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新课导入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洛城,去感受李白的春夜闻笛思乡情。素养目标010203了解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为以后学习李白的诗歌奠定基础。理解诗文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能够背诵诗文。品味诗歌思乡怀亲的主旨。壹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背景链接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阳,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贰初读诗歌诗歌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歌大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今河南洛阳。诗词大意: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诗歌大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听见。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诗词大意: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指故乡,家乡。叁诗歌解读诗歌解读诗歌首句中的“暗”字妙在何处?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诗歌解读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散”和“满”的表达效果。“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满” 字从“散”字引绎而出,是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的夸张,写出笛声无处不在无所不闻,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诗歌解读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诗歌解读前人评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认为其中 “折柳”是全诗关键,为什么?“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诗歌解读请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肆课堂小结主题归纳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1)运字精炼,巧用夸张暗: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满:“满”,充满,“满洛城”,夸张地写出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二字及其精炼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写作特色写作特色(2)一语双关“折柳”,二字一语双关,既指名曲《折杨柳》,也暗指诗人的客愁相思。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3)反问句式“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气,加强思乡的感情。板书设计《折杨柳》春夜洛城闻笛借景联想玉笛声抒情故园情伍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李白诗中的千古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最清纯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具浪漫想象的景物描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最大气奔放的景物描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最难走的路拓展延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最自信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最狂傲不羁的句子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最有骨气、最豪气的诗句“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诗中的千古名句陆当堂练习当堂检测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诗人闻笛的感受。B.“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是为了飞来给羁旅者听,以动其离愁别绪。C.“折柳”意在点出《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因“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D.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解析:D.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理解有误;故选D。D当堂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黄鹤楼闻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注释】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被贬谪之人,这里指西汉贾谊,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③落梅花:《梅花落》,笛曲曲牌名。当堂检测答案:“望”有眺望之意,写出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对国运的担心及对朝廷的眷恋。解析:结合“西望长安不见家”可知,诗人此时身处流放途中,向西方眺望长安,然而却看不到自己的家。“望”字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极目远眺的动作,在这一望之中,饱含着诗人对往昔在长安生活的回忆,那时他或许有着满腔抱负,有着诸多经历;同时,“望”也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此时自己被贬,国家局势又不知如何;更流露出对朝廷的深深眷恋,尽管遭受贬谪,却依然心系朝廷。由此可知,“望”字看似简单,却将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极为精妙。2.《黄鹤楼闻笛》第二句中有一个字用得极为精妙,请你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当堂检测答案:不一样,“折柳”,“留”“柳”谐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表达了诗人客居洛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落梅花”,运用“通感”,听到笛声眼前仿佛梅花飘落,给人凛然生寒之感,抒发了流放途中悲愁凄凉之情。3.李白在两首诗歌中分别提到了不同的笛曲,两首诗诗人的情感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当堂检测解析:结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知,诗人在洛阳的春夜听到了笛曲《折柳》。在古代文化中,“柳”与“留”谐音,古人常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折柳》曲往往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诗人客居洛阳,在这宁静的春夜,听到这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由此可知,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主要表达的是客居他乡时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与思念。结合“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可知,诗人在流放途中,于黄鹤楼中听到了《梅花落》笛曲。这里诗人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本来是听到笛声,却仿佛看到了梅花飘落。五月本是江城的初夏时节,本应是繁花盛开、生机盎然的景象,但在诗人耳中、眼中,听到《梅花落》曲,却好像看到梅花飘落,给人一种凛然生寒的感觉。这种景象与诗人当时被流放的处境相呼应,更增添了一份悲愁凄凉。由此可知,在《黄鹤楼闻笛》中,诗人通过听到《梅花落》曲,抒发的是自己在流放途中的悲愁凄凉之情,以及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