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1.(2024八上·莱州期中)家庭里的下列产物品用天然材料制成的是A.实木家具 B.洗衣液C.乳胶漆 D.铝合金室外窗2.(2024八上·莱州期中)下列不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A.改良水稻品种 B.研制新型光伏材料C.生产化肥 D.生产低毒农药3.(2024八上·莱州期中)假期在家承担以下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化学变化的是( )A.整理衣物床铺 B.生火煮饭炒菜C.饭后用清水洗碗 D.扫地拖地抹灰4.(2024八上·莱州期中)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下列属于铜化学性质的是A.紫红色光泽 B.潮湿环境易生锈C.有良好导电性 D.硬度较大5.(2024八上·莱州期中)观察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有四位同学就个人对观察的理解发表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A.小丽:用眼睛看现象就是观察B.小涛:用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就是观察C.小明: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也观察不到D.小红:以上三种说法都对6.(2024八上·莱州期中)打开“雪碧”饮料的瓶子,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根据这一现象,小明提出了以下问题,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A.逸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B.为什么打开瓶盖会逸出气体 C.产生的气体是有毒气体吗 D.该过程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7.(2024八上·莱州期中)进行探究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检验氢气纯度B.连接仪器C.点燃酒精灯D.过滤黄泥水8.(2024八上·莱州期中)瓶中CO气体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表示C原子,“”表示O原子)A. B.C. D.9.(2024八上·莱州期中)2024年5月1日,我国首部节水行政法规《节约用水条例》实施。下图为国家节水标志的是A. B.C. D.10.(2024八上·莱州期中)若在试管中加入2-3mL液体再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②在试管中加入2-3mL液体; ③用试管夹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在原处。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③②①④11.(2024八上·莱州期中)化学真奇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能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B.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蜡烛变短C.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D.生命过程探索、信息科学等领域均用到化学科学12.(2024八上·莱州期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科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性质不同B.冰融化为水——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C.蔗糖在空气中不消失而在水中很快消失——水分子比空气中分子与蔗糖分子间的作用力更弱D.阳光下晾晒衣服干得更快——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13.(2024八上·莱州期中)《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云雨是水蒸气经阳光、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下列有关“为云”“为雨”的认识错误的是( )A.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B.此过程能实现水资源的重新分布C.此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D.此过程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间隔变化实现的14.(2024八上·莱州期中)青藏高原积雪冰川广布,冰雪融水是江河源头的重要补给水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结冰时,水分子不再运动B.冰融化时,水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C.冰升华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D.冰与水混合得到混合物15.(2024八上·莱州期中)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代表氢分子B.丁物质由分子构成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D.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16.(2024八上·莱州期中)下图所示是部分物质的分子模型和化学符号(化学式)。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氧气的化学符号: 。氧气是由大量的 (填微粒名称,下同)聚集而成的。(2)1个水分子由2个 和 个氧原子构成,而且水分子里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一定的角度排列成特定的空间形状。(3)氢分子由1种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 种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4)上图所示的物质的分子都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是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是 。(填字母代号)17.(2024八上·莱州期中)酒精灯内所用的燃料为酒精。(1)某同学整理了下列有关酒精的信息:①酒精是乙醇的俗称;②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密度比水小;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⑥易燃烧,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⑦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氧化成为乙醛;⑧常用作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以上描述中,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2)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代号),为此,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应该 。A.酒精分子的运动速率B.酒精分子的构成C.酒精分子的排列方式D.酒精的化学性质(3)汽车香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酒精,从物质分类角度看,汽车香水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当装满香水的香水瓶密闭、长时间高温暴晒时,瓶内压力增大,就可能发生爆炸,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4)酒精燃烧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某同学仅用干燥的烧杯和澄清的石灰水就证明了酒精燃烧的生成物,请你帮助他完成主要操作步骤及现象。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1.点燃酒精灯, 生成了水2. 生成二氧化碳18.(2024八上·莱州期中)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物质世界。以我们常见的水为例,回答下列问题:(1)认识水的构成从微观上看,水是由 构成的。(2)认识水的性质和用途a.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液体;b.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c.水是常用的灭火剂;d.在通电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e.水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f.水可以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上述描述中:①属于水的化学性质的有 ,属于水的用途的有 (填字母代号)。②根据上文的描述,水通电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认识水分子的变化小明设计了图1、图2所示的两个实验。①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图1所示实验中发生的变化是 图2所示实验中发生的变化是 。②图2所示实验中,一段时间后试管b中得到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检验该物质的方法是 。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 。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宏观区别是 ,微观区别是 。19.(2024八上·莱州期中)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均离不开水。(1)已知某水循环反应如图1所示。①上述示意图中电池中发生的总反应是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其文字表达式是 。②该循环反应实现了能量转化:光能 能 能。(2)我市很多公共场所都装有直饮水设备。图2为某校园直饮水工艺流程图。①“砂罐”通过 (填操作名称)除去原水中的泥沙、铁锈等杂质。②流程图中“炭罐”的作用是 。③软水器工作时能够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④图中可以与“臭氧”一样起到杀菌作用的设备有 (填字母代号)。A.砂罐 B.炭罐 C.紫外线灯 D.精密过滤器⑤纯水箱中的水是纯净物吗?为什么? 。⑥臭氧具有杀菌作用,但氧气没有杀菌作用,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是 。20.(2024八上·莱州期中)以下是某位同学练习药品的取用和给药品加热时的操作示意图。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进行步骤1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 、 (任写出两点)。(2)步骤2的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其正确的操作是 ,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 。(3)步骤3中的错误操作是 、 (两条即可),可能造成的对应后果是 、 。21.(2024八上·莱州期中)如图所示的为加热蓝色硫酸铜晶体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固体粉末要平铺在试管底部,这样做的目的是 。(2)铁夹要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夹持试管的高度要根据 来调节。(3)集中加热前要先预热,此装置的预热方法是 。(4)加热一会儿后,可分别观察到如下现象:试管中 ,试管口 。22.(2024八上·莱州期中)明矾等絮凝剂在水净化等工业生产中有非常广泛应用,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用絮凝剂净水时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查阅资料】絮凝剂溶于水后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并发生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进行实验】取水样,向其中加入絮凝剂,搅拌,测定静置不同时间水样的浊度,并计算浊度去除率(浊度去除率越高代表净化效果越好)。实验记录见下表:实验序号 水样的体积/mL 加入絮凝剂体积/mL 静置时间/min 浊度去除率/%① 200 0 20 12.48② 200 0.2 20 76.54③ 200 0.3 20 84.60④ 200 0.4 5 64.45⑤ 200 0.4 10 70.85⑥ 200 0.4 15 81.04⑦ 200 0.4 20 86.02⑧ 200 0.5 20 88.15⑨ 200 0.6 20 86.49【结论与解释】(1)②中浊度去除率比①中高的原因是 。(2)依据④~⑦得出的结论是 。(3)探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的体积对净化效果影响的实验是 (填序号)。【反思与评价】(4)分析⑦⑧⑨实验数据,不能得出“静置时间相同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的体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的结论,理由是 。对此结论,你认为科学的处理方式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解析】【解答】A、实木家具属于天然材料,符合题意;B、洗衣液是通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不属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C、乳胶漆是通过化学加工而成,不属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D、铝合金室外窗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各选项中的给材料的来源分析。2.【答案】A【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解析】【解答】A、改良水稻品种不属于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属于生物学研究的领域,符合题意;B、研制新型光伏材料属于物质的制取,是化学学研究的领域,不符合题意;C、生产化肥属于物质的制取,是化学学研究的领域,不符合题意;D、生产低毒农药属于物质的制取,是化学学研究的领域,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制取和用途、组成和构成等分析。3.【答案】B【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A、整理衣物床铺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生火煮饭炒菜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饭后用清水洗碗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扫地拖地抹灰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4.【答案】B【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解答】A、紫红色光泽不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铜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B、铜生锈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铜潮湿环境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C、铜具有导电性不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铜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D、铜的硬度较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铜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5.【答案】B【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解析】【解答】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体现在用感觉器官感觉现象 。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观察的定义分析解答,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6.【答案】C【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解析】【解答】A、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提出逸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合理,不符合题意;B、研究气体来源,提出为什么打开瓶盖会逸出气体合理,不符合题意;C、雪碧是饮料,不可能有毒, 产生的气体是有毒气体吗 问题不合理,符合题意;D、研究气体的产生,提出该过程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合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打开雪碧饮料瓶子有气泡产生,可针对气体的产生原因、气体的成分等提出问题分析。7.【答案】C【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解析】【解答】A、检验氢气纯度需用小试管收集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火,通过听响声判断是否纯净,不符合题意;B、玻璃管连接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一端湿润,然后旋转着将其插入胶皮管内,不符合题意;C、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符合题意;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用玻璃棒引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点燃氢气听响声检验其纯度分析;B、根据玻璃管连接橡皮管旋转塞入分析;C、根据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分析;D、根据过滤“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分析。8.【答案】C【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解析】【解答】A、图示为单独的碳原子和氧原子,不是一氧化碳分子,不符合题意;B、图示为为个分子,每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形成,不符合题意;C、图示中只一种分子,且每个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形成,为一氧化碳分子,符合题意;D、图示中只一种分子,且每个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为氧化碳分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各图示所给粒子及一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且原子个数比为1:1分析。9.【答案】C【知识点】保护水资源;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燃烧和爆炸实验【解析】【解答】A、该标志三个箭头箭头闭合成一个圆,表示可循环回收,故A不符合题意;B、该标志燃着的火柴上面有一斜杠,表示禁止烟火,故B不符合题意;C、该标志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 ,是国家节水标志,故C符合题意;D、该标志燃着的鞭炮上面有一斜杠,表示禁止放鞭炮标志,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常见与化学有关的图标进行分析解答。10.【答案】C【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解析】【解答】若在试管中加入2-3毫升液体再加热,应先在试管中加入2-3毫升液体;再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在原处;再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最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注意加热前要先预热;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取用液体方法及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操作步骤分析。11.【答案】B【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解析】【解答】A、化学变化常伴随能源的变化,能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不符合题意;B、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蜡烛变短不能证明化学变化的发生,符合题意;C、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微粒包括分子、原子、离子,不符合题意;D、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生命过程探索、信息科学等领域均用到化学科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化学变化常伴随能源的变化分析;B、根据化学变化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收入C、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析;D、根据化学的作用分析。12.【答案】A,D【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A、氮气和氨气分子构成不同,氮气无味,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性质不同,符合题意;B、冰融化为水是物质状态的变化,其实质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大小不变,不符合题意;C、蔗糖在空气中不消失而在水中很快消失,是因为水分子比空气中分子与蔗糖分子间的作用力更强,不符合题意;D、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阳光下晾晒衣服干得更快,是因为阳光为水分子提供了能量,使得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D。【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13.【答案】C【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是通过水的状态变化,实现水的天然循环,不符合题意;B、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不符合题意;C、此过程中,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本身不变,符合题意;D、水的状态变化,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实现的,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水循环通过状态变化实现分析;B、根据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分析;C、根据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改变,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分析;D、根据状态改变是分子间隔的改变分析。14.【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水结冰时,水分子仍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不符合题意;B、冰融化时,水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的间隙改变,不符合题意;C、冰升华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符合题意;D、冰与水是水的两种不同状态,冰与水混合得到的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物质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子种类不变,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15.【答案】A,B【知识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乙是氢气,代表氢分子,符合题意;B、丁是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C、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B。【分析】A、根据图示中分子的构成确定各物质名称分析;B、根据水由水分子构成分析;C、根据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D、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16.【答案】(1)O2;氧分子(2)氢原子;一(3)两;1:2(4)BC;AD【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解答】(1)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符号为:O2;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氧气是由大量的氧分子聚集而成的;(2)由化学式可知,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3)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分子是由C、O两种原子构成的;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4)由图可知,氢分子由氢原子一种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一种原子构成,故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是BC;水分子由H、O两种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C、O两种原子构成,故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是AD。【分析】(1)根据气化学式书写及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分析;(2)根据水分子的构成分析;(3)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原子个数比分析;(4)根据氢分子由氢原子一种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一种原子构成,水分子由H、O两种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C、O两种原子构成分析。(1)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符号为:O2;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氧气是由大量的氧分子聚集而成的;(2)由化学式可知,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3)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分子是由C、O两种原子构成的;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4)由图可知,氢分子由氢原子一种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一种原子构成,故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是BC;水分子由H、O两种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C、O两种原子构成,故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是AD。17.【答案】(1)②③④⑤(2)BD;盖上灯帽(3)混合物;物理(4);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迅速倒转烧杯,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常见气体的检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1)颜色、气味、状态、挥发性、密度、溶解性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故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是:②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密度比水小;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故填:②③④⑤;(2)酒精挥发过程中,酒精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的构成不变,则酒精的化学性质不变,故没有发生变化的是BD;酒精具有挥发性,故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应该盖上灯帽;(3)汽车香水中含有酒精、香精等,属于混合物;当装满香水的香水瓶密闭、长时间高温暴晒时,瓶内压力增大,就可能发生爆炸,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4)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酒精燃烧生成了水,迅速倒转烧杯,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为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2)根据物质的状态变化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子种类及化学性质不变,酒精灯用后需及时盖上灯帽分析;(3)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4)根据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及水和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分析。(1)颜色、气味、状态、挥发性、密度、溶解性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故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是:②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密度比水小;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故填:②③④⑤;(2)酒精挥发过程中,酒精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的构成不变,则酒精的化学性质不变,故没有发生变化的是BD;酒精具有挥发性,故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应该盖上灯帽;(3)汽车香水中含有酒精、香精等,属于混合物;当装满香水的香水瓶密闭、长时间高温暴晒时,瓶内压力增大,就可能发生爆炸,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4)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酒精燃烧生成了水,迅速倒转烧杯,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18.【答案】(1)水分子(2)df;ce;(3)水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的变化;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氧分子;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如果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1:2;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子本身的种类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水的组成;水的性质和应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解答】(1)从微观上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2)a.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属于物理性质;b.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性质;c.水是常用的灭火剂,为水的用途;d.在通电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e.水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为水的用途;f.水可以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①属于水的化学性质的有df;属于水的用途的有ce;②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3)①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图1实验中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的变化;图2实验中发生的变化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氧分子;②试管b中气体较少且与电源正极相连,气体为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如果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宏观区别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微观区别是:分子本身的种类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分析】(1)根据水由水分子构成分析;(2)根据化学性质是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3)根据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的变化,化学变化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分子本身改变,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分析。(1)从微观上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2)a.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属于物理性质;b.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性质;c.水是常用的灭火剂,为水的用途;d.在通电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e.水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为水的用途;f.水可以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①属于水的化学性质的有df;属于水的用途的有ce;②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3)①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图1实验中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的变化;图2实验中发生的变化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氧分子;②试管b中气体较少且与电源正极相连,气体为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如果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宏观区别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微观区别是:分子本身的种类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19.【答案】(1);化学;电(2)过滤;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C;不是,纯水箱中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分子的构成不同【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解析】【解答】(1)①氢气和氧气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②根据示意图可知,该循环反应实现了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电能;(2)①泥沙、铁锈等杂质不溶于水,“砂罐”可通过过滤除去原水中的泥沙、铁锈等杂质;②流程图中“炭罐”中是活性炭,作用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④紫外线可以杀灭细菌、微生物,所以图中可以与“臭氧”一样起到杀菌作用的设备有紫外线灯,故选:C;⑤从饮水机中流出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所以不是纯净物;⑥臭氧具有杀菌作用,但氧气没有杀菌作用,从微观角度分析,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分析】(1)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所给循环中能量的变化分析;(2)根据过滤原理,活性炭的吸附性,紫外线、臭氧可以杀灭细菌、微生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析。(1)①氢气和氧气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②根据示意图可知,该循环反应实现了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电能;(2)①泥沙、铁锈等杂质不溶于水,“砂罐”可通过过滤除去原水中的泥沙、铁锈等杂质;②流程图中“炭罐”中是活性炭,作用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④紫外线可以杀灭细菌、微生物,所以图中可以与“臭氧”一样起到杀菌作用的设备有紫外线灯,故选:C;⑤从饮水机中流出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所以不是纯净物;⑥臭氧具有杀菌作用,但氧气没有杀菌作用,从微观角度分析,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20.【答案】(1)试剂瓶的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着手心(2)污染试剂;在试管口上方垂悬滴加;试管内有蓝色沉淀产生(3)试管内液体过多;用酒精灯的焰心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试管【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盐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1)用试剂瓶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取下试剂瓶的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着手心,避免试剂腐蚀标签,试剂瓶口应紧埃试管口,以防液体洒落;(2)步骤二的错误操作是胶头滴管与试管接触,可能造成下次取用试剂导致污染试剂;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在试管口上方垂悬滴加;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内有蓝色沉淀产生;(3)步骤三是试管加热,其中的两处错误操作:一是试管内液体过多,会造成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二是用酒精灯的焰心加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试管。【分析】(1)根据倾倒液体时瓶塞、标签、试剂瓶口三处要求分析;(2)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及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分析;(3)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药品的用量分析。(1)用试剂瓶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取下试剂瓶的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着手心,避免试剂腐蚀标签,试剂瓶口应紧埃试管口,以防液体洒落;(2)步骤二的错误操作是胶头滴管与试管接触,可能造成下次取用试剂导致污染试剂;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在试管口上方垂悬滴加;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内有蓝色沉淀产生;(3)步骤三是试管加热,其中的两处错误操作:一是试管内液体过多,会造成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二是用酒精灯的焰心加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试管。21.【答案】(1)固体受热均匀,有利于反应(2)酒精灯火焰高度(3)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酒精灯(4)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出现水珠【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盐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1)固体加热时,固体粉末要平铺在试管底部,这样做有利于固体受热均匀,有利于反应。(2)铁夹要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夹持试管的高度要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来调节。(3)集中加热前要先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4)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硫酸铜晶体受热失去结晶水,分解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实验现象是: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试管口有水雾出现。【分析】(1)根据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要使固体均匀受热分析;(2)根据试管按酒精灯高度调节分析;(3)根据试管均匀受热的操作方法分析;(4)根据硫酸铜晶体受热生成硫酸铜和水分析。(1)固体加热时,固体粉末要平铺在试管底部,这样做有利于固体受热均匀,有利于反应。(2)铁夹要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夹持试管的高度要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来调节。(3)集中加热前要先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4)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硫酸铜晶体受热失去结晶水,分解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实验现象是: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试管口有水雾出现。22.【答案】加入絮凝剂溶液;静置时间越长,浊度去除率越高;①②③;⑧⑨中,静置时间相同,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浊度去除率越低;多做几次实验,对比实验数据【知识点】水的净化;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1)对比实验①②,②中加有絮凝剂溶液,其浊度去除率高;(2)依据④~⑦,其他条件相同,静置时间不同,得出的结论是静置时间越长,浊度去除率越高;(3)若想探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对净化效果影响,应该保证除絮凝剂溶液的体积不同外,其他条件均控制相同,则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应选①②③或⑦⑧⑨;(4)分析⑦⑧⑨实验数据,不能得出“静置时间相同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的体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的结论,因为⑧⑨中,静置时间相同,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浊度去除率越低,净化效果反而越差;对此结论,你认为科学的处理方式是多做几次实验,对比实验数据。【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及所给数据分析;(2)根据所给实验中静置时间与浊度去除率关系分析;(3)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分析,注意变量的唯一性;(4)根据实验中要避免偶然性分析。1 / 1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1.(2024八上·莱州期中)家庭里的下列产物品用天然材料制成的是A.实木家具 B.洗衣液C.乳胶漆 D.铝合金室外窗【答案】A【知识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解析】【解答】A、实木家具属于天然材料,符合题意;B、洗衣液是通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不属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C、乳胶漆是通过化学加工而成,不属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D、铝合金室外窗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各选项中的给材料的来源分析。2.(2024八上·莱州期中)下列不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A.改良水稻品种 B.研制新型光伏材料C.生产化肥 D.生产低毒农药【答案】A【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解析】【解答】A、改良水稻品种不属于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属于生物学研究的领域,符合题意;B、研制新型光伏材料属于物质的制取,是化学学研究的领域,不符合题意;C、生产化肥属于物质的制取,是化学学研究的领域,不符合题意;D、生产低毒农药属于物质的制取,是化学学研究的领域,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制取和用途、组成和构成等分析。3.(2024八上·莱州期中)假期在家承担以下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化学变化的是( )A.整理衣物床铺 B.生火煮饭炒菜C.饭后用清水洗碗 D.扫地拖地抹灰【答案】B【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解析】【解答】A、整理衣物床铺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生火煮饭炒菜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饭后用清水洗碗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扫地拖地抹灰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4.(2024八上·莱州期中)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下列属于铜化学性质的是A.紫红色光泽 B.潮湿环境易生锈C.有良好导电性 D.硬度较大【答案】B【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解答】A、紫红色光泽不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铜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B、铜生锈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铜潮湿环境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C、铜具有导电性不需化学变化体现,属于铜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D、铜的硬度较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铜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5.(2024八上·莱州期中)观察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有四位同学就个人对观察的理解发表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A.小丽:用眼睛看现象就是观察B.小涛:用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就是观察C.小明: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也观察不到D.小红:以上三种说法都对【答案】B【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解析】【解答】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体现在用感觉器官感觉现象 。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观察的定义分析解答,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6.(2024八上·莱州期中)打开“雪碧”饮料的瓶子,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根据这一现象,小明提出了以下问题,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A.逸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B.为什么打开瓶盖会逸出气体 C.产生的气体是有毒气体吗 D.该过程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答案】C【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解析】【解答】A、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提出逸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合理,不符合题意;B、研究气体来源,提出为什么打开瓶盖会逸出气体合理,不符合题意;C、雪碧是饮料,不可能有毒, 产生的气体是有毒气体吗 问题不合理,符合题意;D、研究气体的产生,提出该过程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合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打开雪碧饮料瓶子有气泡产生,可针对气体的产生原因、气体的成分等提出问题分析。7.(2024八上·莱州期中)进行探究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检验氢气纯度B.连接仪器C.点燃酒精灯D.过滤黄泥水【答案】C【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解析】【解答】A、检验氢气纯度需用小试管收集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火,通过听响声判断是否纯净,不符合题意;B、玻璃管连接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一端湿润,然后旋转着将其插入胶皮管内,不符合题意;C、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符合题意;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用玻璃棒引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点燃氢气听响声检验其纯度分析;B、根据玻璃管连接橡皮管旋转塞入分析;C、根据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分析;D、根据过滤“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分析。8.(2024八上·莱州期中)瓶中CO气体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表示C原子,“”表示O原子)A. B.C. D.【答案】C【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解析】【解答】A、图示为单独的碳原子和氧原子,不是一氧化碳分子,不符合题意;B、图示为为个分子,每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形成,不符合题意;C、图示中只一种分子,且每个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形成,为一氧化碳分子,符合题意;D、图示中只一种分子,且每个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为氧化碳分子,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各图示所给粒子及一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且原子个数比为1:1分析。9.(2024八上·莱州期中)2024年5月1日,我国首部节水行政法规《节约用水条例》实施。下图为国家节水标志的是A. B.C. D.【答案】C【知识点】保护水资源;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燃烧和爆炸实验【解析】【解答】A、该标志三个箭头箭头闭合成一个圆,表示可循环回收,故A不符合题意;B、该标志燃着的火柴上面有一斜杠,表示禁止烟火,故B不符合题意;C、该标志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 ,是国家节水标志,故C符合题意;D、该标志燃着的鞭炮上面有一斜杠,表示禁止放鞭炮标志,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常见与化学有关的图标进行分析解答。10.(2024八上·莱州期中)若在试管中加入2-3mL液体再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②在试管中加入2-3mL液体; ③用试管夹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在原处。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③②①④【答案】C【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解析】【解答】若在试管中加入2-3毫升液体再加热,应先在试管中加入2-3毫升液体;再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在原处;再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最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注意加热前要先预热;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取用液体方法及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操作步骤分析。11.(2024八上·莱州期中)化学真奇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能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B.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蜡烛变短C.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D.生命过程探索、信息科学等领域均用到化学科学【答案】B【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解析】【解答】A、化学变化常伴随能源的变化,能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不符合题意;B、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蜡烛变短不能证明化学变化的发生,符合题意;C、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微粒包括分子、原子、离子,不符合题意;D、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生命过程探索、信息科学等领域均用到化学科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化学变化常伴随能源的变化分析;B、根据化学变化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收入C、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析;D、根据化学的作用分析。12.(2024八上·莱州期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科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性质不同B.冰融化为水——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C.蔗糖在空气中不消失而在水中很快消失——水分子比空气中分子与蔗糖分子间的作用力更弱D.阳光下晾晒衣服干得更快——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答案】A,D【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A、氮气和氨气分子构成不同,氮气无味,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性质不同,符合题意;B、冰融化为水是物质状态的变化,其实质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大小不变,不符合题意;C、蔗糖在空气中不消失而在水中很快消失,是因为水分子比空气中分子与蔗糖分子间的作用力更强,不符合题意;D、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阳光下晾晒衣服干得更快,是因为阳光为水分子提供了能量,使得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D。【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13.(2024八上·莱州期中)《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云雨是水蒸气经阳光、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下列有关“为云”“为雨”的认识错误的是( )A.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B.此过程能实现水资源的重新分布C.此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D.此过程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间隔变化实现的【答案】C【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是通过水的状态变化,实现水的天然循环,不符合题意;B、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不符合题意;C、此过程中,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本身不变,符合题意;D、水的状态变化,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实现的,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水循环通过状态变化实现分析;B、根据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分析;C、根据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改变,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分析;D、根据状态改变是分子间隔的改变分析。14.(2024八上·莱州期中)青藏高原积雪冰川广布,冰雪融水是江河源头的重要补给水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结冰时,水分子不再运动B.冰融化时,水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C.冰升华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D.冰与水混合得到混合物【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纯净物和混合物【解析】【解答】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水结冰时,水分子仍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不符合题意;B、冰融化时,水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的间隙改变,不符合题意;C、冰升华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符合题意;D、冰与水是水的两种不同状态,冰与水混合得到的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物质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子种类不变,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15.(2024八上·莱州期中)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代表氢分子B.丁物质由分子构成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D.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答案】A,B【知识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乙是氢气,代表氢分子,符合题意;B、丁是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C、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B。【分析】A、根据图示中分子的构成确定各物质名称分析;B、根据水由水分子构成分析;C、根据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析;D、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16.(2024八上·莱州期中)下图所示是部分物质的分子模型和化学符号(化学式)。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氧气的化学符号: 。氧气是由大量的 (填微粒名称,下同)聚集而成的。(2)1个水分子由2个 和 个氧原子构成,而且水分子里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一定的角度排列成特定的空间形状。(3)氢分子由1种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 种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4)上图所示的物质的分子都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是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是 。(填字母代号)【答案】(1)O2;氧分子(2)氢原子;一(3)两;1:2(4)BC;AD【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解答】(1)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符号为:O2;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氧气是由大量的氧分子聚集而成的;(2)由化学式可知,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3)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分子是由C、O两种原子构成的;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4)由图可知,氢分子由氢原子一种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一种原子构成,故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是BC;水分子由H、O两种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C、O两种原子构成,故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是AD。【分析】(1)根据气化学式书写及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分析;(2)根据水分子的构成分析;(3)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原子个数比分析;(4)根据氢分子由氢原子一种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一种原子构成,水分子由H、O两种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C、O两种原子构成分析。(1)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符号为:O2;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氧气是由大量的氧分子聚集而成的;(2)由化学式可知,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3)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分子是由C、O两种原子构成的;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4)由图可知,氢分子由氢原子一种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一种原子构成,故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是BC;水分子由H、O两种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C、O两种原子构成,故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是AD。17.(2024八上·莱州期中)酒精灯内所用的燃料为酒精。(1)某同学整理了下列有关酒精的信息:①酒精是乙醇的俗称;②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密度比水小;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⑥易燃烧,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⑦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氧化成为乙醛;⑧常用作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以上描述中,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2)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代号),为此,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应该 。A.酒精分子的运动速率B.酒精分子的构成C.酒精分子的排列方式D.酒精的化学性质(3)汽车香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酒精,从物质分类角度看,汽车香水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当装满香水的香水瓶密闭、长时间高温暴晒时,瓶内压力增大,就可能发生爆炸,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4)酒精燃烧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某同学仅用干燥的烧杯和澄清的石灰水就证明了酒精燃烧的生成物,请你帮助他完成主要操作步骤及现象。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1.点燃酒精灯, 生成了水2. 生成二氧化碳【答案】(1)②③④⑤(2)BD;盖上灯帽(3)混合物;物理(4);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迅速倒转烧杯,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常见气体的检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1)颜色、气味、状态、挥发性、密度、溶解性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故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是:②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密度比水小;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故填:②③④⑤;(2)酒精挥发过程中,酒精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的构成不变,则酒精的化学性质不变,故没有发生变化的是BD;酒精具有挥发性,故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应该盖上灯帽;(3)汽车香水中含有酒精、香精等,属于混合物;当装满香水的香水瓶密闭、长时间高温暴晒时,瓶内压力增大,就可能发生爆炸,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4)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酒精燃烧生成了水,迅速倒转烧杯,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为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2)根据物质的状态变化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子种类及化学性质不变,酒精灯用后需及时盖上灯帽分析;(3)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4)根据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及水和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分析。(1)颜色、气味、状态、挥发性、密度、溶解性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故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是:②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密度比水小;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故填:②③④⑤;(2)酒精挥发过程中,酒精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的构成不变,则酒精的化学性质不变,故没有发生变化的是BD;酒精具有挥发性,故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应该盖上灯帽;(3)汽车香水中含有酒精、香精等,属于混合物;当装满香水的香水瓶密闭、长时间高温暴晒时,瓶内压力增大,就可能发生爆炸,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4)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酒精燃烧生成了水,迅速倒转烧杯,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18.(2024八上·莱州期中)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物质世界。以我们常见的水为例,回答下列问题:(1)认识水的构成从微观上看,水是由 构成的。(2)认识水的性质和用途a.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液体;b.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c.水是常用的灭火剂;d.在通电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e.水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f.水可以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上述描述中:①属于水的化学性质的有 ,属于水的用途的有 (填字母代号)。②根据上文的描述,水通电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认识水分子的变化小明设计了图1、图2所示的两个实验。①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图1所示实验中发生的变化是 图2所示实验中发生的变化是 。②图2所示实验中,一段时间后试管b中得到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检验该物质的方法是 。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 。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宏观区别是 ,微观区别是 。【答案】(1)水分子(2)df;ce;(3)水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的变化;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氧分子;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如果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1:2;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子本身的种类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水的组成;水的性质和应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解答】(1)从微观上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2)a.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属于物理性质;b.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性质;c.水是常用的灭火剂,为水的用途;d.在通电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e.水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为水的用途;f.水可以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①属于水的化学性质的有df;属于水的用途的有ce;②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3)①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图1实验中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的变化;图2实验中发生的变化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氧分子;②试管b中气体较少且与电源正极相连,气体为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如果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宏观区别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微观区别是:分子本身的种类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分析】(1)根据水由水分子构成分析;(2)根据化学性质是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3)根据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的变化,化学变化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分子本身改变,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分析。(1)从微观上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2)a.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属于物理性质;b.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性质;c.水是常用的灭火剂,为水的用途;d.在通电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e.水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为水的用途;f.水可以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①属于水的化学性质的有df;属于水的用途的有ce;②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3)①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图1实验中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的变化;图2实验中发生的变化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氧分子;②试管b中气体较少且与电源正极相连,气体为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如果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宏观区别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微观区别是:分子本身的种类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19.(2024八上·莱州期中)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均离不开水。(1)已知某水循环反应如图1所示。①上述示意图中电池中发生的总反应是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其文字表达式是 。②该循环反应实现了能量转化:光能 能 能。(2)我市很多公共场所都装有直饮水设备。图2为某校园直饮水工艺流程图。①“砂罐”通过 (填操作名称)除去原水中的泥沙、铁锈等杂质。②流程图中“炭罐”的作用是 。③软水器工作时能够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④图中可以与“臭氧”一样起到杀菌作用的设备有 (填字母代号)。A.砂罐 B.炭罐 C.紫外线灯 D.精密过滤器⑤纯水箱中的水是纯净物吗?为什么? 。⑥臭氧具有杀菌作用,但氧气没有杀菌作用,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是 。【答案】(1);化学;电(2)过滤;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C;不是,纯水箱中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分子的构成不同【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解析】【解答】(1)①氢气和氧气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②根据示意图可知,该循环反应实现了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电能;(2)①泥沙、铁锈等杂质不溶于水,“砂罐”可通过过滤除去原水中的泥沙、铁锈等杂质;②流程图中“炭罐”中是活性炭,作用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④紫外线可以杀灭细菌、微生物,所以图中可以与“臭氧”一样起到杀菌作用的设备有紫外线灯,故选:C;⑤从饮水机中流出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所以不是纯净物;⑥臭氧具有杀菌作用,但氧气没有杀菌作用,从微观角度分析,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分析】(1)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所给循环中能量的变化分析;(2)根据过滤原理,活性炭的吸附性,紫外线、臭氧可以杀灭细菌、微生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析。(1)①氢气和氧气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②根据示意图可知,该循环反应实现了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电能;(2)①泥沙、铁锈等杂质不溶于水,“砂罐”可通过过滤除去原水中的泥沙、铁锈等杂质;②流程图中“炭罐”中是活性炭,作用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④紫外线可以杀灭细菌、微生物,所以图中可以与“臭氧”一样起到杀菌作用的设备有紫外线灯,故选:C;⑤从饮水机中流出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所以不是纯净物;⑥臭氧具有杀菌作用,但氧气没有杀菌作用,从微观角度分析,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20.(2024八上·莱州期中)以下是某位同学练习药品的取用和给药品加热时的操作示意图。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进行步骤1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 、 (任写出两点)。(2)步骤2的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其正确的操作是 ,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 。(3)步骤3中的错误操作是 、 (两条即可),可能造成的对应后果是 、 。【答案】(1)试剂瓶的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着手心(2)污染试剂;在试管口上方垂悬滴加;试管内有蓝色沉淀产生(3)试管内液体过多;用酒精灯的焰心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试管【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盐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1)用试剂瓶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取下试剂瓶的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着手心,避免试剂腐蚀标签,试剂瓶口应紧埃试管口,以防液体洒落;(2)步骤二的错误操作是胶头滴管与试管接触,可能造成下次取用试剂导致污染试剂;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在试管口上方垂悬滴加;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内有蓝色沉淀产生;(3)步骤三是试管加热,其中的两处错误操作:一是试管内液体过多,会造成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二是用酒精灯的焰心加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试管。【分析】(1)根据倾倒液体时瓶塞、标签、试剂瓶口三处要求分析;(2)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及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分析;(3)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药品的用量分析。(1)用试剂瓶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取下试剂瓶的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着手心,避免试剂腐蚀标签,试剂瓶口应紧埃试管口,以防液体洒落;(2)步骤二的错误操作是胶头滴管与试管接触,可能造成下次取用试剂导致污染试剂;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在试管口上方垂悬滴加;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内有蓝色沉淀产生;(3)步骤三是试管加热,其中的两处错误操作:一是试管内液体过多,会造成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二是用酒精灯的焰心加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试管。21.(2024八上·莱州期中)如图所示的为加热蓝色硫酸铜晶体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固体粉末要平铺在试管底部,这样做的目的是 。(2)铁夹要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夹持试管的高度要根据 来调节。(3)集中加热前要先预热,此装置的预热方法是 。(4)加热一会儿后,可分别观察到如下现象:试管中 ,试管口 。【答案】(1)固体受热均匀,有利于反应(2)酒精灯火焰高度(3)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酒精灯(4)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出现水珠【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盐的化学性质【解析】【解答】(1)固体加热时,固体粉末要平铺在试管底部,这样做有利于固体受热均匀,有利于反应。(2)铁夹要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夹持试管的高度要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来调节。(3)集中加热前要先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4)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硫酸铜晶体受热失去结晶水,分解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实验现象是: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试管口有水雾出现。【分析】(1)根据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要使固体均匀受热分析;(2)根据试管按酒精灯高度调节分析;(3)根据试管均匀受热的操作方法分析;(4)根据硫酸铜晶体受热生成硫酸铜和水分析。(1)固体加热时,固体粉末要平铺在试管底部,这样做有利于固体受热均匀,有利于反应。(2)铁夹要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夹持试管的高度要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来调节。(3)集中加热前要先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试管底部来回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4)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硫酸铜晶体受热失去结晶水,分解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实验现象是: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试管口有水雾出现。22.(2024八上·莱州期中)明矾等絮凝剂在水净化等工业生产中有非常广泛应用,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用絮凝剂净水时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查阅资料】絮凝剂溶于水后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并发生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进行实验】取水样,向其中加入絮凝剂,搅拌,测定静置不同时间水样的浊度,并计算浊度去除率(浊度去除率越高代表净化效果越好)。实验记录见下表:实验序号 水样的体积/mL 加入絮凝剂体积/mL 静置时间/min 浊度去除率/%① 200 0 20 12.48② 200 0.2 20 76.54③ 200 0.3 20 84.60④ 200 0.4 5 64.45⑤ 200 0.4 10 70.85⑥ 200 0.4 15 81.04⑦ 200 0.4 20 86.02⑧ 200 0.5 20 88.15⑨ 200 0.6 20 86.49【结论与解释】(1)②中浊度去除率比①中高的原因是 。(2)依据④~⑦得出的结论是 。(3)探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的体积对净化效果影响的实验是 (填序号)。【反思与评价】(4)分析⑦⑧⑨实验数据,不能得出“静置时间相同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的体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的结论,理由是 。对此结论,你认为科学的处理方式是 。【答案】加入絮凝剂溶液;静置时间越长,浊度去除率越高;①②③;⑧⑨中,静置时间相同,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浊度去除率越低;多做几次实验,对比实验数据【知识点】水的净化;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解析】【解答】(1)对比实验①②,②中加有絮凝剂溶液,其浊度去除率高;(2)依据④~⑦,其他条件相同,静置时间不同,得出的结论是静置时间越长,浊度去除率越高;(3)若想探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对净化效果影响,应该保证除絮凝剂溶液的体积不同外,其他条件均控制相同,则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应选①②③或⑦⑧⑨;(4)分析⑦⑧⑨实验数据,不能得出“静置时间相同时,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的体积越大,净化效果越好”的结论,因为⑧⑨中,静置时间相同,等量水样中加入絮凝剂溶液的体积越大,浊度去除率越低,净化效果反而越差;对此结论,你认为科学的处理方式是多做几次实验,对比实验数据。【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及所给数据分析;(2)根据所给实验中静置时间与浊度去除率关系分析;(3)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分析,注意变量的唯一性;(4)根据实验中要避免偶然性分析。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学生版).docx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