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件 (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件 (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章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第16周第1课时 ,共5课时,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古印度
古中国
古巴比伦
古埃及
a.位置:
地处北温带、河流中下流平原地区
b.气候:
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
c.地形:
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
便于聚落定居。
d.土壤:
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e.水源:
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2、古国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
思考
(1)有些区域的自然条件虽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孟加拉国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但却是世界上极不发达国家之一。
2、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3.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思考1:分析修建都江堰的自然原因。
都江堰附近区域年降水量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位于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变化明显,河流在山区流速快,进入平原流速变慢;
易发生旱涝灾害; 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调节径流量,缓解旱涝灾害。
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
西边为宽而浅的外江
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入宝瓶口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鱼嘴: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
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
水位较低时, 60%的江水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水位较高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其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石便流入外江(排沙),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宝瓶口:约束进入成都的水量。
思考2: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作用。
“深淘滩”: 保持河道深度,使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适中,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
“低作堰”:洪水期将多余洪水排入外江,减少进入宝瓶口的泥沙,起到排沙、泄洪的作用。
“深淘滩”中的“滩”,指的是飞沙堰前至离堆的一段内江河道。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案例:
(3)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古代与今天的主要功能差异。
(2)评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
①该工程是顺应自然规律,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典范;
②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岷江水可以自流入成都平原;
③防洪抗旱,减少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
④为成都平原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⑤不存在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在古代为水利工程,具有水利功能(防洪、灌溉);
在今天它既有水利功能,又具有旅游观赏功能。
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能源分类
水能、风能、生物能、
潮汐能、太阳能
煤炭、石油、天然气、
核能
可再生能源
非可再生能源
常规能源
新能源
能源
性质
利用
状况
煤炭、石油、天然气、
水能、生物能
核能、风能、
潮汐能、太阳能
4.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其它的途径,并未阻碍其经济的发展。
瑞士是欧洲内陆山国,海拔较高,位于大河上游,缺少矿产资源和耕地。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业,成为世界上极为富裕的国家之一。
A.山地多,原料、能源贫乏,客观上趋向发展占地少、耗费原料和燃料少的工业部门;
B.钟表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劳动力技术熟练,工艺精湛,世代相传;
C.旅游业、会展业发达,可以为钟表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分析瑞士钟表产业的发展条件
(1)说明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
(2)分析瑞士主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原因。
(3)指出瑞士发展金融业的自身优势因素。
(4)简述瑞士经济发展特点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2)山地多,矿产资源、能源贫乏,
客观上趋向发展占地少、耗费原料和燃料少的工业部门。
(3)位于欧洲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且经济发达;作为中立国,政局稳定。
(4)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建立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材料: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右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
(1)降水丰富,河湖众多,地势起伏大,可发展电力工业;
河湖众多,风景优美,经济发达,可发展旅游产业。
材料:一方面瑞士利用先进科技和强大创新力,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业,以生产专业化学制品、药品及医疗产品、精密仪器及钟表、乐器为主。另一方面,瑞士以政策的长期性、安全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的保密体制使其拥有发达的金融服务业。此外瑞士自由的贸易政策,成为雀巢等多个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为什么瑞士资源贫乏却经济发达?
①正确的产业方向与先进发达的科技:
瑞士选择了精密机械、钟表、精密光学仪器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作为产业方向;
②开放的金融管制,这使得瑞士成了银行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③自由的贸易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④大力发展旅游业等。
总之,资源贫乏,但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本,也能达到区域发展的目的。
产业 农业 工业 金融 旅游 其他
产值比重 4% 50% 15% 6% 25%
知识拓展:山西省资源开发条件
(资源状况、市场、交通)
(2)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有煤
(1)储量大——2700亿吨
(3)煤种齐全——10大煤种都有分布
(4)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
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5)开采条件好——煤层厚、埋藏浅
并伴有煤层气
1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知识拓展:山西省资源开发条件
(资源状况、市场、交通)
2
市场广阔
(1)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2007消费量接近26.5亿吨标准煤
(2)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
(3)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
知识拓展:山西省资源开发条件
(资源状况、市场、交通)
2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1)邻近工业中心
(2)有众多铁路线经过
评价角度 评价内容
资源条件 从①储量大小、②分布范围大小、③种类多少、④质量高低、⑤与其他资源的匹配度等方面评价
开采条件 从①矿层厚度、②埋藏深浅、③矿区的地质条件、④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市场条件 从①消费市场是否广阔、②市场潜力大小、③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条件 从①交通位置、②交通运输方式、③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补充】
种类 自然条件(影响储量的因素) 社会经 济条件 我国分布区
水能 河流径流量、河流落差、地质条件、河流含沙量 一般包括 ①本地市场需求量 ②距外地市场的远近 ③经济发展水平 ④科技水平等 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和黄河中上游
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地区
太阳能 海拔、空气稀薄程度、天气状况、大气的洁净程度 风能 风源远近及其稳定程度、地形 我国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沿海地区
地热能 地理位置、地质条件 西藏、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
潮汐能 海岸线轮廓、潮汐次数、潮高 东南沿海地区
沼气能 微生物数量、温度、发酵时间 南方地区
可再生能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①种类多、数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分布极不平衡;
③开发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等。
【补充】
自学窗&资源诅咒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
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
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荷兰病,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
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其他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中国很多城市出现荷兰病,例如辽宁阜新。
区域发展的
自然环境基础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条件
人地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好,区域发展好
自然条件差
自然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贫乏
充分利用,成为富裕国家
利用不当,阻碍经济发展
利用社会、人力资本
经济发达
四大文明古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与成都平原
沙特阿拉伯
荷兰
瑞士
【课堂小结】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科学地
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两千多年来一
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
为都江堰位置及工程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历史上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主导因
素是(  )
A.农业 B.政策 C.地势 D.气温
2.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推测
鱼嘴的首要功能是(  )
A.净水 B.蓄水 C.拦水 D.分水
3.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
至关重要。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全面硬化渠岸,减少侵蚀 B.种植热带树种,涵养水源
C.定期内江截流,淘滩清淤 D.上游梯级建坝,蓄水发电
C
D
C
【链接高考】
下图是我国能源保障分布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①沿海高,内陆低  ②西部高,东部低
③北部高,南部低 ④东部高,中西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区能源生产总量 ②地区能源消费总量 
③地区国民生产总量 ④地区国民人口总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是因为(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石油资源丰富  ③天然气资源丰富 ④水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B
A
D
【巩固练习】
“资源诅咒”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的经济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北海石油依赖症)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在全球经济增速低速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巴西、南非、沙特等资源型国家仍在艰难地探索转型道路,以破解资源依赖引发的国内经济社会问题。回答3~4题。
3.推断巴西、南非、沙特“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资源过度开采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
B.经济结构缺陷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C.有足够资金投资于人力资源和技术
D.资源开发成本较高,国际竞争力弱
4.破解“资源诅咒”最合理的措施是(  )
A.进行产业转型,加大教育投入
B.扩大资源生产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C.优化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污染
D.保护本国资源,从国外进口
B
A
【巩固练习】
课后作业
完成《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步步高对应习题
预习《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下节预告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讲解
地 理,让生活更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