃的和亲 D.唐政治长期稳定
13.“贞观十四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入藏;此后,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可推测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除割据势力 C.繁荣商品贸易 D.边疆地区发展
14.唐朝时期,一些胡人贵族曾掌握着唐朝的大权,对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胡人在唐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使用汉字的文献,如女真族的《女真文字》和突厥人的《突厥文字》等。唐朝的文学艺术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这些现象(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反映了少数民族逐渐开始建立政权
C.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 D.体现了民族交往与交融
15.下列图片文物(遗址)反映了唐朝的( )
A.中外交往 B.建筑艺术 C.唐蕃友好 D.民族关系
二、综合题
1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隋唐时期历史为主题展开探究,请你参与活动。
【政治的和谐】
材料一: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举措。
【经济的和谐】
材料二:唐朝时期“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农具有什么用途?
【民族的和谐】
材料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救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3)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和措施,并举出唐朝一事例加以印证。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三、材料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联如父母。”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并写出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材料二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2)材料二杜甫描述的历史事件被称为什么?
材料三
注:该画为唐朝阎立本所绘制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求婚使者的场景。从色彩上看,画作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巧妙地利用了红色、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呈现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3)史料的类型包括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文献史料和图像史料等。根据材料一,指出《步辇图》所属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角度说明你对画作色彩“呈现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
据题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大意为自古以来帝王都以中原民族为贵,而轻视周边少数民族,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所以赢得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拥戴,因此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A项正确;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排除C项;唐太宗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但与题干理念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C
根据材料信息“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向唐朝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碾硙、纸墨的工匠”反映了吐蕃学习汉族文化,说明唐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C项正确;材料强调唐与土吐蕃的关系,排除A项;吐蕃学习汉文化有利于吐蕃汉化,实现了封建汉化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项;西藏设立宣政院,标志西藏已纳入中央统一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
3.C
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西去和亲戈壁沙”这句诗歌描写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有利于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这句诗歌反映唐朝民族交往,C项正确;“万国衣冠拜冕旒”这句诗歌描写很多外国使臣拜见皇帝的场景,反映了唐朝中外交往,排除A项;“波斯老贾渡流沙”描写陆上丝绸之路来中国经商的场景,排除B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描写边疆战士浴血奋战,皇帝开拓边疆的念头仍未停止。排除D项。故选C项。
4.D
根据“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及所学可知,“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阐述了唐蕃和亲史实,又阐述了其影响,属于历史评价的范畴,D项正确;“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是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评价,排除A项;“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是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评价,排除B项;“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是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评价,排除C项。故选D项。
5.B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阎立本的《步辇图》记录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前的一个求亲的情景,反映了吐蕃与唐朝之间的交流;北方、西北等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同时唐太宗还封回纥为“怀仁可汗”,这些都是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体现,B项正确;唐朝开放的对外关系主要体现在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等方面,排除A项;繁荣的封建经济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而不是多元的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6.A
根据“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唐朝在西域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由此可见,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项正确;材料表格能充分说明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蒙古、台湾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
根据图表“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的,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册封等,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并不能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排除A项;西汉时期就实行过和亲政策,因此唐朝时期开创了和亲政策先例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与表格信息不符,表格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册封等,排除D项。故选C项。
8.D
根据题干信息“在文成公主的带领下,吐蕃经济繁荣,和大唐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利益,因此民族关系和睦符合题意,D项正确;对外关系是指国与国之间进行的交往,吐蕃和唐不属于对外关系,排除A项;文化兼容并包是指学习和借鉴其它文化,与题干强调的民族关系不符,排除B项;经济文化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诗歌、书法等方面,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B
根据题干信息“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了灵活的政策,充分地兼顾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惯、自治权利等方面的需求,B项正确;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无关,排除C项;“因俗而治”,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山借势露天台,一代风云恰剪裁”描绘了一幅依山傍水、 借助自然之势的宏大场景, 寓意着一种宏大的历史背景或重大事件正在上演。 而下联“纤纤公主躯,重任弱肩担”则通过“纤纤公主躯”与“重任弱肩担”的对比, 形象地描绘了公主虽然身体柔弱, 但勇于承担重任、 不畏艰难的形象。根据材料信息“天台”“公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佛经、医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合适的横批是文成公主入藏,D项正确;一代女皇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与材料“公主”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代父从军的女英雄,与材料“公主”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根据“唐廷命工部尚书李蕊使于吐蕃,赐布一万匹等”“吐蕃遣使贡献方物金银器玩数百事”等可知,材料反映唐朝与吐蕃之间交往频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交往,并不能说明社会风气开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间交往,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C项;唐朝时期吐蕃还没有归属中央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根据题干信息“唐与吐蕃的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以亲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8世纪初,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和同为一家”的。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史称“唐蕃会盟”。可知唐与吐蕃的民族交融源自唐与吐蕃的和亲,C项正确;唐对西域有效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与唐与吐蕃的民族交融不符,因为西域与今天新疆相关,吐蕃与今天西藏相关,排除A项;唐文化对外传播,是指与国际交往,而唐与吐蕃属于民族交融,排除B项;唐政治长期稳定,与图片“唐蕃会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根据材料内容“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体现了唐朝加强了与吐蕃的关系;“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说明唐朝加强了与南诏的关系。吐蕃和南诏都是边疆地区,所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的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排除A项;材料措施与割据势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措施不涉及商品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据材料“一些胡人贵族曾掌握着唐朝的大权,对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朝的文学艺术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可见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材料“胡人在唐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使用汉字的文献”可知,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与交融,D项正确;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是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少数民族逐渐开始建立政权说法错误,在唐朝之前有很多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排除B项;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图一文成公主壁画反映了唐朝和吐蕃友好关系。图二唐蕃会盟碑反映了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友好关系。图三唐渤海三彩带盖熏炉反映唐朝与东北渤海的文化交流。这三幅图片历史都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D项正确;三幅图都属于民族关系方面,而中外交往是涉及古代王朝与外国的关系,排除A项;三幅图是壁画、石碑、陶瓷,而不是建筑艺术,排除B项;只有图一、二是属于唐蕃友好的主题,图三是唐朝与渤海的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科举制度。
(2)灌溉作用。
(3)原则:“华夷无别”(或“华夷同重”、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等)。
措施:优待少数民族,册封,和亲,实施以夷治夷的政策,建立羁縻府州县制度。事例:文成公主入藏。
(4)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要关注民生问题,维护人民利益;要维护民族团结;等等。
(1)举措:根据材料一“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结合所学可知,隋朝时期废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这种制度就是科举制度。
(2)用途:根据材料二“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生产工具是唐朝的筒车。同时是取水灌溉的工具。
(3)原则:根据材料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救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是:“华夷无别”(或“华夷同重”、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等)。
措施:根据材料三“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可知,唐朝管理少数民族的措施有:优待少数民族,册封,和亲,实施以夷治夷的政策,建立羁縻府州县制度等。
事例: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是和亲政策的体现。(其它事例符合题意即可)
(4)措施:根据材料一的科举制度可得出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根据材料二的筒车可得出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要关注民生问题,维护人民利益;根据材料三唐朝的民族政策可得出要维护民族团结等。
17.(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事例:唐蕃和亲(或文成公主入藏);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等。
(2)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3)史料类型:图像史料。理解:从色彩上看,这幅图巧妙地利用了红色、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共同营造出“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求婚的喜庆氛围;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当时各民族之间友好融洽、汉藏民族友谊的历史见证;也体现大唐恢宏的气势。
(1)民族政策: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联如父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大意为自古以来,世人以中原的汉族为尊贵,轻视其他少数民族,而朕(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因此各民族都视朕如父母一般尊敬,这体现了唐朝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具体事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这促进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即唐朝时期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可知,材料内容大意为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尸体堆积如山,草木也变得腥臭,鲜血把河流平原都染红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唐玄宗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诗人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所以写下了“垂老别”,因此材料二杜甫描述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
(3)史料类型:根据材料“史料的类型包括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文献史料和图像史料等”“该画为唐朝阎立本所绘制的《步辇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反映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属于图像史料。
理解:根据材料“从色彩上看,画作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巧妙地利用了红色、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呈现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可得出从色彩上看,这幅图巧妙地利用了红色、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共同营造出“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求婚的喜庆氛围;唐太宗亲自迎接,说明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当时各民族之间友好融洽、汉藏民族友谊的历史见证,也体现大唐恢宏的气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